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审美的角度看,毛泽东诗词的基本特征是崇高美。它的崇高美表现在:景物描写的崇高美,行动描写的崇高美,人物形象的崇高美,情感的崇高美和理想的崇高美。其中,情感的崇高美和理想的崇高美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对后世的影响可以用"崇高"一词来概括。他不仅是一位能唤起我们崇高感受的崇高者,他一生的从政为文、建言兴制、身体力行,无不出于崇高的心灵。作为学术思想资源,范仲淹的崇高特质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人格主体性崇高、态度认知性崇高、实践性崇高和审美性崇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中西文化关于崇高的不同理念,认为西方崇高美学的突出特点是"冲突"性,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自然事物是西方崇高美学的主要关注对象。中国文化中不乏这种崇高,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更注重人的崇高,而且更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把中西两种崇高进行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崇高美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敬意",自然的崇高美产生的条件是"力量";人的崇高美产生的条件有两个:"力量"和"善"。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社会生活中的崇高主要是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展示主体要征服和掌握客体的矛盾冲突状态。艺术中的崇高,是现实中的崇高的能动的反映。艺术中的崇高更多的通过反映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高尚的人格品质来体现。艺术中的崇高较之社会生活中的崇高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品格。崇高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审美的角度看,毛泽东诗词的基本特征是崇高美。它的崇高美表现在:景物描写的崇高美,行动描写的崇高美,人物形象的崇高美,情感的崇高美和理想的崇高美。其中,情感的崇高美和理想的崇高美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散文的美,在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方面,追求的是一种崇高丰厚的精神境界。 散文的思想、情感的崇高,决定着精神境界的崇高,决定着作品审美意识的崇高,也表明了作家人格精神的崇高。在美学上,“崇高”与“美”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崇高”即“美”,艺术的美则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在考察了朗吉弩斯、柏克和康德论崇高之后,作者认为:崇高具有审美超越性、崇高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形式、崇高具有神圣性(意味性)、崇高是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性能力超越审美客体的合规律性的心理表现形式;这些,就构成了崇高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康德崇高美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崇高的内涵来看 ,康德把崇高分为客体的崇高、客体表象的崇高和心意情调的崇高 ,揭示了崇高作为审美范畴和审美客体的客观性 ,弘扬了崇高的主体性。从崇高的根源来看 ,康德把崇高的根源归因于主体的内部机能 ,试图克服崇高事物的巨大威力与主体恐惧心理的矛盾 ,分析二者的对立与统一 ,不是统一于崇高事物 ,而是统一于主体的内部机能 ,从而凸出了主体的勇气、力量和自我尊严感 ,也倡导了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康德还深刻地揭示了崇高的心理机制 :由崇高的事物审美感官难以把握产生痛感理性观念引导想像力自由驰骋掌握崇高的事物产生崇高感。康德的崇高理论代表了德国古典美学崇高理论的最高成就 ,为现代崇高理论的发展作了坚实铺垫。  相似文献   

9.
当代思想家齐泽克对康德的崇高美学做了系统而深入的批判。他认为,康德崇高美学是纯粹理性中想象力与理性之间矛盾的延续,崇高表现了先验的分散想象力被理性压抑和驯服的过程。齐泽克认为,康德的崇高的实质是拉康的原质,是一个表现空无的位置而已。齐泽克从拉康哲学的角度透视了康德崇高美学的内在分裂,借此反思了人类理性的固有矛盾。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崇高论”探析徐晓庚“崇高论”是康德美学的重镇,这一思想集中在“崇高的分析”里。“崇高的分析”对崇高的美0感心理和崇高观念有着许多科学的探秘,这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但这不是康德“崇高论”的目的所在,他的目的是通过对“崇高的分析”里的“力的崇...  相似文献   

11.
崇高是美学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范畴。在西方的文化传霉屯中,人们一直都在追求崇高美,体验崇高美,创造和表现着富有崇高美的各种艺术作品。崇高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它在人的精神重建、提升人生境界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体育美的崇高表现在体育运动、体育精神和体育观众三个方面。体育美的崇高是社会美崇高的表现之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体育美的崇高是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人在社会上的主体地位的确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这种阳刚之美对激励国民精神,催人奋发向上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崇高”的意义在美的客观事物经人类的审美感受而养成崇高的感情,进而找到人生的目的:立下伟大的抱负,做出伟大的事业。崇高的感情是与崇高的思想和崇高的想象三者相联系的。思想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二者借想象来表现并与读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4.
柏克与康德是西方崇高理论的代表人物 ,二者都认为崇高对象带有可怖性和与人敌对性 ,崇高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但二人理论亦有不同之处 ,柏克重感性而忽视理性 ,将崇高的根源归结为主体的生理结构 :康德努力使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 ,但实际偏重理性 ,认为崇高的根源在于人的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5.
崇高(sublime)一词来自于拉丁语sublimis,由sub(往上)和limen(门上的横梁)组成,崇高在牛津英语字典中的解释是“上升或提升”,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许多事物,一座建筑物或山脉是崇高的,一种思想,一项英雄事迹,或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是崇高的。  相似文献   

16.
崇高是西方美学中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自从美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从"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发展来看,其大体可分为神性崇高和人性崇高两个阶段。由神性崇高向人性崇高的演变,既体现了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力量的增强,也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精神意志由觉醒到膨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喜剧的创作实践证明:崇高是可以与喜剧联系在一起的。就讽刺喜剧而言,这种崇高的色调主要体现为攻击性能的强化和正面形象的介入;就幽默喜剧而言,这种崇高的色调主要体现为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超越意识的确立。中国现代喜剧走向崇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它不断健壮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两千多年前,郎加纳斯首次从审美范畴提出崇高概念,强调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当审美逐渐日常化之后,大众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正悄然发生变化,向媚俗和恶俗靠近,却远离了崇高的审美追求.文章试图通过对崇高理论的回顾和对大众文化消费心理的透析,分析当前大众文化生产状况.并以崇高日渐迷失这一现实为契机,提出重构崇高及其尝试性途径.  相似文献   

19.
美有多种形态。自然美、社会美、日常生活中的美和艺术美,主要是从它们存在的领域以及与人的关系来区分的。如果从美的形状以及使人产生的不同美感来看,美可以分为壮美、秀美、悲剧和喜剧。壮美也就是崇高、雄伟、雄壮、伟大、刚性美,一般称崇高。我们以为称壮美比较合适,崇高一般是对那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和事说的,对自然事物一般都不宜用崇高这个词。例如我们可以说:“鲁迅很崇高”,“董存瑞是崇高的”,而不宜说:“庐山的瀑布很崇高”,“这只狮子是很崇高的”。而壮美可以通用于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崇高开始是指台榭的高大,后来逐渐向其他事物扩展,至春秋时,崇高已演变成了表示特定含义的美学观念。这一美学观念与西方的崇高不同,具有美善结合,善之崇高美重于物之崇高美,大美相连,大之崇高美高于一般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