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一位传奇式的作家,是在旧社会战乱纷繁的废墟上生长起来的"罂粟花"。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人生和她的才情以及她最终孤独地离去,都是中国文坛的佳话。张爱玲用她特殊的言语方式诉说着她鲜为人知的、充满了悲剧性的人生经历,因此浓浓的悲剧意味成为张爱玲小说创作充沛的审美资源。  相似文献   

2.
作家张爱玲经历过缺失亲情、曲折求学、爱情失败等一系列人生挫折。坎坷起伏的人生传奇,成就了她文学上的成功。因为缺失的亲情,张爱玲将小说中父辈形象无一例外地异化,或是外貌形体,或是精神状态,或是语言行为。张爱玲用这种多方位、群体异化的表现形式,构建出了一幅父辈百丑图。张爱玲这种对父辈形象进行批判的意识,与其本人的缺失性体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作品题材很小,人物很少,并且多以女性为主,这就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色。张爱玲描写的女性形象,有初涉世事的少女,有遭遇婚变的少妇,有的写了一生的经历,有的只是人生的片段,但她对人物命运的处理和最终结局是一致的。本文主要讨论了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始终迷漫着一种令人低徊不已的悲凉气氛。不论是嘲弄、讽刺还是调笑,都只是这悲凉的点缀和铺设而已。张爱玲的小说虽也传递出人生命运的无常感.她的人物也常有失败和挫折,但由于她能站在人生悲剧的幕前欣赏平凡人生的快乐,她的小说也就没有绝对的大悲。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其笔下的意象附着上明艳的色彩,她人生的底色永远是苍凉。撷取张爱玲小说中红、白、蓝、黄四彩意象进行诠释,探寻她构筑文字的技巧,解读意象背后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无疑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其小说风靡半个多世纪而不衰,成为众多人模仿的对象。她的小说吸引力来自哪里?本文认为,张爱玲小说奇特的吸引力来自其敏锐的感知和天才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以及小说中专有的“俗气”美质。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前的张爱玲是一位“走红一时”的风云人物。当她的小说在上海报刊上一露面,就立即引起了文艺界和读者们的注意。当年的张爱玲以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登上了作家的宝座,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1 在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她虽然也写过散文、电影剧本和诗歌,但真正的成就还是她的小说创作。张爱玲由于对写作题材的熟悉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从他的第一篇小说创作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指出:“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里离不开母亲形象,可是在她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一个称职的母亲形象,她作品里的母亲多是狠毒、自私甚至是残暴的.在张爱玲的内心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导致了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是那种"巫母"形象?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经历决定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小说始终透着苍凉,这主要源于她思想深处的悲观情绪。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她对人生的体察总是指向虚无,亲情、爱情被她撕去华美的外衣,现出内里的千疮百孔,让读者体味到一种彻骨的悲凉。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苍凉的悲剧意味,"苍凉"是张爱玲描绘人生的基调,也是她小说创作的主体风格,其作品深刻地表达了她的苍凉美学。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她的个性形成与她所受的中西结合的教育、特殊的家庭环境以及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探讨作家张爱玲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其主要创作形式是小说。她的小说打上了她的悲惨人生履历的烙印,常常以小人物的凄惨生活和女性对爱情渴求的破灭作为表现内容,蕴含了强烈的悲剧意识。小说情节往往在对环境和人物心理进行悲剧性刻画中展开,极尽渲染了故事的悲剧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作为一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世界中的呈现一个又一个的女性典型人物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困境。为了表现这些女性主体的重要主题,张爱玲刻画出了那个时期男性的真实面貌,她小说里的男性角色也是精彩纷呈。但是这些男性形象他们身上都有着人性的劣根性,自私自利、虚伪、残忍、游戏人生。他们大多对待女性也有着有着本质的相似: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薄于义。本文就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神话般的人物。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传奇般的故事,而且是离奇故事背后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张爱玲的小说除了苍凉,更多的是缺憾,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找不到完美。文章试从三个方面论述张爱玲小说中的“残缺性”:家庭的残缺、爱情的残缺和人性的残缺,并指出了残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作为一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世界中的呈现一个又一个的女性典型人物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困境。为了表现这些女性主体的重要主题,张爱玲刻画出了那个时期男性的真实面貌,她小说里的男性角色也是精彩纷呈。但是这些男性形象他们身上都有着人性的劣根性,自私自利、虚伪、残忍、游戏人生。他们大多对待女性也有着有着本质的相似: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薄于义。本文就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张爱玲小说研究的逐步深入,学界普遍认同了其小说的"苍凉"风格。张爱玲的小说之所以被冠以"苍凉"就是因为她的小说所包含的诸多复杂的情感,所表现的个体的世俗和渺小,以及所流露出的对于人生的无奈。"苍凉"风格并不是张爱玲小说所独有、更不是其首创,事实上其小说的"苍凉"风格是对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弗洛姆认为,人只有通过爱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孤独状态。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  相似文献   

19.
曹丽霞 《中国教师》2010,(Z1):14-15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张爱玲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她的冷静而略带苍凉的生活叙事和唯美至上的创作风格赢得了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她本人的个人主义,造就了她的非凡的文学功绩和悲剧性的人生。因此,本文主要就张爱玲个人主义的表现,以及个人主义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论叙。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从形式上看,最像戏剧的除了《心经》、《封锁》,还有《等》和《相见欢》.此外,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和《琉璃瓦》等小说中也都穿插了一些类戏剧场景.张爱玲小说中的戏剧手法是张爱玲对戏剧艺术的敏慧借鉴,这既源于她自己的编剧经历,也因为其喜读萧伯纳、赫胥黎等作家的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