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学语文教师》2014年第1期刊载了王兴华老师《别忽视非重点内容中的"秘妙"》一文。王老师提出,"我们在关注重点、难点的同时,还要对非重点内容给予必要的关注,引导学生发现隐含在非重点内容中的‘秘妙’。这样,学生才会炼就一双发现非重点内容中文本秘妙的‘慧眼’,进而成长为善于表达的写作‘妙手’"。细细揣摩,觉得王老师的观点中隐含着不当之处,似乎有"有什么教什么"的嫌疑,这也是目前不少老师存在的问题,他们一味挖掘文本中的知识点、训练点、能力点,"挖"到了就当"宝"一样"给"学生,而不管学生是否"需要",是否  相似文献   

2.
<正>《哀江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叶嘉莹先生在其著作《叶嘉莹说杜诗》中有这样的一段评说:"‘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渭’就是渭水,我说过,在长城外的‘八川’之中,泾和渭是最有名的两条河流,而中国习惯上认为泾水是浑浊的,渭水是清澈的,所以是‘清渭’"。叶嘉莹先生认为:中国习惯上认为泾水是浑浊的,渭水是清澈的,所以是"清渭"。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些语句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桂林山水》一文中,我们对它并不陌生。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篇课文《伶官传序》有这样一个句子:"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对句中"其"字的含义课本上是这样注释的——"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笔者认为这个释义不够严谨,值得商榷:因为同样是祈使语气,"应当"和"一定"的差别却相当大。"你应当少抽点烟,少喝点酒。""你应当找他(她)好好谈一谈。"不难发现,作为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应当"表示的往往是规劝、商量、建议一类语气;而"一定"呢?"你一定要少抽点烟,少喝点酒。""你一定  相似文献   

5.
近读徐贲先生《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受益匪浅。然而书中有一句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与此同时,不符合标准的伪劣产品都必须禁止,这就是‘可信’,有信誉。"(第103页)笔者认为句中用"不符合标准"修饰"伪劣品",犯了叠床架屋的逻辑错误。  相似文献   

6.
李易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人比黄花瘦”这句,历代评家多有叹赏,基本上都对句中“瘦”字称妙。明·王世贞的意见可为代表:“词内‘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俱妙。”(《翕州山人词评》)但叹赏虽多,作进一步分析者几乎没有。近代的评家论述的多了一点,但又多是就词论词,从词作的创造性、映衬手法和音律上做文章。笔者则认为这一“瘦”字体现着一种既是时代的,又是独特的一种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贵刊 1993年第 3期发表的 刘岩波老 师的《桂林 山水为何 先写“水”后写“山”》一文中,第2自然段提出:“课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而且开头还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写,可为什么课文中心部分的二、三自然段,却先写‘水’后写‘山’呢?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岂不是与文章的标题不符?”对此,笔者以为,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并不与文章的标题存在“符不符”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友谊第一安徽六安的毛坦厂中学是家长学生眼中的超级"高考‘牛’校",32辆大巴载着近4000名应届高三毕业生赴考,几千名学生家长和当地居民夹道相送……像毛坦厂中学这样声名显赫的"高考‘牛’校",还包括河北衡水中学、湖北黄冈中学。高考前夕,记者走进这三所"高考‘牛’校",探析以流水线生产"高考人才"背后的激情、无奈与迷茫。  相似文献   

9.
<正>刘恒友《是"不假思索"还是"不加思索"?》(载《中学语文》2013年第10期,上旬刊。以下简称"刘文"。)中说:"查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皆不见‘不加思索’的身影。"又说:"‘不假思索’作为一个成语,有其源渊;而‘不假思索’之所以不见各大词典,因为它不是一个词语,至多是一个短语。看来成语库中只有‘不假思索’,而‘不加思索’则是人们‘不加思索’的必然产物。"这里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刘文认为成语库中没有"不加思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第二,刘文认为使用"不加思索"是误解误用,我的回答是——"不加思索"使用正确。这仅是个人  相似文献   

10.
在提到“鲜”字的构造的时候,曾听有人这样解释:“鲜,会意字,从鱼从羊。因在造字之初,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认为鱼和羊是食物中味道最美的两种东西,所以,就用‘鱼’和‘羊’造了这个表示‘味道美’的‘鲜’字。”果真是这样吗?只要查一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第三回,宝黛初见,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各种词典中对"杜撰"的解释是: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但是"杜撰"这个词的词源却真的来自一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对这句话中的“所以”,各种资料的解释不尽相同。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所以]用什么(方法)。和现代汉语里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的用法不同。”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认为:“‘所以’:所[助词],以[介词,用]。‘所以距子’中的助词‘所’,先与介词‘以’相结合,然后再与动宾词组‘距子’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这里表示公输盘将用来对墨子的方法,可译为‘……的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文言文语言分析》:“‘所以距子’,用来抗拒您的方法,‘所’字词组,作‘知’的宾语。‘所以……’表示‘用来……的方法’。‘所’,特殊指示代词,加上介词‘以’,同后面的动宾词组‘距子’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所’字指代介词‘以’所介绍的对象。‘所以……’,表示用来‘距子’的方法。古代汉语里的‘所以’,跟现代汉语的‘所以’用法不同。现代汉语里的‘所以’是一个因果连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引导孩子主动使用语言,踊跃表述意愿,帮助孩子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笔者认为通过"看图讲述"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自圆其说",对发展孩子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多向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孩子语言运用水平。笔者分别从"在延时等待和评价中给予孩子‘自圆其说’的时间"、"‘自圆其说’要注重引导孩子最大限度地‘圆出道理’和"借助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幼儿走出自圆其说的僵局"三个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出神"与"入神"本是兄弟俩。一天,他们突然间觉得好生纳闷:咦,咱俩一个是由"出"与"神"组成的,一个是由"入"与"神"组成的,而这"出"与"入"又是相对的,咱们俩怎么会是兄弟?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就去请教词典公公。词典公公告诉他们:"按照惯例呢,意思相对的两个字分别组词后,两个词所表示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比如:‘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你俩虽然也是由意思相对的‘出’和‘入’组成的词,但所表示的意思却  相似文献   

15.
吴学伟 《中学文科》2009,(16):78-78
李易安《醉花阴&#183;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人比黄花瘦”这句,历代评家多有叹赏,基本上都对句中“瘦”字称妙。明&#183;王世贞的意见可为代表:“词内‘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俱妙。”(《翕州山人词评》)但叹赏虽多,作进一步分析者几乎没有。近代的评家论述的多了一点,但又多是就词论词,从词作的创造性、映衬手法和音律上做文章。笔者则认为这一“瘦”字体现着一种既是时代的,又是独特的一种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都购买过商品房,在房子到手的时候,它还是个"毛胚"。于是人们便迫不及待去装修、设计自己的爱房。那么是什么原因驱使着人们迫不及待去完成装修这件事?笔者认为,这就是"毛胚"的魅力。那么,如何在科学探究中有意采用这种"毛胚"的思想,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其中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一、在引入情境处设置"毛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存放着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火药’"。而这个"火药"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兴趣。而要点燃学生的"火药桶",首先在情境引入上要下功夫,给学生设置一个毛胚的情境,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一个挑战性的氛围,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索欲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8.
正生:老师,"这个案子的‘罪犯’呢"一句中的"罪犯",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师:你连标点符号都注意到了,真是细心人!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引号的用法。(生交流、补充,完善对引号的一般用法的理解。)师:很好。再思考一下"罪犯"加引号的表达作用。生:我认为是表示突出强调。上文介绍完赫留金的伤情,作者用"这个案子的‘罪犯’呢"一句  相似文献   

19.
"‘我没了想法’——这就是中国许多学生十几年呕心沥血‘被教育’的结果。我们唯一会做的就是在‘说说你的想法’的题下默写出‘标准答案’,然后在‘姓名’栏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是‘我的想法’,然后屁颠儿屁颠儿地交卷子等着发  相似文献   

20.
《<论语>六则》“思考和练习”在谈到“而”字的顺接和转接用法时,曾这样写道:“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这里的‘而’字同白话里的‘可是、但是’相当。”我以为似可商榷。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两个“而”字虽都表示转接,但在句中的作用却并不表示转折关系,而是表示假设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用法。“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分別表示两种假设条件,“罔”、“殆”则是在这两种假设条件下出现的情况或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