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编辑实践活动的一般性是由实践活动的对象所决定的。编辑实践活动对象的制约作用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编辑客体的内容制约着编辑能动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编辑客体的文字表达和内在逻辑结构也制约着编辑能动作用的发挥,编辑主体是社会的精神产品的完成者,编辑实践活动的核心是编辑的审稿活动,编辑的审稿本质上是对一个特殊认识对象的再认识和再评价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界定了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的内涵;同时指出,个别论对编辑主体的认识存在“扩大化”,对编辑客体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编辑的主体性是指实践活动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它又主要体现在编辑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上;而编辑的客体性主要表现在对编辑主体的决定性和制约性上。章也据理反驳了贬低或夸大编辑主体性、忽视或片面理解编辑客体性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3.
在整个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同编辑客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编辑活动的外在的具体形态。编辑社会关系,即主体同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编辑活动同在的隐形形态。两种形态在整个编辑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及相互交织的影响,体现了编辑活动双重形态的作用和意义,为我们从整体意义上认识和理解编辑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编辑活动中 ,编辑主体同编辑客体之间的关系 ,构成了编辑活动的外在的具体形态。编辑社会关系 ,即主体同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构成了编辑活动内在的隐形形态。两种形态在整个编辑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及相互交织的影响 ,体现了编辑活动双重形态的作用和意义 ,为我们从整体意义上认识和理解编辑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编辑活动不仅是选择、优化文化成果的活动,而且是参与建设、整合与重构社会文化体系的活动。其在社会的文化继承、积累、创造过程中的实践表明,编辑活动是文化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在这一渠道中,编辑活动制约着文化传播的速度、方向和质量,以及精神产品的创造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供需要求的满足程度等。编辑者作为编辑活动的主体,作为编辑活动的具体承担者和操作者,是通过具体的编辑程序和编辑行为来体现其对文化传播的调节、控制作用的,其劳动是促成大众传播活动得以实现的根本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6.
编辑主客体是编辑活动中的主要构成对象,也是编辑文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编辑主体是指具有合理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素质结构相融合的能够对出版物这种精神产品进行选题、组稿、加工、编排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的设计者。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业务活动的对象,是为编辑主体所接受、认同的并由读者共同参与创造的具有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二者的关系是在编辑工艺流程中通过评价、鉴赏、选择而形成的。编辑客体的内容和形式制约着编辑主体的认同尺度。  相似文献   

7.
论编辑主体及其表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编辑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编辑作为能动的主体在其中的作用愈益重要,面对知识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编辑不再是作者作品的被动审理者,而是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自觉参与者和积极创造者,在期刊编辑活动中,编辑的主体物征主要表现在:适时调整办刊宗旨,认真策划选题,积极物色作者,组织高水平的稿件,努力审读、修改文稿,仔细加工润色,规范出版。  相似文献   

8.
编辑主体是从事编辑活动的人,编辑客体是编辑对象-稿,编辑过程是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客体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运动的轨迹,编辑主体是指编辑过程中编辑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组稿是从期刊到作,再由作到期刊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在组稿过程中发挥编辑主体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编辑活动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编辑主体复杂的思维活动。编辑主体思维活动规律主要体现在创造性思维、选择性思维、超前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协调性思维等方面。充分认识和把握编辑思维活动规律,对促进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编辑能力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形成编辑能力的各种要素进行了理论的分析和探讨,指出编辑主体的基本素质和心理特性是形成编辑能力的自然前提;编辑主体的知识和技能是转化为编辑能力的必要条件;编辑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形成编辑能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及理想人格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编辑符号以及其他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编辑客体)进行选择、组构使之符合流通传播要求的个人或群体.编辑主体的人格是编辑主体在从事编辑活动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主要包括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和审美人格3个方面.编辑主体的理想人格应是赋予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编辑主体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编辑学研究中提出了几种主要的编辑观,即主体、客观编辑观、作、读中介论编辑观,化缔构编辑观,信息智化编辑观。确立科学的编辑观是构建编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正确编辑观的科学原则是:运用哲学的科学原则,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科学原则,批判与继承的科学原则,编辑与编辑学本质统一的科学原则。  相似文献   

13.
编辑关系是编辑出版学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分析编辑在编辑关系中发挥的作用,解析编辑具有的双重属性和独有的"滤波"功能,进一步讨论编辑如何正确使用手中的认定权和编辑的"越位"现象.  相似文献   

14.
现代编辑知识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的知识结构是关系到编辑学研究,编辑素质及编辑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问题,现代化,数字化的当代社会需要编辑不断地调整,优化知识结构,从而提高编辑素质,优化编辑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出版事业对编辑人员的基本要求,编辑知识结构研究应该同编辑学研究,编辑实践研究,学科编辑专业研究,编辑与现代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通过编写《写作教程》的回顾,总结了编写教材的三条基本经验:守正出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确保教材的科学性;转变观念,变“讲材”为“学材”,突出教材的实践性;调查起步,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确定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加强教材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对编辑实践目标、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等的独特认识构成了他的编辑实践观。日本杂志编辑出版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当时国内的编辑出版语境是郭沫若编辑实践观生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编辑与社会的关系是编辑社会学的主题.尼葛洛庞帝敏锐地意识到了数字化时代编辑工作革命性的变化:编辑选择性功能发生转换;读者编辑化;编辑工作社会化;编辑工作电脑化;编辑艺术化.对这些思想进行探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数字化时代编辑与社会的复杂、多元的关系,并帮助我们指导新的编辑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上的重要开拓者,他的报刊编辑思想为今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三十年的报刊编辑生涯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刊编辑实践经验和编辑思想,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现代性追求。他立足于文化传统积极进行报业的现代化改良,在当时的报业界闯出了一条新路。他的报刊编辑思想显露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自觉的商业意识和可贵的个性觉醒。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中各类影视制作类课程的教学和实验需要大量的非线性视音频编辑机。通过自行设计、组装的非编机可以代替品牌的专业非编机,而且可以实现高性价比和一机多用等明显的效果。文章结合媒体制作实验室的设备组装实践,介绍了自制非编机的必要性,非编机的优势,非编机软硬件的选配原则,以及推荐的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20.
编辑现代化是当前编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其本质是编辑主体的现代化,编辑主体的现代化是指在编辑工作实践中,编辑主体在编辑理念和编辑手段与技术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作为一名现代化的编辑,首先要具有现代化的编辑理念,即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超前意识、经营意识等现代化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与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