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年轻时学习阳明学,信奉"知行合一"的理论,但是后来陶行知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提出了批评,陶行知认为知识的形成应该是"行知行"的过程,随之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陶行知师承杜威,他的"行知行"理论属于实用主义哲学认识论范畴,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概念是一个道德修养范畴的理论,"知行合一"立足于传统儒学的体用论。"行知行"理论并不是对"知行合一"理论的扬弃,它借鉴的仅仅是"知行合一"理论的字面表述,所以陶行知对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批判只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行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2.
关于知行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同志作了经典性的表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但近年来,随着认识论研究的深化,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知和行的关系问题,以及知行最终统一于什么,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就知行系统的规定、知行相互决定及知行最终统一于需要,谈一些粗浅看法。一、知行系统的规定知就是认识,行就是实践。知行各自组成为系统。认知系统是包括人类全部观念的知识体系及一切意识现象。对这个系统可以  相似文献   

3.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认识,"行"主要指人的实际行动,"知行统一"就是道德认识和实际行动的统一。当前初中学生在思品课的学习中懂得了道理,却不能很好地把它转化为实际行动,知行不一,导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差。如何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谈谈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4.
现代认识论认为,认识是知、情、意的综合性活动。意识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因素,理应进行认真的研究。由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意志"问题在我国长期被排斥于哲学研究之外,因此而严重地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意志理论的当代阐释和发展。为了深化认识论研究,我们不仅应当对意志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和阐释,消除对它的不必要误解,而且应当深入地研究意志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廷相在认识的来源上提出“合内外而一之” ,论证了一切认识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在认识的途径上 ,提出可分“见闻”和“思虑”两阶段 ,并阐述了两个阶段的区别和联系 ,反对“见闻”和“思虑”之外 ,别有所谓“德性之知”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提出“知行兼举” ,强调实践的极端重要性 ,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当然 ,其认识论也有缺陷  相似文献   

6.
知行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儒学史上,孔子最先论及了知行问题。他的知行理论涉及道德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一直以来,人们对其道德论意义作了重点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其中所蕴涵的认识论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在其道德论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其认识论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既改造了杜威以唯心主义哲学的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实践教育理论,又克服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羁绊,在行与知、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相契合。  相似文献   

8.
厘清特殊教育本体认识论是建构特殊教育理论与推进特殊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特殊教育概念分析发现,当前特殊教育认识论主要包括扬弃论的特殊教育认识论、补缺论的特殊教育认识论、同一论的特殊教育认识论。这些认识各有合理之处,特别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各具合历史性与合规律性的价值。其中,同一论的特殊教育认识论更能适应时代需要,指导和引领特殊教育发展,因此需要更多地从同一论立场来认识与实践特殊教育。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7,(7):45-51
知行学说是朱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格物致知学说相互印照补充,其中知行关系独具特色:在知至之后知可以向行自然转化,在知至的基础上,知行具有一体性和合一性;在知未至时,则应当下主敬的劝勉工夫促成知行的转化。前者是知行合一的本体态,后者是知行合一的非本体态,即无论何种情形,朱熹都强调要知行合一。这两种"知行合一"态在工夫论和境界论的视域中可以完美地融合,它们貌似分离,实则合一。  相似文献   

10.
侯勇 《四川教育》2021,(5):12-14
"知"与"行"是德育研究及实践的根本对象和关键环节,是高质量开展德育的着力点.在"人本观""善恶观""良知观"分角度认识王阳明"知行观"的架构上,分析当代"理论式""表演式"德育两极模式的不足,进而以王阳明"知行观"为借鉴,探索自我认知、知识认知、品行历练、能力形成和实践反思等实施路径,以期有效渗透至当代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