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永发 《中学文科》2007,(11):108-108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的“困惑情境”实验告诉我们,当人感到困惑时,被引发的动机更强烈。问题按其性质分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前人已经解决过的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另一种是未被前人解决无现成答案的问题。第二类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知道,思考与疑问、质疑与探究、质疑与释疑都和问题密切相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1“问读问”策略的含义“问读问”策略就是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兴奋活跃起来,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利用教材,主动解决疑难,再在所创设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收集信息,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再带着自己的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建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学生有不少的问题,其中革命中土地问题的解决更让他们感到困惑。比如有学生就提出疑问:教材在讲述君主立宪派统治时,引用的材料明明规定可以用赎买的方式废除一切永久地租,可正文却说“但由于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不矛盾吗?什么又是“永久地租”?本文将解答上述疑惑,弄清法国大革命中土地问题的解决过程和解决方式给法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题是知之始。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知识是从“认识”理解“有问题”到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客观实在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的现成结论,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建构。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解决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若能把需要研究和证明的定理、公式等纳入“问题”之列,把建立概念的各种特征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也归入“问题”范畴,把有关例题、习题融入“问题”系列之中,那么对其探索发现和抽象概括过程就能成为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再发现”和“再解决”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这样“问题解决”活动中相关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不仅能作为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从而慢慢学会探索新知识所必须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孟瑾 《成人教育》2015,35(1):56-57
建构主义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认知心理学之父奈瑟(Neisser)认为:“认知是指转换、简约、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感觉输入的所有过程.”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一个最重要的术语是“建构”(construction).建构式学习不是死记硬背知识和方法以供日后指导实践活动,相反,建构式学习是在经验背景下对概念形成丰富的理解,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创业教育中,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与能力结合、教学行为与职业行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仿真与现场结合,从而有效解决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困惑.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中化学单元复习仍主要以知识梳理和题型讲解为主,学生缺乏深度参与和自主思考。以工业生产情境为依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海水中的重要元素”为例,将“氯碱工业”和“工业制备金属钠”的工艺流程作为抓手,进行单元复习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梁侠 《中国考试》2005,(1):29-31
在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复习中.许多考生都存在着认识误区,以为只要背诵就可奏效。近年来的高考已反复证明,背诵的知识只是“知道”而已,由于没有自己的理解,便不是“知识”。凡只是“知道”的知识.都是没有内化的知识,都不可能灵活运用。此中之困惑,已为许多考生所感觉。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需要在学习和复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1“问读问”策略的含义“问读问”策略就是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兴奋活跃起来,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利用教材,主动解决疑难,再在所创设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收集信息,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再带着自己的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建构知识体系.2“问读问”策略的必要性随着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需要,我们的教育也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  相似文献   

10.
“双减”政策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如何解决“掉线”问题,成为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来实现问题的解决。本文对信息科技课堂中学生“掉线”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并基于情境创设探究行之有效的“连线”策略,通过这样的研究和实践,力图与高效课堂链接。  相似文献   

11.
化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是指以学生自我产生或者教师抛出的化学问题为研究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在实际问题探究中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真正主体,品尝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必然有利于化学的学习;在困惑中思考,在疑问中探究,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在教育游戏中一系列的社会性知识被建构.将社会性知识建构的过程分成六类知识建构行为: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回应、问题深化、问题解决、构建知识.分析每个行为特点,并说明何种知识建构行为是有效的.以“学习村庄”平台作为网络教育游戏的个案进行分析,辅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情感性、形象性丰富的长处,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实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一、质疑问难,鼓励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阅读文章,在阅读中产生疑问,而疑问又促进其进一步思考、探索、解决疑问。这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反复循环的思维过程。而且提的问题质量越高,问题解决得越好,人的思维越具有创造性。比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写到西沙群岛的海中“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依据具体的情境,在学生习作中,和学生“对话”,消除困惑,解决疑问,以求得学生自身获得进步、发展和成长。这种“对话”,一般从内容入手,作中交流。“对话”的目的重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调动积蓄,使人人想写,并找到自己要写的内容。教师在开放的、动态的“对话”过程中,要善于随时抓住问题和需要等契机,  相似文献   

15.
学习是在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能够有效及其并重组学生原有的联结和知觉,还能促发学生将原有知识和经验用于新的探究活动之中,非常适合高中数学概念新授课教学。  相似文献   

16.
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为例,在生物学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以“图片+问题串”进行知识回顾与拓展,建构新知识;以“资料分析”为载体,“问题”为驱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让教材内容生活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正弦函数”的单元学历案为例,剖析在教学中如何依据单元学历案有效整合学科知识内容,加快学生学习的进阶,实现知识持续性建构,促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高阶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中把心理学中的“原型启发”概念引入到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对数学问题形式特征、数据、变量之间特定关系的表征、联想、原型启发,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新的一个知识层面上建构问题解决的新模型,探索问题解决的新途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次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对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发展教育是第一要务。在新的教育观和质量观的指导下,对待具体的教学工作要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靠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激发式教学法”则进一步解决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完成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因素,在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学生重在自主学习与实践,最终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Wiki的知识协同建构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学生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隐性知识难于显性化问题,以“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为例,运用Wiki技术构建了一个知识协同建构系统,将学生面临的软件开发问题及解决方法,利用Wiki的协同编著技术建构了软件开发知识库,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体知识的外化和群体知识的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