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肉刑是中国古代早期一种残酷的刑罚,延续千年,而在汉文帝时得以废除,有其历史必然性。汉文帝废除肉刑这一事件本身也反映出汉初特有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汉初统治者的慎刑思想、"无为而治"的治世理念以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都是废除肉刑改革的催生剂和内动力。同时,汉文帝废除肉刑的成功历史经验也给当代中国废除死刑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尤其对于死刑改革中政治决策者作用的定位及刑罚改革的立法技术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根据《尚书·吕刑》,周代有墨、劓、宫、大辟的五刑体系。其中,除大辟为死刑外,其他四种都是刻人肌肤、残人肢体的肉刑。肉刑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汉书·刑法志》载:“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汤、武顺而行之。”则夏商周三代都有肉刑存在。肉刑的使用,适应了奴隶社会的发展水平,因而在当时没有人对之提出异议。战国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封建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刑罚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汉文帝十三年,一举废除了墨、劓、刖(即刑,包括斩右趾和斩左趾)三种肉刑,以钳城旦春(五岁劳役刑)取代黥刑(即墨刑),以答三百取代劓刑,以…  相似文献   

3.
“缇萦救父”事件引发了汉文帝时期肉刑的废除。肉刑废除时立法技术有缺陷,这没有改变肉刑废除的历史必然性。死刑的废除也涉及到同样的立法技术问题,基于文明的发展,我们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立即废除死刑,再完善立法技术。  相似文献   

4.
肉刑是一种摧残人的肢体的刑罚,它是奴隶社会中惩罚犯罪者的主要刑罚.由于封建社会是从奴隶社会脱胎而来,肉刑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仍被广泛的使用,但是肉刑是一种野蛮落后的刑罚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随着统治阶级对刑罚认识加深,肉刑从法律上逐渐被废除了.肉刑的废除是中国刑罚史上巨大的进步.但我们应当看到肉刑的立废完全是出于统治阶级利益需要,在阶级社会里,肉刑这种刑罚只要掌握在剥削阶级手里,它永远都是镇压人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汉帝废除肉刑后,历代兴废之争此起彼伏,通过对汉魏晋及后世法学家对肉刑废立争鸣的探讨,指出立法与用法应随时而作,刑罚体系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联的,以肉刑为代表的集原始性、野蛮性、残酷性为一体的刑罚体系的废除并向明化、人道化、轻刑化方向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象刑"考     
该文在对我国古象刑认识分歧的原因及表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了有关史实和逻辑、法理及破解有关历史疑案等方法,证实了象刑就是肉刑、非肉刑并用的我国上古首部成形刑法典。  相似文献   

7.
肉刑是一种野蛮的刑罚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汉文帝废除肉刑之后,三国两晋时期关于肉刑存废的争议屡见不鲜。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揭示该时期争论的根源,即人口的极大减耗及世族豪强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黥刑起源于三代之前的古老部落——苗族。而后经过历代王朝的承袭,不断发展演变成为与其他刑种结合使用的复合刑。汉文帝十三年废除肉刑后,虽历代刑律中再无黥刑之设,但黥刑之用却从未间断。至宋代,黥刑演变成了更加残酷的“刺配之刑”,即集杖、黥、流、役于一身的一种刑罚,主要适用于抢劫盗贼、赃吏、犯罪军士及其他情节严重的犯人,刺配之刑的使用对元明清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历史上内刑的废除之艰难和外国废除死刑之后的反复来看,废除死刑将更为艰难.尤其是,我国现行刑罚体系的不完善也证明了死刑不可轻言废除.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尽力对死刑加以完善,包括三方面内容:公开死刑执行人数,提高现行刑罚等级、严格死刑执行程序,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0.
肉刑是指“黥”(凿其面以墨涅之)、“劓”(截鼻)、“刖”(砍脚)、“宫”(男去势女幽闭)、等毁坏肌体和生理机能的刑罚,它是奴隶制刑罚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汉文帝十三年,实行刑制改革,废除了这种以“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为能事的肉刑,从而打破了奴隶制刑罚体系,为“笞”、“杖”、“徒”、“流”、“死”等封建制刑罚的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