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人才的标准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懂现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懂现代科技的记者,不能说是人才,甚至应当说是不称职;不具备判断力与亲和力的人不能说是主要人才;不具备研究力与洞察力的人不能成为重要人才。 为什么说不懂现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懂现代科技的记者,不能说是人才,甚至应当说是不称职?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今天,不懂中国经济,就不懂得中国;不懂世界经济,就无法谈论中国。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放在世界范围内考虑解决;一个区域的经济问题,也不可能在一个狭隘的区域内解决,必须放在全国乃至世界层面来看。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科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的力量、科技发明及其应用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今天,给这  相似文献   

2.
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未学过外语,也不懂任何一门外语,但他却能够以惊人的能量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在他人口译、口授之下翻译完成了上百部西方文学著作,创造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3.
宋红梅 《今传媒》2009,(6):85-86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打开,中国已开始融人世界大家庭的生活,而且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有在国外生活、游览的经历,更多的人有机会从西方媒体报道和评价中反观自己.我们既不能始终对西方媒体抱有敌意,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对西方新闻观念和媒体运行产生迷信.这不单是个心态问题,同时是一个新闻实践的道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于大洋彼岸的“花旗国”,从书籍、报刊、电影电视上,倒也耳熟能详。终于有机会赴美“近观”一番,的确长见识,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价值。 洋人说汉语 缘于自己不谙外语,所以对出国访问考察之类,总是在渴望之中夹杂着惶恐。鉴于此,当组织上给我一个去美国访问的“美差”时,我的那种惶恐,远远超过了喜悦,耳边时时响起友人的“教诲”。我的这位友人,也是位外语文盲,然而他竟然走遍了美国,其经验就是:用手指。比如吃饭,面对各色各样的食品,由于不懂其英语的叫法,自己又想吃,  相似文献   

5.
2005年,中国翻译界就是否坚持"忠实"原则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本文拟就下面几点阐述自己的观点1、"忠实"影响中国译界深远;2、"忠实"和"变异"并存是必然,但"信"之大旗不能倒;3、"变异"应有个度,"变异"并不意味着"乱译".  相似文献   

6.
前年秋天在我国北京召开了联合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这是一场全面竞争的会议。就新闻界来说,既有中外之争,也有国内之争,只是竞争的内容和性质不一样。国内参加报道的记者谈起“竞争”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语言障碍影响了采访报道,影响了宣传深度。 笔者所在新闻单位采访大会的一名年轻记者说:“许多记者最大的遗憾就是不懂外语,不仅不能同各国代表深入  相似文献   

7.
2001年,39岁的印度人乾德·奥布洛伊(Chander Oberoi)卖掉了自己的美国公司,带着全部家当只身来到中国长春,他希望自己发明的汽车智能钥匙能在中国赢得更大市场。当时他不懂中文,也不了解中国,甚至不知道长春是一个寒冷的城市。  相似文献   

8.
2001年,39岁的印度人乾德·奥布洛伊(Chander Oberoi)卖掉了自己的美国公司,带着全部家当只身来到中国长春,他希望自己发明的汽车智能钥匙能在中国赢得更大市场。当时他不懂中文,也不了解中国,甚至不知道长春是一个寒冷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由于各种原因,今天仍然存在着毛主席在四十多年前所批评过的那种状况:“我们‘生造’的东西太多了,总之是‘谁也不懂’”.以下所分析的几类病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如: ①这个公司是省的群体先进单位,去年全  相似文献   

10.
杨先平 《新闻界》2012,(6):21-24
《功夫熊猫2》的票房十分火爆,相比同档期的国内动画电影要强出很多。本文主要从《功夫熊猫2》出发对中国动画受众的审美心理进行探索分析。不难看出,中国的动漫受众对于中国元素有着情有独钟的感情,再反观国内的动漫电影,虽然想要融入自己的传统文化元素,但是却不能够灵活运用,最后就很难让自己的动漫电影卖座。  相似文献   

11.
十三、现炒现卖记者,通讯员知识要渊博,要当杂家,但“博”与“杂”总有个限度,总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懂,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懂的东西简直太多了,因此,一边学习,一边采访,这种“现炒现卖”的情况也就会多起来。  相似文献   

12.
三、禁用生造词汉语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在写作时,尽可以选择、调动它来为我们的报道服务。但所选择调动的词汇,只能来源于词汇仓库,来源于长期的积累,而不能随意生造一些别人看不懂的词。别人都看不懂,何谈通俗? 生造词由来已久。大家都还记得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谈到的那一条:“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也特别引了这一条,他说:“我们‘生造’的东西太多了,总之是‘谁也不懂’。句法有长到四五十个字一句的,其中堆满了‘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许多口口声声  相似文献   

13.
正组稿和策划图书项目,需要与不同的作者打交道,这就要求编辑有很好的公关能力。有了好的创意,编辑不能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那么好的创意也只能是"孤芳自赏"。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交往普遍化的新时代,一位社会成员的外语能力是其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跻身国际竞争,并在未来事业中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外语图书编辑作为文化传播者,是外语学习资料的组织者、把关者和提供者,更有必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一线的工作经验,对外语图书编辑提升自身素质做了五个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05,(11):20-20
风月无华(fywh):记的勇敢。记,就要敢于直面事实的真相,敢于剖析事物的本质!用自己手中的笔,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借用罗斯福的演讲就是:重要的不是批评,不是指出强怎样摔倒,某人某事在什么地方可以干得更好的人.功劳归于真正进入角斗场的人.他的脸上沾满尘土、汗水和鲜血;他英勇搏斗;他有失误,一次又一次未击中目标;因为任何奋斗没有不犯错误或毫无欠缺的;但是他真正为事业而搏斗;他懂得什么是高尚的热情,什么是伟大的献身精神;他献身于值得为之献身的事业,他如果登峰造极,将享受伟大成就的胜利,如果不幸而失败,至少也是在英勇大胆的冲刺中失败,绝不会与那些冷漠胆怯、既不懂胜利也不懂失败的人为伍!  相似文献   

15.
他是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人,但他从不参与电影制作。他说自己不懂电影,可他却改变了张艺谋并影响了中国电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在国际事务上已是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抗衡和磋商的主要力量,此点毋庸置疑,然而在许多涉及文化、意识形态的软实力方面,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是不确定、不透明、不理解.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现在的认识是中国经过了挨打、挨饿的阶段,目前进入了一个挨骂的阶段."挨骂"其实就是舆论、传播领域的战争,是争夺话语权、确立合法性、塑造有亲和力和说服力的国家形象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电视外语频道的作用尤其重要.早在1986年,上海电视台首次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播出英语新闻.上海外语频道的前身东方卫视英语栏目,也始终是走在中国国际传播前沿的一支劲旅.  相似文献   

17.
当前,出版社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换,这意味着向市场又迈进了一步.相应地,出版社的主体--图书编辑也由纯粹的文化人向文化经济人转化,面临的压力、承受的心理负荷可想而知.如果出版管理者不能够帮助编辑转换角色,编辑本身也不懂调适心理,就会出现各种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焦虑等.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所谓"心力憔悴"现象.事实上,这种现象已在某些出版社中弥漫.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一个不懂节奏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同样,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起码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记者.可见,新闻敏感对于新闻工作者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新闻报道的成败、优劣.笔者回顾自己两篇获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对这个道理感触尤为深刻.  相似文献   

19.
提起学外语,人们惯常的反应就是学英语,但随着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出现,在外语的学习应用上,英语不再是“单打一”的品种。笔者近日从江苏多家新华书店了解到,除英语外,日语、韩语、德语、俄语等语种的教材和读物也渐呈热销之势,从一个侧面说明该市学习日语、韩语、德语、俄语  相似文献   

20.
杨新磊 《现代传播》2002,4(1):71-75
本文系对有史以来中国电视研究的梳理。作者以理论之“在”反观当代电视研究的迷误与遮蔽 ,分别从心理层面批判“源”意识、从系统层面批判一体化障碍和从方法论层面批判一维阐释之局限 ,旨在重构电视文化研究的理性深度和多元品格 ,重塑学人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