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遭遇新提法     
搞新闻的,眼睛必须盯着新东西。新东西包括新事件、新人物、新现象、新提法等等,而新提法是其中的重点。因为,新提法里所蕴涵的新观点、新精神、新认识、新理念,是新事件、新人物、新现象的魂,没有前者,后者就索然寡味,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2.
财经活动始终是人的活动,记者要靠对一个个人物的采访(言语交流)才能完成一篇财经报道。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事件中的人物也许会有许多个性化的言语,但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内容基本上都是被以客观的陈述语句表达。在财经新闻成品中,人物说话的内容(引语)也许是其保留下来最原汁原味的东西了。由于财经报道有用性功能的增强,财经新  相似文献   

3.
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界多年来流行的、并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报道方法。按唯物辩证法观点,典型是代表一般事物的个别事物、代表一切人物的个别人物。新闻由于受到采写力量、版面及播出时间、传播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对天下一切人物、事物、现象以完全的反映,因此,科学地选择典型,用概括的手段充分地报道出人物和事件的本质,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之一。 最近我阅读了近期一些有关典型报道的论述,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两个偏向:一个,是较“新  相似文献   

4.
孙庆林 《新闻实践》2003,(10):16-17
钱江晚报的经济报道,强调"关注民生、有效服务",就是用理性的目光去关注和思考国内外一些重大的经济政策、经济事件和经济现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努力为老百姓解读经济事件,提供有效服务。钱江晚报的经济报道策划,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供借鉴。用人物,解读经济现象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人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创造了浙江精神和浙江现象,我们的经济报道只有抓住创造浙江精神和浙江现象的人物进行解析,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浙江精神和浙江现象。钱江晚报非常重视经济人物的报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个讲述人物故事的新方法:时间事件坐标法。该法以时间为纵轴,以事件为横轴,列出报道涉及的所有人物遇到的事件和当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而将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准确定位,清晰表达出错综复杂的线索之间的相互关系,提炼主题。  相似文献   

6.
4月15日北京青年报每日评论版,重点关注栏下有一篇《媒治应成为法治的一部分》长文。媒治的提法很新颖。媒治说的是什么东西?这篇评论指出:媒体监督推动公共事件迅速解决,是一种媒治,从人治到媒治是进步,成熟完备的法治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媒治。  相似文献   

7.
注释杂议     
把新近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与第一版相对照,发现新版本的主要变化在注释上:对原注中一些错讹的史实、不准确地提法和偏颇的评述,作了订正和修改;并且新写了一部分注释,其中有的是对人物、事件等作了注释,有的是纠正了正文中个别有误而不能直接改动的史实,有的是提供了重要的解释和说明。粗略算了一下,现在这个版本中的注释共有一千二百多条,十六万字左右,显然是占了相当的份量。为前人的书作注,在中国是  相似文献   

8.
葛蕾 《东南传播》2013,(6):70-71
电视人物专访按照主题可以分为个性类人物专访、话题类人物专访以及事件类人物专访三种类型。其中事件类人物专访是指针对某一时间段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为了了解事件的深层原因、还原新闻真相,主持人对当事人或其他相关者进行采访的一种节目类型。事件类人物专访与调查性电视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的是通过对人的采访来还原事件的本质。为做好事件类人物专访,笔者从选题、采访对象、主持人的采访水准以及场景布置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作为党委机关报,准确、全面、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党的十七大精神是今后至少五年的时间内,需要我们重点宣传的内容,尤其是十七大的新提法,不仅是需要我们重点宣传的内容,是党报新闻宣传的新航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很多提法跟以往不同,关注这些新提法、熟悉这些新提法,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通讯可以写事件但离不开写人。通讯除了要写好人物外在的东西,最主要的是写出人的灵魂.让人的心灵之窗向读敞开。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人的灵魂呢?  相似文献   

11.
4月15日北京青年报每日评论版,重点关注栏下有一篇《“媒治”应成为法治的一部分》长文。“媒治”的提法很新颖。“媒治”说的是什么东西?这篇评论指出:媒体监督推动公共事件迅速解决,是一种“媒治”,从人治到“媒治”是进步,成熟完备的法治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媒治”。  相似文献   

12.
人物好写难拍。钱普程勇斗歹徒时,记者并不在场。我们去拍他时,他已英勇过了,只静静躺在病榻,惨白着脸,吃力地对摄像机追述与歹徒搏斗、负伤的经过。这就给电视记者出了两道难题,一是事件经过你没法拍到,只能靠当事人干巴巴地讲述,全没了生动感人的细节;二是当事人口拙,二言三语,却已两顿。主要情节一句带过,次要东西拖沓不止,本该打动人的事件,被当事人如此道来,事件也不动人了,人物也不那么可  相似文献   

13.
(一) 什么是社会新聞“社会新聞”这种提法可能并不很确切。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新聞都具有社会性,都可說是社会新聞。但这里所說的“社会新聞”,一般是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社会事件、社会問題的新聞,是說明历史遺留下来的或新生的各种社会現象或自然現象的新聞,是反映社会意識和道德观念变化的新聞。一般来  相似文献   

14.
赵淼  孙琦 《新闻世界》2011,(9):134-135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是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它是舆论的一种极端形式。本文以“复旦黄山门”事件为例,从社会事件的刺激、公众心理、文化背景等方面探究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日常的采访报道中.非事件性新闻报道占有很大的比例。所谓非事件性新闻报道,就是指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像以传递实用性信息、传授实用方法为主的服务性消息:预测未来事件的预测性消息:综合反映某些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综合性消息;以介绍经验为主的经验性消息;以及人物消息,都属于非事件性消息。  相似文献   

16.
广播是将声音传播给受众,广播节目必须具有声音美感,符合受众听觉要求。要把事件现场场景、人物的情感等画面的东西用声音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广播录音制作人员具有浓厚的文学功底和音乐素养,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本文从录音制作、音响合成、音乐运用等方面浅谈体会。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是电视台在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时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手法,这就是以一条主线围绕事件或人物,采制若干条新闻安排在一起,在同一时间内播出,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向受众介绍新闻的现实情况,分析事件的原因、背景、意义及其发展趋势,使观众全面了解事件的全貌,是一个主题的新闻由多种形式的多条新闻来表现的方法。这种报道形式气势恢弘,震撼力大,内容深刻,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作用,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日常的采访报道中。非事件性新闻报道占有很大的比例。所谓非事件性新闻报道。就是指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等报道。如服务性、预测性、综合性、经验性以及人物新闻报道,都属于非事件性报道。  相似文献   

19.
人物特稿,顾名思义,是以人物为报道中心的特稿,相对于事件特稿、风光特稿、服务性特稿而言.1978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始设特稿奖.普利策评奖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篇被提名为其他报道奖项的作品最后被授予特稿奖.这一现象说明在美国最高新闻奖项的评委的观念中,体裁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壁垒.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事件的演进中,人物永远占据着核心地位。然而,当前很多人物新闻的写作偏重于教化、教育和政治功能,或者因为写作者生涩的采访,没有获取第一手鲜活的素材,导致行文空洞,人物写作流于平淡、甚至平庸。本文对出现人物写作空洞现象的成因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从如何凸显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让被采访者真正"灵魂附体"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