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传统性别文化对女性的观点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性别文化的特质,构成了中国传统性别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对女性心理卫生乃至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步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关键和钥匙,即只有树立正确的女性观,才会有完整的女性心理卫生;只有完整的女性心理卫生,才会有健康的女性;只有健康的女性,才会有健康的社会和文化。这是指导人类社会的根本准则和永恒精神,是社会制度、人际关系、文化风俗在两性关系基础上完满结合的"中介"和"指标"。通向女性真正解放道路上的矛盾和冲突并没有结束,传统性别文化在当代中国仍有很大影响,因此,探讨健全中国女性心理卫生的方法途径是一项重要课题。而启璞计划正是一项很好的教育尝试。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称谓语能够体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跟随时代一起变化发展。女性话语作为边缘话语,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汉子""女博士""绿茶婊"等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的出现,反映了女性社会身份的变化,使人们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分析此类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有助于解读当代女性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并有助于提高女性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15,(4):32-35
由于日本面临着老龄化少子化等社会现象带来的危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次组阁后为了化解社会危机、改善社会经济形势,高调倡导女性经济学,提出了"女性闪光社会"政策。但是,由于日本"男尊女卑"的现象根深蒂固,要实现"女性闪光社会",不仅需要女性自身、伴侣、公司、社会等的支持,更需要政府克服一系列的难题,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实现构建"女性闪光社会",可谓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9,(1):85-89
将女性进行符号化的解读是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历史传统、文化习俗以及思维认知等多重诱因共同作用的产物。女性社会符号是影响女性人际交往、就业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有其独特功能,无可替代。随着陌生人社会的来临,女性社会符号的作用日渐提升,其在给予快速粗略了解女性便利的同时,以偏概全的缺陷也越发凸显。要正视"陌生人社会"来临的现实,积极利用女性社会符号,并在积极利用其便利性的同时,尽力防止其片面性。  相似文献   

5.
张晓佳 《文教资料》2008,(14):12-14
现代社会的都市女性承受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在男性视觉下,丈夫对妻子有双重期待,男女地位失衡,女性在婚姻中的过失被扩大,这是整个社会对女性认知的偏见.王海翎家庭婚姻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代表了都市普通家庭的妻子形象,构建了社会对女性的评判标准,还原了"男性凝视"下对女性的偏见.  相似文献   

6.
高校中女性能否自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同时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与高校中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有直接关系.高校对女性群体必须加强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使之在工作业绩、精神风貌上都成为女性中的楷模.而高校女性只有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意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平等参与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知识化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下半叶,由于二战的影响、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了真正的"两栖"女性。在工作领域,人们开始接受并鼓励女性去寻求自己的社会价值,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保证了她们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就业范围不断拓展;作为家庭一分子,女性对于婚姻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夫妻关系更加平等。这些变化使得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女性权利的政策,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家族企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高,家族企业中女性成员比以往有更多机会接触企业,她们纷纷走出家庭积极参与家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凭借着性别优势以及独特的管理方式,在家族企业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从"女性特质"等角度出发,对家族企业女性成员接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家族企业女性成员接班的外部障碍,从女性自身、家族企业和社会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女性职业发展中存在的"社会网络困境",回顾了社会网络与女性职业发展的研究,分析了女性社会网络构成特点,为女性突破"社会网络困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围绕婚俗这一主题,通过婚姻观念、婚礼仪式、过程以及婚姻、家庭、社会等视角对中国塔吉克女性社会角色进行考察和研究。在婚姻观念里,塔吉克女性的婚姻观反对独身,存在早婚现象;在婚礼仪式前,塔吉克女性角色在订婚、提亲、定亲和送彩礼中均有所体现;在婚礼过程中,更是通过新郎迎亲、神圣的"尼卡"、哭嫁离娘、揭面纱等仪式反映塔吉克女性的社会身份;在婚姻视角中,塔吉克社会保有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和严格的家长制;在家庭视角中,塔吉克女性地位的成因与传统文化、社会性别观、经济依附关系和教育弱化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社会进程中,塔吉克女性自觉和塔吉克社会自觉是改善塔吉克女性地位的两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传统女性社会称谓语和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这两大类女性社会称谓语进行描述,归纳其特点,比较得出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发生的变化和产生变化的原因,认为社会地位、伦理价值观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以及"人云亦云"的思想造成了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汤凌燕 《大学教育》2014,(8):156-157
本文从社会现象入手,探讨现代女性的地位属性,从女性自身角度观察这种现象,通过分析女性在现实中所处的社会地位、背后成因,思考"出路"问题,也是对女性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的衡量和女性主义面向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或接受自身的"他者"身份,顺从地成为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或积极努力地和男性结盟,成为男权社会的共谋;或敢于打破男权社会的桎梏,积极寻求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勇于探索反抗压迫的方式。通过这些形象的刻画,作者暗示女性想要摆脱"他者"身份,找到合理的女性坐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期,贤妻良母主义盛行,与男性话语中的"贤妻良母"不同,女性知识分子从女性角度出发,赋予了它独特的含义,这其中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生活经验.她们重构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提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在思想观念方面为女性解放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吴贻芳女性培育观主要表现在"厚生、树人,培育服务于社会和他人的女性;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培育社会表率式的‘女界领袖’;培育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女性应具有强健的体质与优美的举止"。她的女性人才培育模式主要表现在"从事社会服务工作,重视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合女性特点的特色课程设置;健全人格的教育"。吴贻芳的女性培育思想、实践对于当代女大学生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予以传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韩剧表现的主体是女性.而这其中,韩国传统女性的形象显得尤为突出.这些女性形象主要可以分为"自我奋斗型"、"为国捐躯型"、"我胖故我在型"、"复仇在我型"4种类型.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与受众需求和社会对女性的关怀密不可分.韩剧给中国观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韩国文化,女性形象在韩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女性的社会风貌,并由此引发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中有这样一段话:"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和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所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推动,现代社会女性的角色更加丰富化,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及方式也逐步提高,这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1]。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女性教育领导者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获得高学历创造了机会,也使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文学中黑人女性形象的刻画经历了从"扁"到"圆",从模式化到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形象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对性别和种族歧视的有力反抗,抨击了白人和父权社会对于女性尤其黑人女性的迫害和压制,使得当代美国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小说《蜗居》直指现会现实,揭示了当代都市人的情感困惑和生存境遇。作品透过三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身份的女性在当下的生活状态,真实地展示出物欲化时代里女性的生存困境及个体生存悲剧。这种生存困境的生成固然有男权社会压迫的因素,然而女性自身的自我缺陷才真正是筑就"围城"的罪魁祸首。六六借小说对当下都市女性的生存困境、生存悲剧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试图寻求当代女性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20.
近代女性期刊中的文学叙事女性性别主体构建,是一个融合政治话语、历史语境、审美理想、文化象征等多种意义包含其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内外""闺阁"与"社会"的思维定势外化为女性构建的两种路径:以国家救亡为功利性目标感召下的爱国"女杰"形象;以新知识武装的"新贤妻良母"系列。这两类女性形象在近代女性著名期刊《女子世界》与早期的《妇女杂志》中有充分地体现,而如柳亚子、叶圣陶等近现代知识分子也通过自身文学创作回应了两种路径的观点和主张。性别主体构建体现了前"五四"时期对于女性性别主体的"选择性忽略",女性的价值判断标准经历了"国家"到"家庭"的转换,但唯独没有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和彰显,这也预示了"五四"文学女性主题的先声和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