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倩倩  王博 《百科知识》2021,(12):64-66
中泰两国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越来越紧密,即使在全球贸易都受到新冠疫情影响而大幅度萎缩的境况下,中泰两国的贸易额依然稳步增长.中泰两国在贸易、文化以及教育方面的密切交往,意味着对华文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纵观泰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泰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史就是泰国华侨华人的斗争史和奋斗史.华文教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和历程,都离不开华人群体的坚持.本文将深入讨论在新的历史时期,该如何发挥华侨华人群体的力量,改变华文教育发展困境,提升华文教育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2.
浅谈华文教育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文教育的发展促进华文教育功能从单一走向多元,即华文教育除为华侨华人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之外,还肩负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服务当地社会的通用型人才等。华文教育主要有文化传承传播功能、经济实用功能、科技传播功能、政治导向功能等。  相似文献   

3.
目前,武术已列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上好武术课,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实现终身体育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自觉纪律差,盲目自信,高傲自大,情感和意志显得相对脆弱,既任性又软弱又是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来的显著特点。那么,如何在武术教学中紧密结合思想品德教育,使大学生达到身心合一,真正在其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华武术源远渡长,历史悠久,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文化体系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国粹,武术之所以有此殊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有“套路”这种独特的运动形式,它的产生是有着独特的中华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孕育的产物,是一种历史再现,而发展又将使其整体地位的提升,二者使武术套路运动永远闪烁着中华文化的丰采,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将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是以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且作为高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针对当代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起挫折这一事实,阐述了高校武术课对培养大学生耐挫折能力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如何在高校教育中更好地开展武术课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从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情绪。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转变办学思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探讨适合其成材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是广大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武术教学与人格形成的关系,可以看出武德、武术美学、武术文化、武术教学皆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反整体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肖肖  程翠 《科教文汇》2011,(4):83-83,85
随着意大利华人移民的急剧增加,华文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从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意大利的华文教育现状的概述,总结出了在学校、教师、教材、学生、社区等五方面的问题,并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和宏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弘扬国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武术教学。但就目前大学武术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创新,以尽快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更好地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在实施全方位素质教育过程中,被视为国宝、国术、国粹的中华武术有着广泛的用武之地.本文目的是对高校武术教学在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为高校武术课教学发挥其独特的素质教育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字 《科教文汇》2007,(5X):17-17
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在实施全方位素质教育过程中,被视为国宝、国术、国粹的中华武术有着广泛的用武之地。本文目的是对高校武术教学在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为高校武术课教学发挥其独特的素质教育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杨梅 《科教文汇》2012,(26):74-75
在留学生现代汉语阅读训练中,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非常好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留学生现代汉语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12.
魏光磊 《科教文汇》2014,(35):131-132
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禅宗文化巧妙结合,代表了我国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在世界绘画艺术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但是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对美术课学习缺少兴趣,对国画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普及率很低,中学生可能会在毕业以后很少接受美术教育,所以加强国画鉴赏教育十分重要。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认识水平等因素,我认为关键是让他们提高审美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鉴赏国画的知识。不求学生能够用所学进行国画创作,只求能涵养其心,使之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所以最适合进行审美鉴赏教育。但是如何上好一堂中国画鉴赏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是我要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泰国学生逐渐成为汉语学习的主力军,与泰国学生汉字习得和教学有关的研究,也成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这对于对泰汉字教学的发展大有裨益。形近字习得研究是汉字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习得影响因素研究又是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泰国学生形近字的基本习得状况,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看,汉字的造字法、笔画特点、使用频度高低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策略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形近字的习得。  相似文献   

14.
段雯晴 《科教文汇》2014,(20):169-169
作业评语是教师情感输出的载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成功的认可,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篇文章以滁州市紫薇小学为例,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小学语文教师作业评语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出现教师忽视学生作业评语的现象,不能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不同的评语方法评价学生作业。对于这些问题,本论文尝试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分析原因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认为要从作业评语的认识、批改方式等方面入手,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善于鼓励学生。希望此次调查能够探索到进一步优化小学语文教师作业评语的策略,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整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王莉 《科教文汇》2020,(1):57-58
教师将汉字文化引进古汉语教学,提取古汉语课程中的汉字知识,促使古汉语教学与汉字文化教学互相融合,相辅相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古汉语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古汉语中的汉字知识,深化学生对古汉语和汉字文化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别从古汉语常用汉字、汉字字形结构及汉字人文蕴意这三个角度出发,深入探究如何寓汉字文化于古汉语教学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16.
胡小剪 《科教文汇》2020,(11):33-34
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人们在生存、生活与劳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劳动成果与智慧结晶,逐渐凝聚成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重要席位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息息相关,并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与内容,因此高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以解决当前爱国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升爱国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真正迸发出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万平 《科教文汇》2012,(17):99-99,134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从多种途径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材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杨文森 《科教文汇》2012,(20):96-97
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将地域文化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地域文化更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汉语言文化热的推动下,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我国的影响不断的深入,汉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越来越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前我国语言文化对外传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将该学科与网络数字语言教室、校园网络环境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相结合的可行性,从而达到推进我国对外语言文化传播事业。  相似文献   

20.
高秀民 《科教文汇》2014,(14):174-174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目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甚至出现了朗读缺失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并发挥其功用,是每个语文教师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缺失的表现入手,探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