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郦道元的《三峡》中有这么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字面上看,意思是:“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其实,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意思  相似文献   

2.
郦道元的《三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动静相生,摇曳多姿,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不愧是散文里的精品。但笔者认为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句有的地方经不住推敲。“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句的意思是“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这一句有力地表现了三峡山高天窄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古汉语中,有时把本来应该分开来说的事情并成一个句子来说,这样的句子,叫做“合叙”。例如: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例①是“非亭午不见曦”和“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并成一句来说。句意为:如果不是中午,就见不到太  相似文献   

4.
所谓合叙,即前面提出两个或更多的词或短语(本文在其下用“·”“-”标出),后面以对应的词或短语相承搭配(本文在其下亦对应用“·”“-”标出)组成两套或两套以上平行结构关系。比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即“亭午见曦,夜分见月”;“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即“渔于江,侣鱼虾;樵于渚,友糜鹿”。 合叙这种修辞手法,其构成一般都应遵循对应相承的原则,即要按词序相承,不能颠倒,一错乱便易产生误解。杨树达先生在《汉文文言修辞学》一书中对合叙有专述,所举句例结…  相似文献   

5.
例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相似文献   

6.
一、表早晨的 曙:天亮,破晓。“鸡鸣外欲曙”(《孔雀东南飞》)。 晓:天亮。“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 夙:早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旦:早晨。“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质明:天刚亮时。“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朝:太阳刚露出地平线时,与“旦”同。“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东曦既驾: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二、表中午的 日中:中午。“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亭午:中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相似文献   

7.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阅读、古典诗歌鉴赏都会涉及到文言修辞问题,理解合文、变文和互文三大修辞格的特点和作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词义,把握文义,鉴赏评价作品。一、合文“合文”又叫“并提”,指的是在一个句子里,至少有两个联合词组,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联合词组的组成成分分别搭配,构成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平行的语法关系,把两件或两件以上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使语言简洁,句子紧凑。例如:1.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由后句应知前句的意思为:耳欲极声之好,目欲极色之好。这是两个句子的合文。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理解为:自非(…  相似文献   

9.
联想阅读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法。在语文学习中,运用交叉联想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学习郦道元《三峡》一文时,由文中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叠蟑,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三峡两岸大致地形特征:悬崖峭壁,地形险峻。这里可以联想到现  相似文献   

10.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东海岸夏令时早晨8时30分。 阳光已经照亮了纽约曼哈顿“金街”上因无数摩天大楼遮天掩日,“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的街路。……  相似文献   

1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问。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九义小语教材之前的小语教材,没有关于自然段的训练内容,后来的义务教育实验教材才开始安排这方面的训练内容,然而没有“分层”这一步,也只是安排了一看全段几句话,二看每句话的意思,三看句间联系,四看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样四个步骤。因为这样安排不利于学生“学习分析自然段”,所以1995年小学六年制语文第六册(试用本)加上了给自然段“分层”训练。要求是:读书的时候,要读懂每个自然段,除了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外,对内容较多的自然段,还要想一想可以分作几层,每层讲了个什么意思。以便归纳出整个自…  相似文献   

13.
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诗。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多年以来,我一直把“当午”的“当”宇理解为“当着”,把“当午”给学生们讲成“当着正午或中午”。现在,我读的书比以前多了一些,才知道“当午”的“当”不是“当着”的意思,而是“正”的意思,“当午”就是“正午”。  相似文献   

14.
师:今天上课,先请看老师写两个字。(“月”的象形字,如图) 同学们猜一猜,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字? 生:第一个是月亮的“月”。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看起来就像月亮。  相似文献   

15.
一、合成记忆法有些汉字.比如“明”、“解”等属于合成字。“日”即太阳.是白天光明的来源;“月”即月亮,是黑夜光明的来源,所以“明”就由“日”和“月”两个字合成而来。古时候人们宰牛是将“刀”放在“牛”的“角”  相似文献   

16.
《新读写》2013,(1):17-17
是,会意字,从曰从正,目正(太阳升至中天叫做正午)为直。“直”即是字的本义。是非与直曲(习惯称曲直)是同义词,是即直,非即曲,所以“是”有“正确的”、“对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八年级《语》上册(人教版)《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本对句①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即上述三句中的“外人”意思一样。笔以为此种解释值得商榷:句②③中的“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尚可,但在句①中作此解却不尽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一、两处翻译质疑“然后得一夕安寝”一句,高语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2007年3月第2版)(以下简称《用书》)翻译为“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这样翻译有两个疑点:1.句中的谓语是哪个词?从《用书》的翻译看是“得”,但以句意看应该是“寝”。2.“得”字是什么意思?究竟是“能”还是“得到”?  相似文献   

19.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词中有这样两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有圆缺,人人都知道。可为什么太阳没有圆缺,而月亮却有呢?因为太阳是自己发光的,而月亮自己却不会发光。月光实际上是太阳照射到月球上的光的反射。观察过月食的人都知道,月全食时什么光也没有了,那是因为月球正好进入地球产生的阴影内。如果是月偏食,则是月球的一部分进入地球的阴影内。这就是太阳光照射月球产生月光最好的证明。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月亮在农历月中总是天天发生变化。月初是镰刀状,称之为新月;月中是圆圆的,称之为满月或望月;而到了…  相似文献   

20.
俗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是有“温度“的。同一个意思、同一种对象,其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效果就迥然相异。它既可能是一碗“暖心的热汤”,也可能是一盆“透骨的冰水”。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赵衰、赵盾父子先后为晋国重臣,大臣狐射姑评价其父子说:“他们父子都是天上的太阳,不过一颗是冬天的太阳,一颗是夏天的太阳罢了。”原来,赵氏父子虽然都主持过国政,且忠诚为国,但因一善美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