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有的审美范畴,台湾导演李安的电影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追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美,这让他的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独树一帜。文章通过运用传统美学工具对李安的电影进行分析,探析了李安电影意境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作品《只此青绿》是传统艺术与传媒艺术高度融合的特殊样本。在审美领域,它将“象”与“意”融会贯通,形成符合国人审美经验的“意象”与“意境”。在传媒艺术领域,该作品演变成为具有独特意义的符号,唤起更多受众走近传统文化,探索“美”,发现“美”。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体点讲意境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绘画等抒情写意的艺术传统中锤炼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新闻意境,就是由渗透着记者的某种感情生活图景所构成的新闻作品的意蕴和境象.或者说是作者在新闻创作中,将景、情、意、思想等交融在一起,达到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半时,我们在创作中,如何构画一个美的新闻意境,并使新闻作品借美的意境而增加感染力,给读者创造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从新闻意境的审美特征,挖掘创造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振江 《东南传播》2016,(5):154-156
"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概念中是对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而广播新闻的"意境",则是广播新闻实践的一种高级境界,体现广播新闻在追求统一性、典型性、艺术性的道路上,用美学手法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挖掘、审美的感悟和文化的传播。因此,把握意境的得体程度,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广播新闻及作品的完美程度。  相似文献   

5.
在写实影像中阐发东方式的情思感想是中国电影独特的审美理想和美学形式.它会通了传统绘画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以及用笔虽简但意境深邃的表现能力,营造了中国影片的"象外之象"、"境外之旨"和"神似"之美.  相似文献   

6.
谢霜 《兰台世界》2015,(1):156-157
李叔同的《送别》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学堂合唱乐歌,其简洁流畅的审美风格,深邃淡雅的审美意境,字里行间彰显着浓郁的民族特色。《送别》开创了中国合唱音乐史上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圆之美"是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道"之认同的必由之路.以艺术性为重要属性之一的中国播音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对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无疑有益于自身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革新.本文将中国美学中的"圆融"审美与播音创作领域的教学、研究思考相结合,以期为播音理论的探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33集电视连续剧《爱了散了》在情感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凡镜头表现人物情感,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高度。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评价艺术的最高标准,该剧运用众多平凡镜头以象征意义的手法来营造意境,从而成为具有独特审美追求的电视艺术。  相似文献   

9.
戴欣 《新闻知识》2006,(11):77-78
有人说典型报道是不美的,因为它是始终为宣传服务的。其实典型报道也需要美,先进典型是人民大众的榜样;出色的典型报道,是新闻传媒的旗帜。一篇典型报道若具备了审美特征,必然会使读者产生审美效应,增强典型的宣传效果。但是怎样有效的增强典型报道的写作美感呢?本文试图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对此作一分析。“虚实相生”——典型报道的意境营造在穆青的名作《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中对县委书记焦裕禄刚到兰考县展开大规模调查研究的描写有这样一段:“送走了风尘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连连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  相似文献   

10.
步丹 《大观周刊》2012,(48):339-339
中国古典舞是传统民族艺术中的一块瑰宝,同时在中国舞蹈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身韵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这种审美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认知古典舞身韵的本质,同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的应用到教学中去,将身韵渗透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以更好体现出古典舞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郑洁 《视听》2016,(6):75-76
《永生羊》是一部讲述哈萨克族人民生活故事的电影,展现出民族文化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表达出影片独有的民族心理与民族信仰的精神。本文围绕民族特色的意境美,从借景抒情传达意境,以实求虚、虚实结合,"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等三方面阐释哈萨克族电影《永生羊》所带来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巩杰  杜空军 《东南传播》2011,(10):108-110
央视纪录片《敦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影视人类学和生命美学特征。《敦煌》具有神秘、浩渺、悠远的神佛圣境和审美意境,自然、明净、神秘的灵性物情与审美意象,宁静、明净、澄澈的敞亮人生与审美关照。纪录片《敦煌》呈现给观众的是天、地、佛、人、物和谐和美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它带给观众的是神圣的佛境之美,灵性十足的物情之美和宁静敞亮的人生之美。《敦煌》是地域文化纪录片的精美之作,具有浓郁的西部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部体系化的诗论作品。《沧浪诗话》提出了"妙悟""、兴趣""、入神"等一系列美学范畴。严羽将禅宗的顿悟与中国传统意境说相结合,创立"妙悟"说,并将其引入诗歌理论之中,创造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严羽将禅宗的"见性成佛"心体论与中国传统的比兴说相结合,创立"兴趣"说,并将其引入诗歌理论之中,推动中国古典美学在对韵、味、神、趣的追求中走向成熟。严羽将禅宗的"真如佛性"精神本体说与中国传统的老庄易三玄之神妙说相结合,创立"入神"说,以"妙悟"为径,以"兴趣"为法,最终达至诗歌之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早在先秦时代儒家既已创造"慎独"的修身方法,即个人独处时,自省吾身,保持道德底线。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的人生哲学超越了传统儒学的"慎独"思想,积极面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保持自身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15.
在什克罗夫斯基之前,中国古典诗词的作者也遵循"陌生化"的原则进行创作,使意象的审美意蕴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古典诗词具有朦胧含蓄、韵味隽永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6.
修辞效果作为美学价值的表现形态反映了修辞活动的审美性质,修辞格则是让语言的使用审美艺术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形象美、意境美和情趣美三方面对修辞格的审美功能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论"和"意境论"没有区别,对此,论文从《〈人间词乙稿〉序》和《人间词话》进行分析,得出王国维的"境界论"是在其"意境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境界论立足于中国传统,融合了西方的理论观点,从而成为具有普适性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就是诗词之国,礼乐之邦。《经典咏流传》扎根传统文化,巧妙运用电视艺术语言对诗词、流行音乐等进行"编码"和创新诠释,具有鲜明独特的审美特征。本文从节目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分析《经典咏流传》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周宜一 《视听界》2006,(3):68-69
一、“诗”与“视”的审美互动1.诗歌与电视的审美交汇诗歌(poem)与电视文献片(documentary film)的审美与解读在艺术鉴赏方面有着同形同构的关系。在电视文献片的艺术鉴赏中,“诗”与“视”的结合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那么“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视”的意境之美也无从谈起。因此,关注意蕴的具体内涵,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主体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电视文献片创作的关键所在。2.视觉语言的提炼《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二十集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运用反常规的拍摄思路,以…  相似文献   

20.
清人彭定求等所编《全唐诗》共收集有唐代2200余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歌,其中的诗歌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诗歌与音乐、绘画,是三种看上去个性化很明显、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而且它们各自都散发着独特的、无尽的魅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诗歌与绘画、音乐从来都不缺少某种共性,诗歌绘画美和音乐美的存在使得诗歌的文学艺术魅力更加光芒四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