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园韵律活动包括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及歌表演四个内容,它们都是在音乐伴奏下,让幼儿根据音乐性质,以动作姿态和表情来表达音乐形象的。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优化韵律活动教学过程的研究,经过反复实践论证,将其教学步骤分为三个部分: 一、感知理解韵律活动的音乐及所要表现的形象 韵律活动的重要特征是在音乐伴奏下做动  相似文献   

2.
黄李益 《教师》2015,(3):53-54
律动教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位的动态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的目的。把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强调的参与性、即兴性、综合性等原本性理念贯穿在幼儿律动教学中,让幼儿在自由、灵活、多样的氛围中体验律动活动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正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韵律活动是指随音乐而进行的各种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包括舞蹈、律动和其他节奏活动。其中律动是幼儿园韵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音乐活动。通过律动,幼儿能获得直观经验,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提高对音色的辨别能力,增加节奏感,促进身体的协调性,扩展幼儿的想象范围,让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幼儿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律动教学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呢?教师要了解律动是旋律与动作有机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韵律活动是指随音乐而进行的各种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包括舞蹈、律动和其他节奏活动。其中律动是幼儿园韵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音乐活动。通过律动,幼儿能获得直观经验,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提高对音色的辨别能力,增加节奏感,促进身体的协调性,扩展幼儿的想象范围,让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  相似文献   

5.
<正>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起源于动作。"幼儿律动教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的动态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培养的目的。幼儿律动教学组织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进行律动的兴趣,从而圆满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幼儿律动教学的4个  相似文献   

6.
幼儿韵律活动的核心是通过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引导其感受音乐的节律,从中获得愉悦,并通过自己身体的律动再现这种节律和表达自己的愉悦。开展小班韵律活动,应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有节奏感和重复性的曲目,教师指导语言要具体、明确、适时,动作指导要从自然动作到模仿动作,再到表现动作,让小班幼儿的随乐节奏动作变得更富有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律动教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分的动态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培养音乐素质的目的.在幼儿园开展韵律活动,是一种有利于幼儿的创造力和音乐能力开发的活动.因此,努力让孩子成为舞蹈学习的主人,真正让孩子们的灵性跳跃起来,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韵律活动,作为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一种方式,以其优美的旋律、起伏的节奏、形象的内容,深受幼儿喜爱。它也是将幼儿的情感用肢体动作最直接表达出来的方式。能促进幼儿对律动和舞蹈活动的兴趣、情感及技能、自我表现、合作精神等要素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其启蒙阶段应该始于幼儿,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幼儿对自然事物的艺术表现能力,给幼儿以艺术美的享受。幼儿舞蹈中以音乐为基础、模仿为标志、舞蹈为手段的律动教学在幼儿园舞蹈教育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奥尔夫律动教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的动态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的目的。而教师总会把律动教  相似文献   

11.
“律动”是美好、均衡、调整的意思。律动教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位的动态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律动教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分的动态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培养音乐素质的目的。在幼儿园开展韵律活动,是一种有  相似文献   

13.
幼儿律动是指根据音乐的性质,相应地、合拍地做出各种模仿动作。舞蹈是以身体的动作和各种造型为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本文从律动、舞蹈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律动、舞蹈的教学法来进行阐述的。  相似文献   

14.
吕冬梅 《考试周刊》2014,(47):179-179
律动是对聆听到的音乐做出有节奏的跳动和有规律的运动,以韵律的身体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它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能力的良好途径。进行律动教学首先要克服学生害羞胆怯的心理。让学生敢动,教师首先要主动大胆地做好律动示范,让学生了解律动不需要像舞蹈一样到位、优美,关键是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15.
设计意图: 在集体音乐教学活动中,男女孩子的动作技能习得,常常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男孩子爱做刚劲、有力的武术动作,女孩子则喜欢优美、舒展的体操、舞蹈动作。以下的系列活动则是根据这一特点,有目的地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音乐,让男女孩子各取所需、各展所能,并在模拟运动会比赛的形式中,既调动幼儿参与韵律活动的兴趣,又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审美力和表现力.同时在欣赏同伴随乐动作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评价他人。 活动一:欣赏音乐 一、活动目标 (一)欣赏音乐,能分辨两段不同性质的乐曲,体验音乐刚劲、优美的情绪。 (二)初步学习…  相似文献   

16.
音乐律动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表现力,增进幼儿音乐活动情趣的体验,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动作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高效教学手段,幼教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展游戏化的韵律活动,通过营造游戏情景、合理的语言引导以及开展游戏竞赛等手段来提升韵律活动教学的有效性,以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动手能力,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韵律活动"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精确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韵律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30年来人们对韵律活动概念的认识存在过于宽泛、精确性不足等问题。遵循科学概念建构的程序,韵律活动首先应被归于一种表现性活动。在确定种概念的前提下,韵律活动的特征属性决定了它应该是一种在音乐的伴奏下,儿童运用一个或一组自然的身体动作来反映其音乐感受的写实性表现活动。在这一界定中,音乐与动作构成了韵律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一方面音乐与动作都是儿童内在情感的表征手段,由此二者在韵律活动中形成一种同构关系,而且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韵律活动中的音乐作品与动作所要表达的情感一定是幼儿生活世界之中的情感,较为单纯、直接,易被孩子感受和理解。另一方面,音乐与动作相互牵制或制约,音乐支配着动作,幼儿运用动作的目的是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理解并积累音乐语汇;同时,儿童动作发展水平限制着他们表达自身音乐感受与情感的方式与水平。  相似文献   

18.
陈烨 《家教世界》2023,(18):30-31
<正>幼儿舞蹈教学的定义和意义要想编创出一场好的幼儿舞蹈,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幼儿舞蹈。通俗来说,就是幼儿表演或者体现幼儿现实生活状态的舞蹈,其特点是容易被儿童接受,能够形象生动体现儿童的精神面貌、生活状态。教师需要明白幼儿舞蹈的主体是幼儿,不能脱离幼儿的认知轨道。幼儿舞蹈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律动、集体舞、表演舞、形体训练等在音乐及伴奏下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性质以及内容的各项活动。  相似文献   

19.
律动教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韵律的动作,调动身体各部分的感官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在当前的音乐课堂中,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课堂的律动教学,在课堂上加入音乐律动教学会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要想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发挥创造力,是离不开律动的。根据歌曲(乐曲)拍子创编律动的动作,以聆听为主线是律动的基础。根据歌曲(乐曲)的歌词来创编律动的动作,以感受为主是律动的特点,把音乐和身体的韵律结合起来,以互动为主是律动的目的。律动教学是一个单独的训练方法,但也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部分,它是通过全身的肢体动作诱发学生对音乐的潜在感受力,使音乐课堂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目的。所以,律动教学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音乐乐理教学中,律动能化枯燥为生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律动能化单一为多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律动能化静态为动态,教师可在教学中做到在律动中掌握音准,在律动中学习节拍,在律动中陶冶情操,在律动中理解情感,在律动中欣赏创编,使音乐课堂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