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活化”习作,就是以“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以“学生需要”为习作目的,并把习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习作形式。这里,“演化”是“生活化”习作研究的中介和关键,我以为应包括两个环节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小学生习作,存在种种“被习作”现象,我们期待“学生心灵在场的‘真’倾吐”,期待学生不吐不快、“我要写”的主动习作。为此,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打破习作与生活之间的“厚墙壁”,挖掘生活中的习作源泉;营造习作的情境,激发习作兴趣,丰富习作素材;在命题作文及自由命题作文方面,都要留有一方遐思的天空。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这是毋庸置疑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学生每天的生活、学习都是丰富多彩的,也没有一天是一样的,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习作素材的宝库.但在实际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即使搜索到了习作的素材,表达时却缺乏个性,语言空洞、苍白无力,这是因为在习作中,学生没有独特的心灵感受,使习作缺少“唯我性”.  相似文献   

4.
“言之无物”是学生习作时的通病,亦是我的苦恼之处。究其原因,当然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无话可写。叶老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可见,习作是离不开生活的,生活是作文的乐园,因此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平时,我总是这样去做.并从中收获着学生带给我的惊喜。本学期初,我的一次偶然所为,  相似文献   

5.
<正>农村学生的生活面不如城市学生广,习作的素材不如城市学生丰富,但对农村独有的自然风景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丰富的习作材料弃之不用,造成习作素材的匮乏。为此,我在教学中设法将学生的看法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以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生活,发现作文,发现素材。一、干家务,找乐趣为开辟学生的习作天地,我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在实践中感受生活,积累素材。1.跟家人一起劳动。现在的农村学生生活变化大,已经很难对  相似文献   

6.
习作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所以难教难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习作素材积累不够,因而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鉴于此,尽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习作素材,是解决“学生习作难”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 让学生观察动物,积累素材,以“我”口说“我”心,盘活心中积累,后自主完成习作。这种教学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旨在体现生活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自能作文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家乡的风俗”是“我”的生活的一种特殊呈现,六年级学生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于生活中能经常看到它的身影,“陌生”是因为学生对它的了解并不多。本文结合学生的实际,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寻找习作对策,从单元例文中总结写作方法,力求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表达。  相似文献   

9.
进入五年级后,我发现学生在习作表达上有困难,而这困难又集中体现在习作素材的匮乏和对生活的冷漠。一到写作文,就能看见有些学生叼着笔杆发呆。他们觉得每天的生活就是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睡觉,没什么新意。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成了困扰我教学的“偏头痛”。  相似文献   

10.
<正>一、反观问题,明确引领方向(一)作文教学的困惑1.滥用生活素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习作与素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之所以在写作中出现“虚假作文、空话作文、老三篇作文”,就是因为写作素材的缺乏。而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是写作积累的重要来源,学生对习作无从下手,就是没能从大自然、生活中、社会里去捕捉素材,导致滥用生活素材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11.
平时我跟学生谈到习作,不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们都觉得害怕习作,都感到习作时常常是“没啥可写”“无话可说”。要解决这个问题,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这个“材”“源”应当来自于生活,所以说,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多让他们亲身实践、体验,去获取各方面信息,这是积累习作素材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调查表明,学生习作时最主要的问题是“无话可说”和“心中有话笔下写不出”。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不够,课外阅较较为欠缺,不注意积累习作素材,平时练笔少。建议教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积累意识,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教给学生习作方法,引导学生经常练笔。  相似文献   

13.
“走作文”就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面对鲜活的实境,引发学生的联想,指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现实情境进行链接,使之相互交流映照,从而触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以达到知识迁移的训练目的。在实境中教学生如何选择素材,蕴情立意,构思表达,作实战式的习作全程演练。下面我以《苇海》一文写作为例,具体介绍“走作文”导法。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文《苇海》时,一共领着学生走了“四走”。一走寻找习作之泉。良好的习作习惯是高素质作文的重要要求。我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在生活中敏锐地发现新鲜素材的良好习惯。在…  相似文献   

14.
习作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着畏惧作文、厌倦作文的心理倾向.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下工夫. 一、培养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积累生活素材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与写的关系总是紧密相连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或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扩大小学生的生活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鉴赏能力,又可以逐步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让学生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  相似文献   

15.
《童年“偷”着乐》是根据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的相关习作要求,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入手,用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抒写童年的喜怒哀乐。在习作过程中,我注意着眼学生生活,引出生活话题,激活生活素材,还原生活过程,分享生活乐趣,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16.
“自由表达”是一把打开学生感性观察与心灵感悟之门的钥匙。只有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才能打开观察的闸门、表述的闸门,鲜活的素材才会跳进习作的“竹篮”。但这满篮的“鲜鱼”总会夹杂一两条带着毒性的“鱼”。教师要做的.不是关闭学生感悟生活、表述生活的闸门,而是引导学生辨别哪些是非常珍贵的习作素材,哪些是必须弃之不用的素材.尤其是引导学生深思这废弃的素材里,究竟包含着怎样的情感而被舍而不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学生对习作内容有了兴趣,他们就会进发出对习作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为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有一天我刚走进教室,一只巨大的马蜂飞进教室,马蜂在教室里飞来飞去,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2.通过读写联系,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利用具体事例和人物特点写人的习作方法。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资料信息1.学生准备以前读过的课内外写人的优秀习作。2.教师准备带有“病例”的写人的习作。教学过程一、启发回忆,确定写作素材1.开展活动,唤醒学生记忆的表象。组织学生开展“夸××”或“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形式的主题活动,唤醒学生的记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是因为平时积累的素材太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积累生活素材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和习作能力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平时比较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一、采撷自然,积累身边的美"生活处处皆学问,一枝一叶总关情",从一棵小草上,  相似文献   

20.
一、开渠导“源”——为自由习作引进潺潺活水常言道:“厚积薄发。”惟有丰富的积累,自由习作时才能文思如涌,解决“无米之炊”。因此,我们努力将自由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里,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习作资源引进自由习作教学中来。1.给学生一个丰富的天地,积累素材。现实世界是学生习作永不枯竭的沃土,可以说事事皆素材,时时为契机,处处有学问。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让他们跟小鸟弟弟谈心,和柳树爷爷拉家常,到嫦娥姐姐家做客……学生把所见所闻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