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4 毫秒
1.
传抄古文保存了不少战国文字的形体,对于考释和研究战国文字有积极的意义。以之与出土战国文字材料互参,能够解释诸多歧异形体并厘清二者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例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对其文字形体的演变、构形和异体字进行分析,探讨楚文字形体的特点和异体字构形的方式,从而研究战国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中的地位,考察古文字字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全面整理研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解古文的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出土文献特别是战国文字资料对段玉裁的这些说解加以考定,指出了段氏的几点阙失.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乃至汉简、石碑、敦煌抄本等出土材料中的字形入手,分析"杨"字的繁体——"楊"当从"昜",而非"易"。甲骨文、金文形体中",楊"均为从"昜";战国文字形体除秦系文字外,仍本自金文;秦系文字中开始出现二者相混的情况。虽有《说文》保存正确的小篆形体",易""、昜"二字之隶定形体仅一横之差",易""、昜"二字相混的现象仍相当常见。"杨"作为姓氏乃源于国名,国灭又为采邑名,食采邑者以其为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乃至汉简、石碑、敦煌抄本等出土材料中的字形入手,分析"杨"字的繁体——"楊"当从"昜",而非"易"。甲骨文、金文形体中",楊"均为从"昜";战国文字形体除秦系文字外,仍本自金文;秦系文字中开始出现二者相混的情况。虽有《说文》保存正确的小篆形体",易""、昜"二字之隶定形体仅一横之差",易""、昜"二字相混的现象仍相当常见。"杨"作为姓氏乃源于国名,国灭又为采邑名,食采邑者以其为姓。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文字形体纷繁复杂,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道:“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就给今人在释读这二时期的文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战国文字中的“=”符,学者多已有论述。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符在战国文字中所起的功能作用做一全面系统的考察,以期能够窥探这一纷乱文字现象之一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字形入手,分析"野"字的繁体──"壄"之从"矛"当为"予"字之讹。甲骨文、金文形体均为从"林",从"土","土"亦声,战国文字形体则叠加"予"声。"矛"、"予"二字古文字形体相去甚远,但已有相混之例。而"矛"、"予"二字之今体仅一撇之差,故易混,传抄古文及石碑、墓志铭、敦煌俗字中多有例证。文章亦提及"野"之本义。  相似文献   

8.
古玺文辨释     
一、应当补上这一课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现已出土的古玺绝大部分为战国遗物。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秦、齐、楚、燕、赵、韩、魏七个诸侯大国,各行其政,各国的文字形体、书风都不完全相同。秦始皇推行统一的文字小篆,是在当时作为诸侯国之一的秦国通用的文字  相似文献   

9.
唐人诗文在编定成集以前都曾经历过寄赠、投献、题壁、转抄等文学传播过程,这些行为造成了篇次的错乱,作者的讹传,文字的歧异.此类传播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交通实现的,可见交通与唐人文集面貌的歧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古文字中的美化饰笔与区别符号是汉字文化阆苑中的两朵奇葩,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有无饰笔的两个字为一字异体,而有无区别符号的两个形体代表完全不同的两个字;美化饰笔与区别符号在战国文字时期的发展状态不同.二者的联系主要有三点:有的饰笔在演变过程中具有了区别功能,而区别符号的增加也要考虑到汉字的美观;美化饰笔与区别符号都可能会引起理据重构现象;二者在文字系统中的发展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11.
《尚书》这部最为古老的典籍,其文本的流传、文字的训释均存在极难解决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必须审慎从事。本文认为对于《尚书》特别是《古文尚书》,由于可以据为信史的资料十分缺乏,在整理和研究中必须信守“阙疑”的。从文献资料和《 店楚墓竹简》的研究中,本文作者认为《古文尚书》不伪于两汉之际的刘歆,也不伪东晋的梅赜。其文本在战国中期以前。 对于《尚书》文字的释义,应该充分吸取甲骨文、金文研究成果,但决不能  相似文献   

12.
古文经学     
《现代语文》2007,(9):110-110
古文是指战国时的六国文字,与汉代通行的隶书不同。古文经是指躲过秦火焚书大劫的私藏或秘藏的典籍。一说据《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王刘德在民间搜集古籍,得到“古文先秦旧书”;另一说据《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时,从鲁壁得到《古文尚书》、《论语》等数十篇,“皆古字也”。刘歆(约前46年-23年)校理秘籍,发现古文经传,建议朝廷设置《古文尚书》、《毛诗》、《逸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正一、银雀山汉简(贰)文字形体的特点概述银雀山汉简文字属于西汉,正处于隶变进行时,我们共同探讨《银雀山汉墓竹简(贰)》(以下简称"银贰")文字与银雀山汉墓竹简(壹)、马王堆帛书、阜阳汉简、张家山汉简文字的区别与共同点,指出西汉初期是隶书逐渐向成熟隶书过渡,但仍部分保留古文写法的过渡期隶书。去古未远,仍保留篆意,与战国隶书字形接近。据考古学的推断,银雀山一号及二号汉墓是汉武帝初年的墓葬,所出竹书的字体属于早期隶书,估计是文景至武帝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6,(9):75-79
对于同一个战国齐系陶文字■,《陶文字典》、《战国文字编》、《战国古文字典》等不同的字书有四种不同的隶定字形"芊"、"■"、"艼"、"■"。根据对古文字演变的形态和战国文字各系的形态差异的比较和分析,我们认为其中三种隶定字形"芊"、"艼"、"■"是错误的,该字应当释为"■"。  相似文献   

15.
战国竹简《融师》是近年发现的重要古代文献,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全文共存四简,字体是战国古文,形体奇异,内容深奥,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流行观念,是研究古代思想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楚文字资料的不断出土,推动了整个古文字研究.楚文字中的新字形和各种构形现象加深了对战国文字构形系统的认识.类化是楚文字中的重要构形现象,在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出楚文字资料,探讨类化的界定和分类,并从类化的角度阐释了一些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形体中被赋予了形形色色的信息,这是其他文字所不具备的特点.汉字的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被融入到了汉字的结构形体和外观形体之中.汉字形体承栽信息,信息又反过来丰富了汉字,使得汉字更加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贵元 《中国语文》2013,(1):3-12,95
从形体特征看,整个汉字发展史经历了象形、亚象形、隶体和楷体四个阶段。商代、西周汉字形体为象形形体,春秋至战国中期为亚象形形体,战国后期至东汉为隶体,三国以后为楷体。象形、亚象形阶段构形依据是物象,隶体、楷体阶段构形依据是词的音义。在隶变后汉字新体系建立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力量的互动,一种是打破旧形体建立新形体的创新动能,表现为多途探索;另一种是结构平衡,从字形系统完善的角度来调整、确定种种异形成分的生存状态。在前期,多途探索处于主导地位,后期则结构平衡处于主导地位。共生式发展与替代式发展是汉字字形体系建立过程中两种发展模式,其中,共生式发展是常态。  相似文献   

19.
从小篆到隶书,历来被视为汉字字体与书法演变过程中两个前后递进的阶段。这一观念长期妨碍了人们对新出土的简牍帛书文字作出公正的评价,北魏的郦道元曾在《水经·觳水注》中记述了临淄古冢桐棺上发现东周隶书一事,可惜后人宥于成见,未予重视;1980年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土坑墓中的古隶木牍刚出土时,一些考古工作者仅以字的形体判断,误以为是秦朝建立以后的文字,使墓葬年代的确定走了一段弯路。出土的大量文字资料现已彻底纠正了人们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20.
汉字的性质只能根据它的构形原则,而不能根据文字体系中单个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确定.它是表意文字,形体与意义之间存在着理据性.词文字(语素文字)不能概括汉字的性质.拼音文字的"字母"与"汉字"不是对等的文字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