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宴饮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门类,是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和礼乐制度的体现。西方以及东方的其他国家在诗歌中有宴饮场面的描写,却很少有专门的宴饮诗。文章从《诗经》宴饮诗与西方及东方相关的古代抒情诗的比较入手,试图探讨出东西方在典章制度和思维观念上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宴饮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门类,是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和礼乐制度的体现。西方以及东方的其他国家在诗歌中有宴饮场面的描写,却很少有专门的宴饮诗。文章从《诗经》宴饮诗与西方及东方相关的古代抒情诗的比较入手,试图探讨出东西方在典章制度和思维观念上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宴饮诗是周代贵族努力进行华夏部族文化建设结出的丰硕果实,是周代贵族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更是华夏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诗经》宴饮诗具有歌颂、强化宗法血缘亲情,确立强化贵族阶级的礼乐制度及确立贵族的道德风范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建安宴饮诗延续了<诗经>宴饮诗承载礼乐文化的功用,并呈现了一种"雅士"文化;另外,建安宴饮诗还继承了<诗经>宴饮诗沟通上下、促进向心力生成的功能,但这种向心力的情感基础与<诗经>有别.  相似文献   

5.
宴饮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描写君臣上下、同宗近族、亲朋好友之间觥筹交错、宴饮欢聚,表现贵族的威仪礼节,体现宗族和睦友好,有利于周王室进一步维护自己的统治。通过对宴饮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气氛和宾主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周代礼乐社会的兴衰变迁。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透过《诗经》这面文学之镜,尤其是政治美刺诗、战争诗、宴饮诗,我们可以洞悉到诗经时代人们所秉持的政治观念,具体包括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尊贤重才、忠君爱国、厌战、礼乐致和等观念.  相似文献   

7.
周人祭祖礼离不开宴饮活动,故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的宴饮诗,有一类是关于祭祀的,即祭祀宴饮诗,它生动再现了周人祭祖礼的仪节。本文参照"三礼"等典籍,探究宴饮诗中的祭祖礼仪节,这些仪节对《仪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特牲馈食礼》作了很好的说明和补充,揭示出宴饮诗的礼乐性质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水汶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42-44,78
近年来,以周代礼乐文化为背景对《诗经》进行研究,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诗经》的美,是浸润着礼乐文化精神的理想美。《诗经》祭祖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却往往被人忽视。事实上,《诗经》祭祖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丰富的礼学内涵。本文拟在考察《诗经》祭祖诗的基础上,试对其礼学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李山《<诗·大雅>若千篇图赞说及由此发现的<雅><颂>间部分对应》,是近年来《诗经》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上坚持《诗》与礼乐文化的一致性,又力图探求《诗三百》的实际,因此也都是带着沉重传统负荷的“诗经原始”。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情爱诗和《圣经.雅歌》在抒情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诗经》中的情爱诗在抒情上较含蓄,而《圣经.雅歌》在抒情上则呈现出奔放的特点。产生这种差异的第一个层面的原因是它们各自的文化根源,即物感说和摹仿说的不同。第二个层面的原因,是由于礼乐文化和情感宣泄不同。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原因的比较,从本质上探讨了这两种抒情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小雅》宴飨诗的篇目共有三类:天子宴会诸侯的诗,表达了强化宗法血缘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宴兄弟朋友的诗,用来增强联络亲朋之间的情感,同时又寄寓了政治意义;宴会场合中的通用诗歌,与前两类诗的功能没有原则区别。宴飨诗是礼乐文化的产物,反过来它又进一步加强和维护了宗法统治。  相似文献   

12.
"旗亭画壁"之事反映出了唐代诗歌音乐传播的某些特点。由于盛唐时期宴饮赏乐文化繁荣,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才有机会在酒楼"免费"听歌。梨园乐人出宫表演,促进了宫廷与民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旗亭画壁"中,乐人采用[凉州]曲调演唱诗歌,入乐演唱时对原诗进行了截取或修改。乐人与文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贴近,乐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人诗歌。在诗歌音乐传播系统中,以"诗入歌词之多者为优",而入乐传唱对诗歌的接受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宴饮诗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宴饮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反映礼乐精神的君臣上下的宴饮活动,也有反映同宗近族、亲朋好友之间的觥筹交错、宴饮欢聚。酒是宴饮诗的精神,宴饮诗以酒为媒,激发出诗人的灵感,在诗歌中融入浓郁深厚的感情。在翻译中国古代宴饮诗的时候,应根据诗歌意境,研究中西方的酒文化差异,使西方读者充分欣赏中国古代宴饮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南朝刘宋时,奠定颜延之“大家”地位的,主要是其被后人漠视的公宴诗作。本文深入到刘宋诗学环境中去,探讨在刘宋公宴诗创作潮流中,颜延之所处的地位及影响,其公宴诗风格的典型性特征,及其对公宴诗传统体格的复与变。  相似文献   

15.
先秦“乐”的含义,除现今音乐之义外,它还是诗、乐、舞的总称。诗乐使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的母体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周代的礼乐制度的确立与推行,客观上推动了诗的普及与发展,其典礼中由于音乐的分类,体现了诗的分类在诗的传播上的意义。但是儒家推崇雅乐和诗教立场,给先秦诗歌的发展和流传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它蕴涵了中华民族清明安和的气象,也为中国赢得了“礼义之邦”的美誉。中国古代礼乐文化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诸多层域,其核心是报情章德、别宜敦和。赋予礼乐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可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增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民间歌谣作为飨宴(宴会)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居有正式的位置,是在后汉王朝;曹魏时,仍在民间继续传唱同时也作为宫廷飨宴音乐的二十二曲短箫铙歌中的十二曲乐曲仍在行用,它们的歌词内容则被改变为讴歌王朝的创立及其权力的正统性。  相似文献   

18.
王焕然 《丹东师专学报》2009,(3):115-120,126
兴礼乐促进了汉赋的繁荣,汉赋则是礼乐的重要载体。赋家赞美兴礼乐之行为。批评背礼乐之行为。礼的表述方式影响了汉赋的铺陈。赋家运用讽谏。与大臣进谏之礼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唐末五代,很多文人士子及乐师、工匠流入契丹国,大辽文化勃然兴起。辽代的宫廷音乐,大部分继承了唐代音乐。辽代音乐的定律、乐器分类法、雅乐名称、燕乐等都承袭唐朝。这种“宗唐”现象不仅是音乐风格问题,而是辽代胡汉文化相争多年之后,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0.
<诗经>在周代是入乐演唱的乐歌,从<风>、<雅>、<颂>的分类到<诗经>的存在形式都说明了这一点."诗"和"乐"相结合,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儒家用诗传统的影响,以及周代雅乐的消亡,<诗经>的音乐特色逐渐消失,歌词内容的政治道德伦理意义日渐突出,<诗经>成为了一部政治道德的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