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5年3月,一个乍暖还寒的早晨,滕州市档案局(馆)接待了一个六十多岁的农妇和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听农妇介绍:她叫刘贵兰,是木石镇沂南村村民。她父亲刘旺才在1956年“二次土改”时被划为“漏网地主”,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去世。她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高扬,因家庭成份是地主,始终没有说上媳妇,到现在还是光棍一个。跟她来的这一个是小儿子高明,他的命比他哥好,赶上了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不唯成份论”,  相似文献   

2.
在原黑龙江省委副书记韩桂芝受贿案中,韩的妹妹、两个儿子和儿媳都下了水,惟一清白的是她的丈夫陈昔平(化名)。说来可怜,陈昔平在家中虽然有丈夫、姐夫和父亲的名义,却没有丈夫、姐夫和父亲的地位与尊严,他的“家庭反腐”行为受到了全家人的共同抵制,处于“光荣孤立”的状态。最经典的要算他的妻妹抢白他的一句话:“我说你是不是有病?我和我姐收钱,你管得着吗?”看了这一幕,我想:假如在韩家陷入孤立的是韩桂芝而不是这位“反腐丈夫”,那韩桂芝还会在腐败的不归路上走这么远吗?也许我们仍然不能绝对地回答“不会”,但可以肯定的是:韩家内部弥…  相似文献   

3.
人才辈出、星光灿烂的“发光体”每天都被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所关注,近日有颗“神童星”和“影视星”就俨然成了记者“抢新闻”的追逐目标。所谓的“神童星”是只受过一个月的正规教育、14岁就考上北大研究生的王大可;“影视星”则是身患晚期肝癌刚刚做完了肝移植手术的著名演员傅彪。如果说新闻人物是拿来被“炒”的话,二位就分明是被“炒”得煳锅的“猎物”。据9月7日《城市快报》报道,当记者向刚刚结束体检的王大可表明身份、希望能跟他聊几句时,没有任何先兆,大可竟然撒腿就跑。记者穷追不舍经过多时守候,傍晚终于在大可的寝室见到了王大可和他的父亲。警惕性极高的大可一见有陌生人进来,就立刻躲进寝室内的卫生间。直到采访结束,大可始终不肯出来,并在洗手间里大声喊道:“我每天要学11个小时,很辛苦,你们不要再来找我了!”情绪很激动,其父也表示:“这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而此前的另一家媒体报道,也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当记者敲他的宿舍门时,他问:“谁呀?”然后打开一条门缝,经过交涉得到他的允许才能进入他的宿舍。王大可并非“呆子”还是个孩子,他有资本和能力“撒腿就跑”,但与其相比,病情暴发得异常突然的傅彪就“跑”不动了。据报道他的父母因年老体弱早于他...  相似文献   

4.
法拉奇要当"事件见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起法拉奇,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她写的那本《风云人物采访记》。她本人也因采访世界风云人物而享誉佳名“世界政治采访之母”、“二十世纪后半期历史的见证人”。被称为当今世界第一女记者的法拉奇,全名奥丽亚娜·法拉奇,1930年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工匠家庭。法拉奇的父母非常贫困,但他们允许自己拥有一样奢侈品——书籍。这使法拉奇从小就有机会钻进书的海洋。 法拉奇在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之后,对历史产生了许多疑问和遗憾。比如,耶稣整天被人们膜拜,却没有人真正知道他长得是什么样子,他是黄头发还是黑头发,是胖是…  相似文献   

5.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潘真 《图书馆》2002,(1):92-93
有位朋友在美国打拼多年之后 ,回上海探亲 ,顺带应邀讲课。某天 ,他嫌家里人来人往太吵 ,想躲进上海图书馆备课。一定是因为去国太久了点 ,此呆根本就忘记了家乡的“图书馆重地”向来是不得随意出入的 ,他进了大门就直奔阅览室。在阅览室门口 ,有人拦住他 ,喝道 :“阅览证 !”他如梦方醒 ,赶忙回说 :“我没有阅览证。”当然是不得入内。他还妄想人家可以通融 ,“我刚从国外回来 ,只要进去半天看看书……”可那头却是规章制度白纸黑字清清楚楚的 ,不行就是不行 !偏偏图书馆内人气旺盛 ,阅览室外竟也座无虚席。无奈 ,他只好将就着在走廊席地而…  相似文献   

6.
他,曾经是一家事业单位的好职工。商海大潮中的一次偶然跌倒,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事业处于低谷时,他没有选择继续努力,东山再起,而是误入迷途,在幕后精心设计了一个个网上“一夜情”陷阱实施敲诈。  相似文献   

7.
"自救"与"他救"--兼论改革中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日,难得休闲在家,读到了《中国经济导报》上的一篇谈“自救”与“他救”的文章,触发了笔者的些许联想。 文章从“司马光打破缸”入笔提出,假如没有司马光,更没有打破缸,缸里的孩子该怎么对自己施救?进而提出,我们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其实还有社会教育)过多地强调“他救”意识,而对“自救”意识则关注不够。我们多数孩子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往往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情形。据北京市中小学心理研究所专家对百  相似文献   

8.
李俊民,男,1969年出生,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皂二村农民,靠回收加工废品为生,一手创办的“爱心家园”以专“捡”流浪汉而出名,自1997年起,十年来他“无偿”收养了近千名流浪汉,其中300多人在其帮助下回到了家。2005年,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齐鲁电视台、《南方周末》《广州日报》、新华网等国内数十家媒体争相对其事迹进行报道,而成为媒体“英雄”的李俊民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与争议,有人说他是当代无私奉献、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活雷锋”,也有人说他别有用心利用没有正常思维能力的残疾人牟利,还有人说他是傻子、愣子、神经病,自讨…  相似文献   

9.
干练、白净的高文苏,尽管已是“腕级”记者,却依然保持着多少年的谦逊,见了哪怕是一个初次相识的战士,也会露出和霭的微笑。但你若是以为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的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常常的,当别人豪言壮语地描绘将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制造着一声又一声“惊雷”! 智慧而又勇敢,这便是高艾苏留给我的印象。 没有称号的勇士 如果高艾苏的那些经历和成绩发生在部队中某个人的身上,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也许会被授予称号?我常常这样想。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立过7次功的荣誉感到不…  相似文献   

10.
婚姻是爱情的归宿,没有爱情支撑的婚姻脆弱易碎,富丽堂皇的婚姻外衣无法掩饰内在的情感贫瘠,无爱婚姻在包容家庭“原罪”的同时,也放任了责任的缺失。当维持家庭完整,不再是人生幸福与否的标尺;当私生活的得失,不再左右事业的成败,离婚,成了部分对既成婚姻绝望的现代人逃离现实苦海、追求理想幸福的一种选择。冰城2004年离婚“井喷”记者从哈尔滨市民政局了解到,2004年全年哈尔滨共有72000对新人结婚,有15000对夫妇离婚。与2003年相比,结婚率上升了约33.3%,而离婚率则上升了87%。据哈尔滨市南岗区民政局统计,2004年南岗区有2768对夫妇离婚,…  相似文献   

11.
聂晶磊 《新闻界》2008,(6):32-33
当前,国内很多报纸的版面比较多,中国的报纸进入了“厚报时代”。但是,不少报纸的质量并没有随着报纸的增厚而不断提高,报纸的可读性也没有明显增强。本文认为“厚报薄读”不如“薄报厚读”,其中“个性化品牌”是“薄报厚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刘非非是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的记者。在首都打响“非典阻击战”的日子里,他走上“非典”前线,多次深入“非典”病房和急救中心等危险地带进行采访。并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写下了这篇《采访札记》。  相似文献   

13.
陈科 《青年记者》2005,(10):30-31
为了形象地理解传播修辞的效果,笔借用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在《媒体的力量》一书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小明在学院里考试不及格,退学了,现在靠家教挣钱为生。而小花大病之后正在恢复健康。”但若辅以传播修辞学,就完全改头换面“小明发现大学没有任何挑战性。于是,他决定去从事一种更适合他并具有远大前程的事业。而小花虽然还在读高中,但她却在医学的行业里探索着。”  相似文献   

14.
与13年前在上海种下第一棵蔬菜时一样,62岁的美国人朗杰士始终在媒体前保持低调。朗杰士在上海被称作“洋农民”,他的“农场”是外国人在此地投资时间最长的“常青树”。尽管如此,他对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大部分时候都报之以“NO”。不仅对媒体,对于其他中国社会中常见的“参观”“评比”之类活动,他也一概拒绝。其园艺场所在的乡镇农业部门曾有意把他300亩大小的种植基地列作“现代农业示范性基地”,朗杰士同样谢绝了。他的理由十分简单,因为在上海种菜,是“我的实验”,也是“我的生意”,更是“我的享受”,是“我自己的事情”。与上海共发…  相似文献   

15.
艺术层面的传媒展示——兼评"传媒与艺术"主题艺术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柏拉图断定艺术家没有价值,并将艺术家逐出了他的“理想国”,但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追求艺术带来的感受。 新闻也是如此,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每天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成千上万条信息,而其中有效性信息不过几十条、上百条,然而人  相似文献   

16.
书香门第·书香门弟错例:他出身于书香门弟,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辨析:“书香门弟”应为“书香门第”。“书香”旧指上辈有读书人的(人家),“门第”指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可见,“书香门第”就是指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所构成的家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知识分子家庭。例句中的“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显然是说其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为什么这里的“门第”会被错写作“门弟”呢?这是由于“弟”与“第”读音相同,而“门第”又易被错解为“子弟”的缘故。那么,有没有“书香子弟”的提法呢?当然有。譬如我们可以说例句中的…  相似文献   

17.
在幻景与现实之间挣扎--"角色病毒"的传播学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国内一些媒体陆续报道了一种发生在儿童身上的新的心理疾病。这种心理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一种病毒对儿童心灵的入侵,心理医生称之为“角色病毒”。武汉一名初中生,竟学着武侠电视剧那样充当“绿林好汉”,一个月内多次拦路敲诈学生留下“买路钱”,致使多名学生一次次凑钱满足这名“英雄少年”,却无一人报案。吉林通化县初二学生金某,在武打影视和广告诱惑下非要去“武术学校”学武,后因家庭实在拿不出两万元钱供他去武校,他竟以一包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类似的个案还有不少。杭州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被”角色病毒”感染的患者约占日常门…  相似文献   

18.
上海一家大报不久前在一篇题为“假冒军车遭遇红灯”报道中说道 :“加快法制建设……使其成为打击假冒军车工作的‘杀手锏’” ;过了两天 ,这家报纸在一篇新闻中 ,“杀手锏”又写成了“撒手锏”。无独有偶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打出字幕中 ,“杀手锏”又赫然在目。这些年 ,阅报刊时 ,只要留意 ,常常会有“杀手锏”出现。这也许是由于“撒手锏”原用于厮杀时 ,才使许多人误写成了“杀手锏”。其实 ,汉语中并没有“杀手锏”这一词语 ,有的仅是“撒手锏”。撒手 ,意思为“放开手”。《现代汉语词典》“撒手锏”释义为 :旧小说中指厮杀时…  相似文献   

19.
闻名中外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在这战乱的年代,作为林则徐好友的杨以增,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在自己的家乡山东聊城建筑了私家藏书楼。杨以增与林则徐交往甚密,曾被林则徐赞为“乃圣贤门中人”,并在陕西任巡抚时,荐举杨以增代替自己接任陕西巡抚之职。杨以增将藏书楼命名为“海源阁”,并亲题匾额。他之所以取名“海源阁”,是取《礼记》中的“先河后海”之意。杨以增认为:“学者应涉海而探源,知源之所出也。”追溯海源阁藏书,还要从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1768-1838)开始。杨兆煜举人出身,论帖、品诗、读画,精鉴赏,又好绘画、收藏。他曾任山东即…  相似文献   

20.
子生 《新闻三昧》2006,(7):35-35
报载:美国科罗拉多州联邦高地市警察,日前在当地一家脱衣舞俱乐部查黄,当场逮捕的脱衣舞俱乐部“看门人”竟然是市长戴尔·斯帕克斯。经警方讯问,他说是为了缴纳自己高额的医疗保险费才“给色情场所看大门”,而且还跟这家脱衣舞俱乐部签约签到了2007年。事发后有妇女说他是色狼,要他“引咎辞职”,他在向议会做了说明之后,要求给自己放10个月的假,要求停止对他的“质询”。4月24日首都某家可算得上家喻户晓的名报,以这条新闻为素材发表了《“美国市长”为什么去看大门?》的“来论”,对中美两国官员与社会环境进行了一番比较:“要说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