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家的精神,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包含着两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爱家情怀,第二层次是爱国主义情怀。大学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课程增容、主题文化长廊、专题讲座、网络文化园等方式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来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
家国情怀的源头活水在于对乡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高校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应注重乡土文化的融入,以实现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与乡土文化的传承。但随着乡村社会变迁,村落共同体消解,乡土文化出现衰落;加之社会转型期,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多元;另外从制度确定到观念跟进,还存在“文化堕距”,这些都是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之下“,社会学概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理论自觉”关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现实,内涵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要素。以“社会学概论”课程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田野调查、体验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国情怀的多元表征与文化渊源,将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增强大学生对家庭的归属感、对社区的主体感、对国家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3.
家国情怀教育是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环节,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底蕴和价值高度。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利于提供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探求路径方法,致力于将家国情怀文化理论与当今时代精神相结合,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实现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红色基因是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凝练的成果,是民族发展精神力量的传承,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共同价值的体现。红色基因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也是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思想支撑,还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厚植爱国情怀、筑牢思想防线、培养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家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的真情实感,红色家书作为一种十分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有着重要作用,其蕴含的种种理念也高度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家书融入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红色家书的现实意义,发掘其思政教育价值。本文将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论述视角,以新疆大学为例,探索红色家书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意义和现状。  相似文献   

6.
家国情怀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对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和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等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思政课中家国情怀教学衔接的目标整体性、内容系统性、教学实践性有待加强。因此,对中小学家国情怀教学进行衔接,需要建立目标体系以提高整体认识,整合教学内容以加强系统学习,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灵活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创造的红色文化,是思政教学宝贵的课程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不是贴标签、喊口号,而是用"红色"浸润学生心灵,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必要性的认识,厚植学生家国情怀。需要发挥情感认同的催化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探索思政课教师调动、激发学生情感来促进学生认同红色文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艺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在厚植爱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方面有独特优势,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精神资源。当前,红色文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存在红色文艺研究不足、思政教师文艺学基础薄弱,理论教学方式单一、忽视育人成效,实践教学注重形式、缺乏创新等现实困境,需要通过加强红色文艺研究,提高思政教师文艺素养,挖掘红色文艺中的教育资源,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开展实践教学,将红色文艺融入校园生活等途径,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切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大学生对传统家国文化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部分大学生对家庭的依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的效忠观念有所淡化,影响其对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科学理解和正确践行。家庭和睦、乡土情怀、效忠国家等传统家国文化需要传承和弘扬,传统家国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在新时代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对新时代大学生加强家庭教育,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必须紧跟时代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支撑,与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积极培育大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宫雅婷 《成才之路》2023,(14):33-36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之源。文章分析目前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家国情怀培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从创新家国情怀培育方法、丰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内涵、在家风家教中培育家国情怀、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融合、激发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自觉性等方面入手开展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将新时代大学生培育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在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方面仍存在许多困境。基于此,积极对思政课进行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家国情怀为主线的培育体系,做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交互融通协同发展,探索以培育“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导向进行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实践之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安徽人文荟萃,红色文化深厚,红色资源丰厚。充分利用本省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对本省红色文化的历史传承。其中,红色家书是这一历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高职大学生对红色家书的认知理解,探讨将红色家书用于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路径,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地方历史文化在涵养家国情怀中具有重要功能,教师要把地方历史文化引入思政课课堂、引导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走进地方历史文化,要特别注意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相似文献   

14.
李若甜 《海外英语》2024,(6):156-158
陇东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充实了英语课堂,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此研究将陇东红色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分析了融合的价值所在及具体策略,指出教师要做好外语课程思政工作,就要秉承大思政格局,多方力量协同育人,优化教育教学全过程,运用显性和隐性、线上和线下、第一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它包含文化传承、国家认同、责任意识和国际视野等核心要素。从实践进路看,教育者可按照"家国情怀是什么""为什么要培育家国情怀""怎么样培育家国情怀"三个环节推进家国情怀教育。  相似文献   

16.
家国情怀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与升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主要通过精神理念、情感认知等方式对中华民族产生影响。进入新时代,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将家国情怀融入中职学校的历史教育,契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的家国情怀素养,传承优良家风,课堂教学讲好中国故事,将红色文化融入历史教学等举措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7.
徐州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承载着抗战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王杰精神等彪炳史册的革命精神.将这些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在将徐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与中小学思政课衔接,构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多措并举推进...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之中,汇聚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教育、校园环境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家国情怀,提升道德品质,增强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红色家书是中华民族红色基因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蕴含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中,能够有效引领家国认知,强化家国情感认同,砥砺家国担当意志,鼓舞家国奉献行为。目前存在融入认知偏差、融入载体不足、融入保障不力等现实难题,可以通过活化内容,提高教育说服力;创新载体,提升教育感染力;构建机制,增强教育渗透力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成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作为承载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开展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大学生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有利于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厚植其爱国主义情怀。探索红色文化增色高校思政课堂,需要优化教育内容,深挖红色文化的思政元素;培育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增强其对红色文化认同感;创新教育形式,实现线上线下统筹发展,从而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成果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