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特写是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用类似特写镜头的手法,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某一活动场景的专稿形式。广播特写的质感就是通过广播的多种表现手段,进行具有强烈听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时空感、画面感、运动感、立体感,进而更集中、更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  相似文献   

2.
真实,广播特写的生命──广播特写《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创作体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胡培奋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市举行的第30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全会上,广播特写《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被评为1993年亚广联广播大奖。评委会主席哈里(新西兰)在颁奖仪式上评价说:“...  相似文献   

3.
陈芳 《新闻世界》2011,(1):39-40
广播特写是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以类似影视特写镜头的方式,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活动场景的专稿形式。广播特写的特点是:选材的吸引力、角度的独到、音响的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活。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2003年抗“非典”期间播发的广播新闻特写,报道山东人民对遭受“非典”肆虐的北京人民的慷慨支援和热情救助。作品写了这样几件事:  相似文献   

5.
张小艳 《中国广播》2008,(2):44-45,53
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广播特写《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与获得2006亚广联广播专题节目大奖和2007全国广播创新擂台赛擂主奖的广播特写《沙漠人家》,是主题相同、题材相同、采访地点和现场相同、被采访的人物和故事也相同,但表现形式和播出效果却不相同的两个节目。有人说前者“像是一篇简约、沉静、抒情的散文;后者是一个音响丰富、画面逼真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6.
李宏 《中国广播》2013,(2):79-84
以《别挂电话》为标题的系列广播特写,于2002年在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开播。五年后,以此为名的广播特写获得2007年“欧洲奖”和“意大利奖”。现在,广播特写《别挂电话》仍在制作中。一样的形态,一样的主持人(打电话者),不一样的接电话者,不一样的人生故事、心灵秘史。  相似文献   

7.
朱惠民 《声屏世界》2008,(12):42-43
全国“两会”报道因其规格高、规模大,历来为全国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和全国受众所看重。如何使全国“两会”报道出彩,这是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如何在全国“两会”报道中抓独家新闻,更是难上加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涛、赵雪花采制的广播特写《求知于实践,问计于群众》,取材于2006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从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参评的31篇广播消息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唯一的广播消息一等奖。笔者多次从网上收听这一广播特写,觉得有四大特色值得两会报道者借鉴。  相似文献   

8.
李宏 《中国广播》2013,(8):96-100
获得2004年欧洲最佳广播特写奖的挪威广播特写《来自“魔鬼”》(《Work Of The Devil》)描述的是:一个女人为了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当一名歌手,保护并传扬自己灵魂认可却被社会主流和家庭否定的萨米音乐,不得不跟一个保守的宗教家庭决裂。特写《来自“魔鬼”》让听众跟着她从挪威的乡下来到巴黎的街道。她不同凡响的歌声和深藏在其中的悲哀,她的失落和对命运的冲击深深吸引了听众。特写《来自“魔魁’》对广播工具的出色运用,对主题细致、敏锐的探索和处理手法的娴熟获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9.
李宏 《中国广播》2014,(6):87-88
德国北德意志电台劳伦兹·罗尔霍伊塞制作的广播特写《母亲的影子--在父母家大扫除》获得了2008年欧洲奖最佳广播特写奖。特写以“母亲”为线索和切入点,以三个“我”的对话形式、细腻的细节描写,走向母亲,走向自己过去的岁月。与母亲和解,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从而放下过去、重新出发。  相似文献   

10.
刘郎 《视听纵横》2001,(2):26-27
经常琢磨画面的人都会熟悉“两极镜头”这样一个术语。在影视艺术中,“两极镜头”是一种艺术手法,当然也有些特指的意思,一是指全景,一是指特写。有意忽略中景,就是这种手法的用心。全景可以表现整体环境,特写可以强调突出部位,中间删去了惯常使用中景的过渡,这反而能够简练地达到别一种目的。《水浒传》七十回以后的《念奴娇》所写:“问天南地北,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前是大全景,后是大特写,我以为,这就是人物置于环境之中的十分典型的例子。在影视创作中,这“两极镜头”的手法,既可  相似文献   

11.
《深情的黄土地》是一部内容丰富、多集结构的农业系列报道,接触这种体裁我还是第一次。有人认为新闻报道应靠新闻事实本身去吸引听众,主张不配乐,也有人认为如果是“广播特写”,是可以配乐的。农业系列报道《深情的黄土地》,是综合了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记、录音特写等各种录音报道形式组织编辑而成的。此节目从1989  相似文献   

12.
黄炳琦 《中国广播》2012,(6):80-82,84,83
广播特写《8点15分,第三手术室,髋关节整体置换》是国际广播特写领域闻名遐尔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与以音响为动力的音画不同,是一部没有解说,只以采访对象的讲话(独白)为基础,通过三条线的交叉、组合来揭示一台手术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给人的启示。本文通过分析这篇特写成功的原因,介绍了广播特写创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李宏 《中国广播》2013,(1):73-76
一分钟特写是荷兰VPRO电台于2008年推出的一种新型广播节目形态。虽然一分钟特写时长规定只有60秒,但却要求小故事、大主题,要求包含丰富的信息,要吸引听众猜“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人物内容真实,按照“设计悬念”的理念编辑音响,从故事的高潮切入,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讲故事,这些是一分钟特写实现目标的主要技巧。  相似文献   

14.
李宏 《中国广播》2012,(3):50-51
广播特写是新闻,也是艺术。广播特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形态却是艺术化的,这样才能使节目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想象力和感染力,使所要传达的内容更有效地到达听众心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获得第15届(2011年)麦鲁利奇奖的短特写《梯田人家》就充分体现了广播特写这一鲜明特征。本期请读者欣赏短特写《梯田人家》,以及主创人员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中心乐艳艳的创作谈《七分钟的叙事与抒情》。  相似文献   

15.
“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是办广播的一个原则。什么是广播的独家优势?概括地说,凡是报刊等新闻传播媒介做不到而只有广播能做到的,都应属于独家优势。例如,“带响的报道”就是独家优势之一。这里所说的“带响的报道”是搞新闻广播的一句行话,指的是带有新闻事件实况音响和新闻人物谈话录音的新闻性广播的一种形式,包括录音报道、访问录音、广播特写等体裁。由于这类报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央电台华夏之声《港澳人家》系列报道为例,对广播特写的人文关怀特性和塑造听觉形象的手段展开论述。广播特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并注意共同情感的适度流露。塑造听觉形象要学会驾驭音响,使之繁简适度、主题突出;音响要真实、典型、传神,给听众留下想象的空间;音响虽好也得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7.
李宏 《中国广播》2014,(2):87-92
由英国广播公司BBc两位年轻人创作的广播特写《蒂姆·基和果戈理的外套》获得2013年度麦鲁利奇国际广播节大奖(以下简称麦鲁利奇奖)、2013年欧广联的新人奖和2013年意大利奖。麦鲁利奇奖的评委称这个作品是“广播特写中的甜品”。作者蒂姆·基进入果戈理的世界,用果戈理荒诞不经的风格来进行自己的探索。本文从结构、语言等多方面,赏析作者如何运用广播手法再现古典文学作品从而赢得现今听众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一、音响表现力的新发掘新闻性广播专稿(以下简称“专稿”)是指消息和评论以外的广播新闻稿件。除了真实准确、题材典型、讲求时效等新闻的共同要求外,作为新闻性专稿不论是报刊的还是广播的,其共同特点是容量大,涵盖面宽,可以比较详尽、比较生动地报道人物、事物或问题,可以多侧面、多层次地深入反映报道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经验等,  相似文献   

19.
王珲 《新闻窗》2009,(4):116-117
“新闻”,顾名思义,强调一个“新”字。何谓“新”,也就是新近发生的、有新意的(事实)。那什么又叫“新闻”呢?从广义上来说,新闻一般是指媒介传播中常用的各种新闻报道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等。时代在更新、社会在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而更加密切,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成为一个“村”。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新闻媒介真实地、全面地了解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  相似文献   

20.
李宏 《中国广播》2012,(4):74-77
旨在探索数字时代广播特写创作与发展对策的《国际思想库:数字时代的广播特写》会议,于2012年1月27、28日在德国莱比锡召开。会议的发起人、主持人彼得·莱昂哈特·布朗(Peter Leonhard Braun)于会议闭幕当晚意外地被授予2012“阿克塞尔·埃格布莱许特荣誉奖”。这是被称为“广播特写之父”的布朗先生第二次获得终身成就奖。本文以此为契机介绍了他的主要成就和他对广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