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或诗歌表现出三大侧重点:女权倾向、民族主义和生态环保意识。作为兼有女性作家以及女性学者的双重身份,阿特伍德一直关注着女性在男性社会的挣扎和斗争。通过她在小说中创造出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女性在男权社会所处的“他者”地位。在她们中间,既有屈服于传统角色要求,深受压迫和迫害的圈内女性;也有进行反抗、积极地进行自我身份确认,最后实现自我身份构建,走出男性桎梏的勇敢女性。文中选取了阿特伍德的四部长篇小说中的一些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进行分类研究,更好地理解阿特伍德小说深刘的主题思想,同时,对女性反思自身命运。实现自身真正的解放也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或接受自身的"他者"身份,顺从地成为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或积极努力地和男性结盟,成为男权社会的共谋;或敢于打破男权社会的桎梏,积极寻求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勇于探索反抗压迫的方式。通过这些形象的刻画,作者暗示女性想要摆脱"他者"身份,找到合理的女性坐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女性的主体创造性与自身社会身份的非主导、边缘化特征有关,她们需要借助故事的话语权进行身份重塑,在作品中象征地表达现实中的处境、渴求的未来.童话成为女性创作的主要策略之一.女性往往选取童话的基本元素,融入自身的现实生活体验.故事叙述中,她们以想象实现下意识中居于积极、主导地位的愿望,因而在小说中展现了女主人公的斗争意识,宣泄日常生活中的压抑和郁闷.  相似文献   

4.
李杨 《海外英语》2011,(7):239-240,254
作为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喜福会》通过不同侧面、角度描述了四对华裔移民母女生活经历,展现了在多元文化冲突与并存的美国社会背景下华裔女性移民对于自我身份认定的疑虑,彷徨,反思,认定以及最终的情感归属。四位母亲作为第一代华裔移民,早期的中国成长生活经历与后来的美国生活环境构成强烈反差,使其时常对自我身份认定产生种种疑虑彷徨甚至危机。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意象的代表,四位母亲又在平时生活的点滴中对各自的女儿无意识地带来各种中国式的文化熏陶和影响。作为第二代华裔移民,她们的女儿们同样经历着多元文化冲击带来的彷徨、疑惑,也像她们的母亲一样需要在不同的人生经历诸如爱情、婚姻、子女等问题上重新寻求自我身份认定的答案和情感的最终归属。小说结尾以开放式的结构,通过描述其中一位女儿最终在中国和失散多年的姐妹的重逢团聚,深情表达出华裔女性在自我身份认定中强烈的中国式情感归属,更加深刻诠释出华裔女性移民体内那无法割舍的故国情结。  相似文献   

5.
传统与超越     
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通过对小说《到灯塔中去》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和莉丽所扮演的不同女性角色的剖析,揭示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生存的不易与困惑,以及她们为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作出的艰难探索。  相似文献   

6.
《商洛学院学报》2016,(3):43-48
"非我"的身份来源于女权主义对自身的诉求,由男性意识构建成的社会权力压迫下的反抗构成它的存在环境。"真我"的身份来自于对主体意识的认识,实现真正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是它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中间状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当女性不再把自己当作战争中的斗士,也不再禁锢于自己仅仅作为"女性"的性别角色,作为"人"的意识开始显现,这也是主体意识真正的觉醒。本文试图就这三个方面探讨女性艺术家在当代女性艺术中的身份与话语,阐述当代女性艺术家如何在作品中对自我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7.
都市社会带来的生存领城的分野和个体意识囚禁与舒散的张力,是女性意识的温床。赵凝的小说《不明飞行物》注目于都市场景中女性所受到的来自都市社会、男性及士性自身的三重压迫,通过展示城市士性经由自我发现、自我寻找继而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我迷失的心路历程,揭示出实现女性主体意识完全觉醒和生存境遇彻底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8.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身份认同问题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和探索的命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和深远影响。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引发了女性对自身固有性别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凝视与思考。本文通过对川上未映子《乳与卵》中三位女主人公各自不同的、多维度的女性身份认同进行分析,解读了在女性意识觉醒下女性对自身身份认定的焦虑和困惑,深刻探讨了当代日本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和女性群体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0.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是一部女性成长小说,它以身份认同问题贯穿全篇,在寻找“父亲”的道路上实现着对自我的寻找和对生存意义、生命价值的叩问。这种寻找自我是建立在解构菲勒斯中心主义和建构女性话语中心的基础上的,颠覆了一直以来女性作为男性眼中的“他者”的命运,勇敢地提出“我是谁”的问题,其意义在于女性对主体性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文学女皇”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秉承了生态女性主义对女性、自然、人类生态环境的极大关注,并成为她小说一以贯之的主题。通过分析阿特伍德早期、中期及近些年的6部长篇小说,挖掘阿特伍德的自然写作,解读小说的生态主题,阐释文本中女性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人类与环境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张辛欣作为青年知识女性传达出了个性化的感受,她的小说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她笔下的女性要"事业"、"爱情"、"婚姻"共容,追求人格上的独立,要求与男性分享同样的尊重和权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女性陷入了重重矛盾之中,这使她们的精神更为焦灼,在思想焦虑下她们开始自审,开始自我寻找。  相似文献   

13.
李娟 《考试周刊》2012,(72):25-26
谭恩美的《喜福会》自从1989年出版以来,对其的研究便络绎不绝,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籍华裔女儿在美国社会的生活,通过母亲与女儿不同文化身份和文化差异在构建自我身份时产生的问题与矛盾,对母女关系进行解读,反映出两代华裔女性秉承双重文化身份的微妙态度和观念的变化,以窥新一代华裔子女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进一步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14.
女作家们在90年代的都市小说中对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生存境遇给予了极大关注。从她们的作品中可见,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在大众传媒的诱导下一部分女性开始从社会角色向旧有的女性角色逆转。当然,女性角色的这种逆转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女性自身。在展现都市女性在消费社会沉沦身影的同时,女作家们也以积极的姿态探求了女性突围之途,然而最终都没能成功,突围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女性们采取的策略依然是依照男性社会的游戏规则而制定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再度陷入了男性的圈套。  相似文献   

15.
以往涉及到的女性成长小说,尽管作品主人公的身份是女性,但她们的立场、视角都是典型的男性化的立场和男性视角,她们的价值体系完全受到男性价值体系的支撑。近年来,随着女作家性别视角的建立,作家的叙事立场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她们比较多地站在女性立场上,从女性独有的性别特质、性别身份、性别感受关注女性成长。用感性的、个性的,或许也有被称为是非理性、非本质的生活碎片,揭开了一个被掩盖许久的生活层面。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文学中,水和水淹的意象是一种应用甚广的文学原型,这些意象在阿特伍德的小说中成为了女主人公们寻找自我、实现自我、抛却旧我、获得新生——这一心灵探索过程中一个个既具有关键作用又富有深意的仪式。结合原型理论,讨论水淹意象中体现出的仪式性,其中包括:女性重塑新我的再生仪式,获得理解的抚慰仪式,走向成熟的成人仪式,深入潜意识的自我完善仪式。通过发掘,为更好地解读阿特伍德的文学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清末维新时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女性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觉醒,并积极投身到妇女解放的事业中。作为最早觉醒的女性,她们还处于新旧之间,自身的知识体系和道德伦理观念也还是旧式的。所以,对维新男性们所提出的培养新型“贤妻良母”的女学理念,她们是认同的,其宣传活动也体现出她们在积极践行着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在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女性作家深受传统道德观念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文化思潮的双面影响,她们徘徊在淑女与作家之间,在女性积极"展现"自己的社会中尝试拒绝"展现",她们进行着自我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19.
哥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通常是恐惧的亲临者甚至是牺牲品,而女性哥特文学以建立女性自身价值标准为目的,女主人公通过救赎男性人物从而达到自我拯救,实现自我,是对性别等级和男性控制文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的英国女性在寻求自我独立的过程中,其公共空间和生存境况受到的局限使得女性的话语权也随着她们面临的各种附加条件而被剥夺,她们的声音逐渐被掩盖在单一的男性声音之后。范尼·伯尼在其小说《伊芙琳娜》中以其女性独特的叙事策略发出女性叙事声音,这种叙事声音使主人公既不打破当时的社会常规和习俗、脱离她所处的时代,又能获得社会地位和美满的婚姻,最终实现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