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项目首席科学家孙鸿烈:青藏高原第一期(1973—1992年)的研究,是以路线调查和积累资料为主。第一期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先后考察了西藏自治区、横断山区(川西、滇西北和藏东)、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区(藏北、青南和新南),陆续完成了60余部涉及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研究报告,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系统的科学依据,并对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若干理论问题做了初步研究。其中关于西藏自治区部分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西起喀喇昆仑山,东抵横断山脉,北起昆仑山,南至喜马拉雅山,面积230万km~2,约占我国领土的1/4。海拔一般超过4000m,素有世界屋脊之誉。这样一个举世无双、雄伟壮观的世界第一大高原,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原。它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特殊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和地质发展史,复杂的生物区系和富饶的自然资源。高原的存在,又对周围地区气候和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6,(4):331-336
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素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其独特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和地球物理场特征,特殊的地质历史,复杂的生物区系组成,奇特的自然条件,富饶的自然资源,是地学、生物学研究的理想的大地实验室,也是我国有待开发的一块宝地。它的存在对其毗邻地区的自然环境也产生着深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抵横断山区,北边是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边是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面积约240×104k m2,占我国国土的1/4.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个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青藏高原作为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其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全球占有特殊席位,并且与全球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区域响应明显.因此,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对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正>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抵横断山区,北边是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边是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面积约240×104km2,占我国国土的1/4。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个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青藏高原作为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其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全球占有特殊席位,并且与全球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区域响应明显。因此,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  相似文献   

6.
柴世秀  阚本  郭航 《青海科技》2023,(4):148-151+158
利用青海省西宁市4个气象站60年的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了降水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了该地区多年降水量的时程变化规律并得出该地区降水相关特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宁地区年降水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异较大,汛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降水日数也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显著;西宁市降水量在2005年发生突变。分析结果可为西宁市未来降水资源合理利用、洪涝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准确把握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趋势,可以为产业合理布局和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Theil熵、地区集中度、空间自相关检验以及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水平较高,其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集聚模式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区位分布呈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产业中心向西南方向偏移,集聚方向顺时针旋转,西南部地区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8.
基于创新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分析,结合测度产业空间集中度,从行业和区域两维度分析2006—2015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特征及趋势,试图揭示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产业集中度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测度期内该产业:(1)大部分年份的创新没有达到DEA有效,其中技术创新投入平均利用率较高,研发人员利用率相对较低,并且行业差异化特征明显;(2)技术进步水平提高较快,技术效率提升较慢,综合创新效率增长趋势放缓;(3)东部地区纯技术效率上升但规模效率下降,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反,西部地区综合创新效率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4)综合创新效率与区域产出绝对值相关性不明显,但创新效率动态变化趋势与产业空间集中度演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王明亮,余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基于创新效率DEA-Malmquist分析,结合产业空间集中度测度,从行业—区域两个维度分析2005-2014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特征及趋势,以图揭示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产业集中度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测度期内该产业:(1)大部分年份创新没有达到DEA有效,其中技术创新投入平均利用率较高,研发人员利用率相对较低,并且行业差异化特征明显;(2)技术进步水平提高较快,技术效率提升较慢,综合创新效率增长趋势放缓;(3)东部地区纯技术效率上升,但规模效率下降;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反,西部地区综合创新效率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4)综合创新效率与区域产出绝对值相关性不明显,但创新效率动态变化趋势与该产业空间集中度演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孙鸿烈 《资源科学》1980,2(2):10-24
土地是由地貌、植被、土壤、成土母质、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时它还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所以,土地既是天然的自然综合体,同时又是社会的自然综合体。构成土地的各因素在一定空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起来表现为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土地的特征。土地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农林牧业的发展方向、途径和潜力。在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青藏高原,尤其需要开展对土地的研究。本文是划分高原山区土地类型并探讨其农业利用评价原则、方法的一次尝试,系作者1961,1973—1979实地考察研究的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1.
“扬子古大陆新元古代扬子东南缘中段裂谷盆地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项目为“华南扬子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效应”子项目之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2011年下达的基础科研项目。项目于2011年启动,历时3年,系统收集分析了扬子陆块东南缘江南造山带中段新元古代区域地质矿产资料和第二代区域地质志资料以及涉及该区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岩石地层、事件地层、年代地层、旋回与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分析方法,重点分析新元古代早中期沉积充填序列、岩相古地理特征,重新修订了该区域新元古代“南华系”区域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岩相古地理系列图件,并利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探讨了盆地形成演化的大地构造环境,综合分析了陆缘裂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建立了盆地演化模式,总结了盆地演化与矿产资源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有限理性下的策略行为互动:演化博弈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平 《未来与发展》2010,(3):117-118,F0003,41
结合传统博弈理论及生物演化理论研究成果,演化博弈以有限理性的参与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分析方法预测经济主体的行为,考察群体行为的演化趋势。本文梳理了这一理论的基本脉络,评析演化稳定策略、复制者动态模型及其应用,并讨论其分析范式、方法和对诸多经济问题给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中国区域技术合作演化路径,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地区1991—2010年合作申请的发明专利数据,综合研究中国大陆区域技术合作网络特征、空间结构、区域个体合作模式的演化。结果表明,过去20年,中国区域技术合作网络越来越复杂,空间发展不均衡;网络存在核心-边缘结构;中东部各地区的合作模式已趋于稳定,西部地区还未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科学院及青海省有关科研单位组成的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将于1990年对我国可可西里地区展开综合科学考察。 地处青海省西部的可可西里地区,海拔4500m以上。该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交通极为不便,除地质、测绘部门对其进行有限的专业调查外,至今未对该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因此考察可可西里地区,全面系统地积累这一地区的地质、地理、生物和资源方面的基本资料,对  相似文献   

15.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耗散自组织共生系统,具有类比生态系统递进演化机制,三大栖息者研究群、开发群和应用群交织成相互竞争、协同演化的多边多向交流机制。本文以三大种群为切入点,紧扣生态学特征,引入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多种群共生演化动力学模型,运用数值仿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释不同共生模式下种群共生演化规律,实证预测中国创新生态系统1990—2050年共生演化趋势。研究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种群共生演化轨迹符合Logistic增长规律,分起步、成长、成熟和饱和4个时期;共生演化均衡态及均衡条件取决于种群之间共生度的强弱;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正处于成熟期后半阶段,演化模式为互利共生,预计2030—2050年为饱和时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卫宁北山地区晚古生代的褶皱构造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并进行了大量室内整理工作,全面收集前人研究资料,对卫星影像资料进行解译、褶皱类型进行划分;运用主波长理论和层间滑动理论对褶皱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区不同年代地层中褶皱的形态是不同的,泥盆系地层中主要为较宽缓的褶皱,石炭系地层主要为较紧闭的褶皱,运用褶皱形成的主波长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层间滑动构造现象的研究,认为该地区的褶皱现象形成于海西晚期及印支期,为由南向北的挤压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7.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依据现有的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科考资料和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游客及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使用沿路踏查的方法来辅助调查保护区山地植被类型随海拔垂直分布的情况,全面考察了社区居民生产活动、旅游、教学实习与科学考察等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内自然环境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但由于近几年来自然和人类的双重作用,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种类数量减少。根据调查结果文章分析了目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提出了今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建立运行熵和关联熵测度模型,对中国2010—2015年产业结构演化系统运行熵和关联熵进行实证分析,进而评价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有序度。实证结果表明:2010—2015年,产业结构演化系统及其子系统运行效率逐渐提高,由此而产生的结构效益逐渐增加。产业结构演化系统及其子系统有序度总体趋势逐渐增加,系统趋于稳定。结合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现状以及地区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得出产业结构演化系统正在以微涨落衰减的趋势向产业结构演化系统原有结构靠近,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逐步被结构惰性抵消,并针对产业结构演化当前状况基于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以及区域特征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山地植物区系构成特征及其垂直梯度的生态意义,根据对三峡大老岭地区植被垂直样带 调查获得的植物区系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植物区系成分构成的基本特征及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寻找了区系平衡点的位置;并利用聚类方法分析了山地气候垂直分异对区系成分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大老岭植物区系具有温带性质,但仍反映了与热带区系的历史联系,有强烈的区域性;②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归为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地中海—中亚中心和东亚中心4组,各组区系成分的垂直梯度特征不同;热带、亚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的平衡点大致位于海拔650m;③区系成分构成和属的物种数量构成的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显示了植物区系构成与山地气候和植被垂直带相对应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利用来自Hadley的HadISST资料,对南海—北印度洋的SST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海域的SST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在1870-2010年期间,南海—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SST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趋势,大部分海域的递增趋势为4×10-3℃.yr-1~8×10-3℃.yr-1。SST递增趋势较强的海域分布于福建、广东近海;递增趋势相对较弱的海域分布于南海中部、泰国湾、孟加拉湾大部分海域、阿拉伯海西北部海域、赤道附近海域。研究还发现南海—北印度洋的SST存在2.8~2.9年、3.33~6.4年显著性周期及90年的长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