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风》2017,(1)
本文依据2014年毕节CINRAD/CD雷达基数据资料和地面观测站雨量资料,利用分类型最优化法对数据拟合,进行雷达产品降水估测的研究,建立适合本区域的Z-I关系。最后对降水产品进行效果检验对比,并对误差原因进行多方面分析。结果表明,与默认的理论Z-I关系(Z=300×I1.4)对比,分类型优化的Z-I关系适用性较好、准确性也有一定的提高,能为本区域降水估测提供较可靠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陈晔峰  杨明  赵放  陈晴  高祝宇  肖云  张晓冬 《科技通报》2019,35(1):49-53,59
为了扩大浙江区域降水观测范围至海上区域,以浙江省研发的雷达定量估测降水(ZJ-QPE)为海上区域产品,以基于自动气象站观测的逐10分钟小时降水量作为地面观测产品,采用了克里金(Kriging)插值方法对二者进行融合试验,生成了浙江区域10分钟、0.01°×0.01°分辨率的高分辨率降水量融合产品。本文分别从产品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的融合效果以及对强降水过程监测能力等方面,对比评估了融合降水的产品质量。结果表明,该方案在陆地区域(存在站点)的地区能较好地保留地面观测信息,在海洋区域(雷达格点)则保留雷达反演的降水信息,最终形成了一套覆盖浙江及周边区域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格点场。  相似文献   

3.
糜佳伟  薛海 《科技风》2022,(7):61-63
利用雷达监测降水可实现快速获得大范围的降雨信息,因其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优点,定量降水估计逐渐开始运用到降雨监测业务中.本文从Z-R关系法和雷达-雨量计联合估测法两方面介绍目前业务中常用的几种雷达定量降水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 0.25°×0.25°分析资料、自动站及雷达观测数据,对2017年发生在上饶市的三次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进行分析,并利用最优化法计算三次过程中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降水效率之间的Z-I关系。结果表明:相比于业务中常用的Z-I固定关系值,在三次过程中最优化法求得的Z-I关系式估测降水的总体差异明显减小,整体精度有所增加,在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中改善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手机通信基站信号的衰减反演降水分布是一种较为新兴的降水测量方法。本文利用2014年5月4~5日福州市手机通信基站、雨量站以及降水雷达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3种估测降水方法的精度。结果表明,手机通信基站信号衰减法测得的降水结果整体略大于雨量站测量结果,平均偏差为0. 3 mm/h,但两者的相关性较好,可达0. 92。降水雷达测量结果则整体偏小,且降水中心位置偏差较大,最大偏差可达20 km,相关系数也仅有0. 82。上述结论表明基站信号衰减法对降水的测量,具有准确性好,时空分辨率高等优点,可以作为现有降水测量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气雷达估测降水量的原理和最优化方法,通过业务实验,计算了天气雷达估测的降水量,对其产生的误差进行了分析,为以后本地开展天气雷达定量估测降水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从内蒙古自治区天气雷达业务布局、探测能力、双偏振技术、固态技术和相控阵技术以及数据质量控制方面与发达省份同类雷达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天气雷达覆盖范围较低,雷达波段和型号种类繁多,雷达整体硬件和软件技术还比较落后,雷达数据质量较差,还未进行严格意义上的质量控制,定量估测降水精度较低,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在黄河上游人工增雨工作中应用传统天气雷达711(X波段)与新一代天气雷达3830J(C波段)在监测和预报局地对流天气及估测降水方面的优势对比。对比在评分系统中的命中率(POD)、误警率(FAR)和临界成功指数(CSI)三项指标中进行,结果表明3830J雷达较711雷达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根据卓资县1961年~2010年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累积距平法以及5年滑动平均曲线研究法,对卓资县近五十年降水变化从年际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卓资县近五十年降水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年际变化方面,近五十年来,卓资县降水呈缓慢减少趋势,但在21世纪初期降水呈略微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台风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资料和浙江省自动雨量站网的分钟资料,用最小二乘法为影响舟山的每个台风降水找到z_R关系,并对其进行有效的修正.应用此关系对台风"麦莎"和"卡努"影响期间对舟山区域的降水量分布情况进行估测,得到了降水量估测分布图.同时,将台风"卡努"影响期间的舟山自动雨量站网的实况雨量、修正前的估测雨量和修正后的估测雨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Z-R关系.对于雨量的估计有一定的放大,而使用修正后的方法得到的降水量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1.
应用常规天气图和喀什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17年克州境内典型区域性强降水分析。得出本次降水是以区域混合型降水为主,伴随有局地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反射率因子很好反映出影响降水涡旋云系及外围云系上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径向速度反映出涡旋云系上更小尺度系统存在,垂直风廓线较好反映各层气流和风向风速变化。利用实时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不仅可观测大范围云系分布,而且可观测中小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和消散演变全过程。卫星云图云顶亮温变化与强降水有很好对应,雷达产品有助分析强降水落区,特别是速度图中逆风区相对于较强降水有1~2h提前量。  相似文献   

12.
王天正  刘宏  芦山  张建昌 《科技通报》2019,35(10):46-53
利用"华南季风降水试验"联合观测资料,对比了Ka波段云雷达和C波段连续波雷达对非降水云和降水云宏观结构的观测结果,定量对比了Ka波段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Ku波段微降水雷达和雨滴谱仪的探测回波强度和径向速度,对比分析了Ka波段云雷达和Ku波段微降水雷达云-降水的功率谱密度数据,得到了如下结论:(1) Ka波段云雷达和C波段连续波雷达对不同类型云的探测结果在回波整体的形状、高度及随时间演变上是一致的,云雷达对云的探测灵敏度要略高,对云边缘、云底和云顶的弱回波探测能力更强,但云雷达探测积云和降水云时稍微回波强中心偏弱,两部雷达探测的径向速度和谱宽较为一致;(2)弱降水条件下,Ku波段微降水雷达探测的回波强度较雨滴谱仪偏弱,但偏弱的最大平均误差在-2. 84d BZ,微降水雷达的探测结果基本可靠;(3)弱降水条件下,云雷达和连续波雷达探测的回波强度较微降水雷达分别偏弱4. 81 d BZ和3. 01 d BZ,三者回波强度统计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842、0. 887和0. 920 (Ka-Ku,C-Ku,Ka-C),在考虑衰减、雷达采样体积差异、雷达灵敏度和天线积水等因素后认为3种雷达回波强度探测结果均较为可靠;(4)微降水雷达探测的径向速度分别比云雷达和连续波雷达偏小0. 59m/s和1. 02m/s,统计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835、0. 690和0. 9442 (Ku-Ka,Ku-C,Ka-C),云雷达和连续波雷达探测的结果较为一致,造成微降水雷达径向速度偏小的原因与多普勒速度谱偏移和多普勒速度谱速度模糊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确定了适合江苏本地的集合交叉相关外推技术算法,并对雷达回波产品进行外推,生成相应的短时临近客观外推预报产品投入到业务运行中。同时利用2016年4月15-16日的一次降水过程,对产品的业务化应用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雷达回波外推产品的雷达回波位置和发展趋势与实况相比基本一致,且在30min预报时效内的预报有较高的可信度,因此,该产品对判断回波在未来2小时内的移动变化趋势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1引言 雷达在气象上的应用主要是用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拉萨市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于2003年年底建成,2004年5月26日修复并投入业务试运行,这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第一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但在具体的应用方面还是一片空白。由于拉萨地区特殊的地形和雷达的位置,降水系统分别来自东边和西边时,在雷达上的反映有很大的区别。故本文对以上两种情况下的雷达资料进行了一次初步的分析,希望能够了解该雷达在高原天气和地形条件下,降水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UHF风廓线雷达谱矩估计值降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馨蕊 《今日科苑》2009,(18):33-34,37
根据降水云的结构一般将降水划分成为对流云降水和层状云降水。本文分析了UHF风廓线雷达垂直波束谱矩估计值分别对应这两种类型的降水天气下的特征,包括垂直径向速度、谱宽。为了进一步对比,还分析了上述各参量在晴空天气下的特征。研究表明:UHF风廓线雷达谱矩估计值降水特征明显,表征清晰,具有代表性。并基于上述特征,对北京2007年6月27日的一次降水全过程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这些特征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因此,通过特征提取以及对应模板的建构,可为今后自动识别UHF风廓线雷达数据中所反映的天气情况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5、2006年6~9月西宁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资料和雷达周围11个气象站自动雨量资料,通过概率配对方法建立了反射率因子Z和雨强I之间的关系,并对2007年6月14~15日发生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一次区域性降水过程进行了试报,结果表明:距雷达80km范嗣以内预报准确率较高,为短时降水定量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1962-2012年西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文德  郑江坤  董奎 《资源科学》2014,36(4):766-772
基于西南地区90站1962-2012年逐日降水数据,采用百分位阈值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对西南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日最大降水量从东部的103~118mm减少到西部的25.4~46.7mm,极端降水比率从东部的39%~43%减少到西部的23%~25%。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和5日最大降水量则分别从东南的508~610mm、55~64mm/d和158~190mm递减到西北的118~220mm、17~28mm/d和53~85mm。该区1日最大降水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达39%,其次为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5日最大降水量、极端降水比率,极端降水日数最小为18%;各极端降水事件因子的值均属较强变异,说明西南地区内部极端降水事件差异性较大。近50年呈上升趋势极端降水事件中,1日最大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和极端降水比率所占比例分别达60%、64%和61%,其中呈显著上升趋势站点所占比例分别达12%、10%和13%;极端降水日数下降趋势和显著性下降趋势站点所占比例分别为52%和4%。西南地区近50年极端降水事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显著性不高;这和海温异常变化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气候的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累积距平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近46年(1961~2006年)来的气温、降水和径流量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柴达木盆地气候的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近46年来气温和降水呈上升、径流量呈减小趋势;气温变幅大,降水、径流量变幅小;气温升高、降水少、蒸发量加大是造成该地区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热带测雨卫星测雨雷达TRMM PR已成功运行了17年之久,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使得量化中到强降水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其灵敏度较低,其最小可探测信号大约是17d BZ,故它在探测和量化弱降水方面有着固有的劣势。本文从弱降水观测的角度,归纳、分析并对国内外各学者对于PR探测降水评估研究进展进行评估。获得并分析、验证和评价TRMM PR对降水的观测结果的影响,在对弱降水信号性能进行探测。而Cloud Sat卫星的成功发射,其搭载的云廓线雷达(CPR)由于较高的灵敏度,被普遍认为是探测弱降水的最可靠的工具,结合CPR的观测信息可以有效地评估PR对于弱降水的观测性能。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2010年7月25~30日NCEP 1°×1°(每隔6小时)FNL资料、TBB资料、以及台站的实况降水资料、TRMM降水资料对青藏高原2010年7月28日12h至18h的突发性强暴雨的环流形势特征、对流稳定度、物理量场以及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此次突发性暴雨主要受北部冷空气及南部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且具有历时短、强度大等特征,水汽条件很充足;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