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题记题目既平且直,这个“编辑”就是我。为什么不用“我”,而要标明“编辑”? 因为一则,编辑是我的职业,我已经干了四十年,打算还干下去。编辑无非咬文嚼字,于是来了个“二则”。二则,说明我读《红楼梦》,无非咬文嚼字而已。咬嚼似有所得,我居然也“欣然忘食”,陪父亲喝酒的时候跟父亲说,在办公室里跟朋友们说。他们听了都怂恿我记下来,可能因为他们也是编辑吧。  相似文献   

2.
王敏 《青年记者》2009,(14):23-24
《咬文嚼字》是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的刊物,以“咬”为自己的特色,你要“咬”别人,别人也会“咬”你。记得有首“剃头诗”说,“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要让《咬文嚼字》经得起别人“咬”,编校质量过硬是最基本的要求。《咬文嚼字》多次在各级编校质量检查中获得好评,这是与我们积极建立编辑的文字优势、培养严谨的编辑作风和形成紧密的编读互动三个方面的工作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2002年第8期《中国记者》杂志上,储瑞耕先生的题为《“咬文嚼字”值得关注》一文中,例举到被《咬文嚼字》“放炮”、“射箭”的“当今文坛上比较有知名度的作家”,就有王蒙、刘心武、贾平凹等8人之多。储先生把这种情况比作“猴子也有掉下树的时候”。这个比喻恰当而生动。  相似文献   

4.
2021年12月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其中包括了“YYDS”“绝绝子”等网络流行语;12月8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这两个流行度和讨论度非常高的词汇却没有入选,引发了网友热议。《咬文嚼字》主编表示:“《咬文嚼字》评选的是在全社会使用、流行的大众流行语,仅仅在部分网民中流行还未被全社会普遍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不在我们的关注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秦蓁 《今传媒》2006,(3):49
今年春节晚会电视上打出的字幕出了不少错误。报道说,春晚被《咬文嚼字》“咬”出了28处错字,平均每10分钟出现1次差错。春晚的导演甲丁对28处差错作出回应,表示很惭愧(见《新华日报》2月7日D3版)。特别令人可笑的一处差错,是把南非共和国的城市“开普敦”当成一个国家。这是何  相似文献   

6.
以宣传语文规范化、传播语文知识为宗旨的《咬文嚼字》丛刊自今年1月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近半年来,该刊收到了一万多封来信,读者充分肯定了丛刊的办刊方针,称赞她是“文化的清道夫”,“犹如空谷足音”,像一块磁铁一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丛刊也得到了新闻界的大力支持,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家中央和地方报刊报道了丛刊出版的消息,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还发表了评论。上海电视台摄制了专题节目。《人民日报》刊登的《“咬文嚼字”感言》一文中说:“希望报刊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以及一切与语言文字工作有关的部门,将《咬文嚼字》作为某些业务人员的业务学习材料,人手一册,持之以恒。倘能如此,扭转出版物和社会上语言文字混乱的局面,就大有希望了。”  相似文献   

7.
书业内外     
“咬文嚼字”不是小题大做据《光明日报》报道:去年年底,《咬文嚼字》杂志就宣布,要发动读者重点“会诊”2006年央视的春节晚会,因为全国人民都收看的这道荧屏大餐年年出现错字。“会诊”结果已于日前“出炉”:《咬  相似文献   

8.
《咬文嚼字》“咬”王蒙、叶辛等十二位作家事,在世界华语圈中引起了轰动。 香港《大公报》紧随内地媒体,率先作了报道:“上海读者咬文嚼字‘修理’作家,作家不生气,反表示欢迎。”《苹果日报》发表了专栏作家李碧华就此写的评论:《感谢你“咬”我!》她说:“如果你在乎群众,如果群众也在乎你,便等于互相拥有。最怕不看,不提,不挑错,无动于衷。没得到被‘咬’被‘整’,才是最大的失落吧。”《明报》也发表了《刘心武的襟怀》的署名文章,赞赏被“咬”作家的气度。  相似文献   

9.
一、开展“请给荧屏亮分”活动 2006年,咬文嚼字杂志社组织了“请给荧屏亮分”活动,发动受众每月检查一家电视台的荧屏语文差错。接受检查的12家电视台分别是:中央电视台(一套)、安徽卫视、北京卫视、重庆卫视、东方卫视、广东卫视、黑龙江卫视、湖南卫视、山东卫视、四川卫视、云南卫视、浙江卫视。检查结果已在2006年《咬文嚼字》杂志上逐月发布。  相似文献   

10.
7月31日《大河报》文化新闻版刊登了陈功先生的文章《何须媚俗“诊”王姬》,对上海《咬文嚼字》丛刊“会诊”王姬的作品《我的世界》之举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文中说《咬文嚼字》的做法是“媚俗”,“令人莫明其妙”,“此类低级错误,恐怕小学生作文都能避免。而《咬文嚼字》第7期‘众矢之的’却引经据典从语法、逻辑各方面加以论证指谬,并指出修正方法,有这必要吗”,“为她们(指明星)的著作指谬,只能像批评闵惠  相似文献   

11.
《新闻天地》2007,(5):46-47
文汇报等多家报纸报道,由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举办的“请给荧屏亮分”活动,历时一年后于1月16日揭晓。10多万名观众积极参与,挑出电视台数万条差错。主办方认为,与图书、杂志、报纸相比,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电视的差错率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3)
赏读《咬文嚼字》文/贾保民搞文字工作的,就得咬文嚼字。咬多了,嚼烂了,文字差错就少了。但不少人却把文人的咬文嚼字和“老鼠钻进书堆里——咬文嚼字”这句俗语看成一个意思,理解成没事找事,胡乱逞能;吹毛求疵,令人厌烦;醉翁之意,另有所图的贬意。为给咬文嚼字...  相似文献   

13.
岳萌 《传媒观察》2006,(2):51-52
《社会大广角》是南京广播电视台开办的一档夜间10点开播的杂志类电视新闻栏目。自1994年2月28日开播已经12年,它以其“说你身边的事,说你关心的事,说你想说的事”赢得南京市民的喜爱。该栏目2004年获全国百佳栏目之一。《社会大广角》成功的因素很多,特别是节目中的叙事艺术功不可没。本选取《广角调查》中《较量》一档节目来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一般叙事理论认为,每一个叙事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故事,即“什么人遇到了什么事”(是怎样);二是话语,即“这个故事是怎样被人讲出来的”(怎么说)。而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不仅仅只是回答“是怎样”,更要回答“怎么说”。  相似文献   

14.
《新闻前哨》2010,(4):13-13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4日公布了2009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相似文献   

15.
上海传来消息:从6月26日到7月10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第6期《咬文嚼字》丛刊。自己给自己发难——凡读者从上述报刊中发现错字、别字、多字、漏字、颠倒字或明显用字用词不当者,认定一处,奖金千元。 千金纠错,震耳发聩。我深为上海报界同仁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精神折服,禁不住借一句维语:千金纠错“亚克西”!  相似文献   

16.
咬文嚼字于《汉语大字典》王粤汉【武汉】关于编辑学和辞书学,卑之无甚高论,作为简编本《汉语大字典》责任编辑之一,兹谨考订若干实例。1.《五杂组》辨正《汉语大字典》多出书名“《五杂俎》”;亦有出“《五杂组》”者,分别见卷一页290、卷四页2445、卷七页...  相似文献   

17.
《出版视野》2009,(2):44-44
在表述2008年重大事件时.作者极易落入哪些语文“陷阱”?《咬文嚼字》在岁末公布了“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  相似文献   

18.
吴万里 《报刊之友》2010,(8):113-113
翻开4月2日《新民晚报》A20文娱新闻版,赫赫然头条新闻就是“《‘深负重望’?没这个词啊!》(主题)《咬文嚼字》‘咬’住著名作家池莉》(副题)”。新闻来源是上海的《咬文嚼字》杂志本年度有一项活动,  相似文献   

19.
读今年第3期《新闻三昧》,其中“咬文嚼字”栏目有篇《“极力”与“竭力”》短文,主旨是“极力”与“竭力”不是同义或近义词,不可串用。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对于中国书面语言的运用,若从规范化的要求来讲,都应以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审定的各类词典为准。我想,这是无可争议的。读了《“极力”与“竭力”》这篇短文后,我随手翻了一下1992年商务印  相似文献   

20.
胡德怀 《新闻窗》2006,(3):54-55
读《咬文嚼字》2004年合订本,其中《语林漫步》首篇,常义斌先生的《小心你们的笔——给央视节目主持人提个醒》。作者对《中国电视报》2003年8月11日刊出的获奖主持人文章,8月25日刊出的庆贺中央电视台建台45周年的主持人感言中赵忠祥、王小丫、李咏、梁艳的文字谬误进行了指正。并提出了“文章千古事,得失读者知”,“要懂得藏拙的重要”,“让那些似通非通的东西公之于世,不仅有损你们自己的形象,也会伤害我们的感情”的忠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