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我是什么     
卜冬 《大中专文苑》2014,(12):63-63
有一个无聊的问题,"我是谁",如果把它换成"我是什么",那就有的聊了。"我",是一种武器,且看甲骨文里的"我",一把带长柄的战斧。中国传统文化叫人要谦卑,那是儒教兴起以后的事了,起码甲骨文那个年代,人是很张扬的,有"我"为证。  相似文献   

2.
柯振超 《考试周刊》2011,(24):48-49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  相似文献   

3.
"我们教育的孩子应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世界发展潮流需要的有用人才。"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来到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回应政协委员的提问时,他用三个词表明自己心中的"中国教育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人人成才。(《光明日报》3月8日)教育部长的"教育梦",也是国人的"教育梦",实现这样的"教育梦",必须依靠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
吴开宇 《生活教育》2012,(17):85-87
阅读共16本的《朱永新教育作品》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更妙的是还可以"挑三拣四",由此,《朱永新教育作品》之《我的阅读观》成了我踏上全新阅读之旅的"第一本"、"第一思"、"第一记"。阅读的"沙化"现象从百家讲坛盛行一时到国学的"回温",实际上都折射了一个事实,阅读的"沙化"、"荒芜"现象。  相似文献   

5.
课下,我喜欢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或捏捏他们的脸蛋,或拍拍他们的屁股。称呼,也是用很亲切的昵称,"小笨蛋"、"丫丫"、"李李",还有些孩子的名字本就是叠音,"珊珊"、"沐沐"自然是脱口而出;另外如"二马"、"可可"、"诗意"、"诗雨"等孩子的称呼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是一样;女孩曹奥雅原本是我的邻居,也是我看着长大的,她一直称呼我为"丁妈妈",在学校也是,课堂上称呼"丁老师",课后总是"丁妈妈、丁妈妈"地叫,而我,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而课改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让学生乐学语文。  相似文献   

7.
平日里,我喜欢"爬格子",常有"豆腐块"见诸报端。也许是受我的影响,外孙女从小也喜欢阅读和写作。读小学时,她便是班里手抄报的"主编",放学回到家还经常写写画画。对此,我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8.
魏域成 《小读者》2010,(7):31-31
童年的日子我是在乡下度过的,所以我的"百草园"当然是乡下了。 乡村四月,大人们"才了蚕桑又插田",我学着大人们的样子"也傍桑阴学种瓜",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专注。那种幼稚的模样.常让大人们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9.
罗海燕 《学语文》2012,(2):60-60
是"暗度陈仓",还是"暗渡陈仓"?字典家族中也出现了百家争鸣。为了弄清这一词语,我不妨做一回"书架上的老鼠",咬一咬嚼一嚼这个词!我查阅了30多部字典,有的是"暗度陈仓",如:《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有的是"暗渡陈仓",如:《汉语成语字典》、《中华成语词典》、《中华成语大词典》等。更有"度"、  相似文献   

10.
一个令所有老师头疼的"问题生",每天都能创造性地惹事,作为班主任,我每天都能接到各个角落传来的"状纸",为了他我"疲于奔命",经过多方尝试,我选择了动用班委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查旭霞 《辅导员》2010,(24):53-53
在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感触最深的是学生习作中的言不由衷,"人""文"分离。一篇作文,往往不是"以我手写我心",而常常采用或"套",或"凑",或"编"等等办法,千方百计地"作"出一篇文章来。  相似文献   

12.
MVVS是"文化管理金字塔模型"的塔尖儿,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对一系列本源性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有了这样的"MVVS",才可以进一步思考:我理想中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13.
写作与自我     
文章是自我的表现,文中即使不出现"我",也是处处有"我",就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可是,现在许多人在文章里却丧失了自我。内容雷同、千人一面已成当下作文的顽疾。一次写《珍贵的礼物》,唯有一篇令我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4.
张雯 《文教资料》2010,(18):199-201
自由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庄子所追寻的自由是一种"游乎尘垢之外"的超凡脱俗至高至圣的精神境界,要达到这种超越自适的自由必须"忘",因而"忘"也成为其自由观的核心。摒弃人间世的一切束缚和羁绊,先"丧我",继而"齐物",然后可"无待",达到"自由"的真正境界。同时,"忘"又是庄子用以解除生命的悲剧,达到审美艺术人生的途径。在污浊的人间世"忘"以摒弃差别和所欲,超越生命,物我合一,以臻于审美的愉悦观照。  相似文献   

15.
精彩课间     
6月22日 晴 下课铃一响,老师刚刚收拾书本准备离开,我们已经冲出教室,开始了我们的精彩课间,安静的校园也一下子热闹起来。攻城在"攻城"这个游戏中,我可谓是"终极擂主",我已厌倦了那种一对一的"pk",我更喜欢的是群攻。  相似文献   

16.
莫文清 《海南教育》2014,(12):72-73
"善于等待",这四个字是我十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体验的最好总结。一路走来,不管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是"万金油式保姆"的褒贬不一称呼,我都不会改变初衷:踏踏实实地当好我的老师,在平凡中执著追求卓越!而所谓的"卓越"就是渴望能够和学生达到"心心相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学生千篇一律的克隆作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取材选材无新意。学生写妈妈大都写"冒雨送伞到学校"或者"半夜送我上医院",写老师即是"熬夜在灯下批改作业",再不就是"老师为我补课",诸如此类,选材无新意,跳不出框框者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8.
冯润玲 《林区教学》2010,(11):46-46
小学作文是从字词句训练逐渐过渡到段篇训练的过程,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时面临的一个大难题。要使学生从"厌写"到"乐写",从"要我写"到"我要写",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9.
欣欣四岁,是我们班比较特殊的一个孩子。欣欣个子小,胆子也特别小;长得挺可爱,但少了几分活泼;不玩玩具,不参加集体活动,整天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从不主动和老师、小朋友交流。欣欣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老师我不会"——画画时说"我不会",唱歌时说"我不会",背古诗时说"我不会",游戏时也说"我不会"——这句话成了她拒绝参加一切集体活动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20.
有人把乐学思想定义为":从学生乐于学习的角度,研究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思想体系。"其实",乐学"就是学生乐于学习,但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本文主要从学生"厌学"是由哪几方面因素造成的和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两方面来阐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