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革命老区既是我国革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根据地”。如今许多地区依托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极具中国风貌的特色主题旅游形式。近年来,红色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红色旅游游客群体的“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基于游客群体的“年轻化”趋势,梳理和分析当前红色旅游产品和服务开发的具体问题,寻找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合理挖掘和创意再造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然而红色旅游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其游览更多地局限于参观、讲解等静态形式上,缺乏自然风景游中的游客的切身体验,致使游客感到枯燥乏味,这是中国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延安保卫站》景区是体验式红色旅游的成功范例,是如何开发体验式红色旅游项目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3.
李凡 《考试周刊》2010,(28):39-40
中国红色旅游是弘扬革命精神、颂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型旅游形式,对于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区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面临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层次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统筹规划,游客单一、消费水平不高等问题。要促进红色旅游的长期发展.就要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4.
游客期望是获得游客满意的重要构成因子.为了获得外国游客的满意,拓展我国红色旅游的国际市场,以游客期望理论为基点,分析了外国游客对红色旅游的期望层次,以及游客期望理论对红色旅游英文解说的启示,进而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分析了红色旅游英文解说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红色旅游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旅游形式,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游客不仅了解中国革命历史,而且领悟革命奋斗精神。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红色旅游越发受到游客青睐,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凸显而出。以浙江省红色旅游外宣翻译实例为文本,以生态翻译论为理论指导,通过“三维”转换(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分析探讨了译者如何彰显外宣政治意识、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培育文化资本输出意识、突出外宣本体意识,提升红色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红色旅游游客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微博等社交网络成为研究相关问题的重要数据来源。以新浪微博韶山旅游签到地点与文字内容为样本数据,对景区游客的服务满意度进行了测算与基本研究。基于感知绩效理论模型建立了红色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分析了评测指标在重要性和满意程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景区提供的产品服务与游客的旅游满意期望定位之间的差距和愿意,并基于此对红色旅游景区产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英译是中国特色文化对外传播的一面窗户,恰当精准的译文是国外游客的第一信息来源。本文以河北省红色旅游为例,从功能目的论和红色旅游的特点出发,以理论指导实践,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游客对红色旅游的认知影响着其对红色旅游的态度,而其态度直接影响着红色旅游的发展。本文从分析游客基本资料与对红色旅游认知态度及发展红色旅游之间的关系入手,准确定位红色旅游的发展方向,分析出影响红色旅游的关键因素,对促进红色旅游健康发展极其重要,为更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提供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红色旅游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红色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从红色旅游的主题定位、资源整合和产品创新三个方面论述红色旅游项目的策划思路,并以广安小平故里红色旅游开发为例,进一步阐述如何进行红色旅游项目的策划。  相似文献   

10.
刘公岛景区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985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在刘公岛开馆,2008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对外开放,同时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改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刘公岛景区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而其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则是刘公岛景区规划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刘公岛景区为建成国内一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充分开发和利用岛内现存旅游资源,不断提升景区的品位和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但刘公岛景区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可提升的空间,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将有助于刘公岛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广西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中广西百色的红色旅游区位优势尤为明显,基于这一发展机遇,红色旅游的规划问题应当成为旅游产业扩大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不同于其他资料宣传过程,红色旅游外宣资料有自身的特点,政治、军事元素多,文化内涵丰富,其汉英翻译工作开展有显著的复杂性特征。从广西百色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外宣材料特点出发,以游客为中心,以目的论原理为先导,寻求意识形态领域的平衡,最终强化红色旅游的对外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发现红色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存在大量错译、误译等问题。笔者在指缪正误的同时,提出以读者(游客)为中心,"拿来主义"和"译与不译"等公示语翻译原则,以期规范江西红色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并把江西红色旅游有效地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重庆红色旅游的发展思路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重庆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红色旅游“逐步发展成为比较有影响的旅游活动.重庆作为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拥有丰厚的红色旅游资源,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资源产品是“红岩联线“.按照目前重庆市红色旅游的发展和资源现状,重庆市在红色旅游发展中按照以“川陕渝红色旅游区“这一定位,突出特色和重点,增强红色旅游产品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此,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证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目光投放在海外市场,继而把我们中国的品牌打入海外市场。如何才能够使本国的产品打入海外市场,这是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在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打响品牌的知名度,对此,一个高质量的商标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从整合营销的角度来看中国日化品牌商标的翻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为中国日化品牌商标的翻译提供更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湖南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旅游”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专项旅游产品.当前,国家旅游局一系列的举措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红色旅游”热.如何利用国家发展“红色旅游”契机,加快湖南旅游业的发展,树立湖南“红色旅游”的龙头地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就湖南红色旅游所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经济质量与活跃度的重要标志。伴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增长与对外开放的推进,出境游的普及率逐渐提升,出境游客在中国旅游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与此同时,海外中国游客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对中国民众的生命、财产等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现有中国海外公民安全保障体制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应急性、对接性、时效性等方面仍存在缺陷,中国需在国际、国内、个人三个层次进行综合优化,构建完善的海外游客安全应急机制,为维护公民的海外安全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外对中国的研究,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开展对美国中国学的研究,是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需要,是中国学者加强自身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美国中国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影响其发展的主要背景如何,是我们经常要碰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为基础,通过专家咨询,甄别红色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设计红色旅游景区服务质量量表,并以大别山区的主要红色旅游景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该5个维度27项条款的模型可靠,适宜于进行红色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研究。总体上,游客不太满意当前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五个维度而言,移情性与响应性上满意度较差;具体指标上,景区对待游客的热情友好、红色文化的多种方式展现、游客深度参与、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反映革命老区情结等满意度最差。最后,从改变经营理念、加强员工培训、规范讲解行为、增强红色体验四个方面提出服务质量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留学生》2003,(6)
《留学生》杂志是由欧美同学会主办,团中央中华儿女杂志社协办,目前中国留学领域内最具权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唯一专业期刊;是一本直接服务于广大留学人员、有志出国留学青年及其家长的专业读物。我们在办刊过程中及时准确地介绍留学、移民和归国创业的政策资讯;实事求是地介绍海外名校;密切关注海外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归国创业的最新动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使我国打开了一度封闭的国门,在海外人士眼中,原本神秘的东方文化随着国门的开放,一瞬间炫目地呈现于他们面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以自身独特的魅力,不断吸引着大批海外游客纷至沓来。如今,入境旅游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导游口译作为与海外人士沟通的重要媒介,在入境旅游中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在口译中势必存在文化冲突,因此要实现良好的文化交流,必须针对这些文化冲突,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笔者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究如何解决导游口译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冲突问题,从而不断加强我国导游口译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