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在二年级教学要求中规定:“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秒。知道1小时=60分、1分=60秒”。在1992年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改述为:“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  相似文献   

2.
邱小玲 《云南教育》2003,(10):40-40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中“时、分、秒”这一单元教材是这样编排的:首先进行时、分的初步认识,从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中引出:1时=60分,然后让学生学会读出钟表上的时刻,最后从分中引出秒:1分=60秒。笔者从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这样编排对于成年人容易接受,而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儿童,由于他(她)们生活经验少,思维受多种因素制约,因而难以接受。他(她)们很难深刻体会1小时的真正内涵,1小时到底有多久。教材从小时入手,1小时是由60分钟组成的,1分钟是由60秒钟组成的,他(她)们在还没有感知最小最短的时间单位秒时,自然很难…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64页及练习十七中的有关习题。教学目标知能目标学生学会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会用秒计时。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演示、感观体验、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认识和感悟抽象的时间单位———秒。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秒”的概念的建立和信息资料的出示,使学生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使学生受到科学知识的教育。教学重点学会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用秒计时。教学难点建立“秒”的时间概念。教具准备钟面模型、秒表、篮球(每组一个)。…  相似文献   

4.
角度和线段一样也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和四则运算.由于角度单位间的进率为60,因此在进行有关运算时常有出错.现举例解析如下,供同学们参考:一、单位换算1°=60′,1′=60〃1.“度”化为“分”、“秒”:“度”化为“分”、“分”化为“秒”时都需要乘以60.例114.28°=度分秒解析:∵0.28°=0.28×60′=16.8′;0.8′=0.8×60〃=48〃,∴14.28°=14°16′48〃.2.“分”、“秒”化为“度”:“秒”化为“分”、“分”化为“度”时都需要除以60.例272°51′36〃=°.解析:36〃=0.6′,51.6′=0.86°,∴72°51′36〃=72.86°.二、角度的四则运算1.角度的…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观察、分析比较、活动体验等方法,使学生建立秒的概念,探究分与秒的关系,知道时间单位“秒”和1分=60秒。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 《秒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学习了“整时”、“半时”,知道了1时=60分。在这个基础上来学习时间单位“秒”和“1分=60秒”.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看似简单,但由于“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  相似文献   

7.
一、单位换算 1.“分、秒”化为“度”由于“度”、“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因此,“秒”化为“分”、“分”化为“度”都应除以60.且在化的过程中,应从小单位化起.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例1。教学目标1.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相似文献   

9.
数学知识有它的系统性,但数学知识的教学又有它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教学,要符合不同阶段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还应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正确把握住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现行教材《小时、分、秒》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点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要求有两个:一是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秒,掌握相邻两个单位时间的进率,即1小时=60分,1分=60秒;另一是通过对实物、教具的观察和演示,使学生会看钟面,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初步了解时间的计量方法。对于前一个要求,目标是明确的。但对于后一个要求,就不像前一个要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乘进率     
《小学生》2006,(4)
高级单位名数低级单位名数乘以进率例如:3小时20分=( )分一看:把“小时”化成“分”是从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二辨: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用乘法。三想:1小时=60分  相似文献   

12.
“秒”也是教学难点。其教法需在《小时与分的认识怎么教》的基础上作如下改变。课前,准备有秒针的大钟(最好有摆)一面。新课着重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去认识“秒”。(1)引入。可有意设问:“你们跑60米需要几小时几分?”测过短跑成绩的学生会发笑,说:“一分钟都不要!”“我只要12秒多!”“我只要  相似文献   

13.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14.
“小时与分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分,掌握“小时”与“分”的进率,能正确地认识钟面所示的时间。教学重点是钟面时间的认识及小时与分之间进率的掌握。教学难点是“1小时=60分”的推算。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应准备好钟面模具、小钟等教具和学具,采  相似文献   

15.
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1度记作1°;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一分的角,记作1′;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角的度量单位是六十进位。即1°=60′,1′=60″.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四基概念:即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而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表述,我们可以知道,"秒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只是知识层面上习得相关的时间概念,知道不同的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如,1分=60秒,1时=60分,更加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时间感。下面就两位老师的教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好几所小学,口试了几十名高小学生,他们对“市制地积单位有:亩、分、厘。1亩=10分、1分=10厘、1亩=60平方丈,1分=6平方丈”等,都能应答如流。但问:“一分有多大?”则答案纷纷不一,笑话百出。如“一分有墨水瓶盖大”、“有一本书的书面大”、“有方桌面大”、“有整个儿操场大”…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过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3)初步建立1分钟、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 教学难、重点: 形成对时间的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1度记作1°;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角的度量单位是六十进位,即1°=60′,1′=60″.关于角的度量和换算一直是同学们学习中的难点,下面通过几道典型习题,谈谈这类问题的解法.例1用度、分、秒表示42.34°.分析把度化为度、分、秒,必须先把不足1度的化为分,再把不足1分的化为秒,也就是把角的度量单位由大化小的过程,每步要乘以60′或60″.解分成2个步骤:(1)先把0.34°化成分,60′×0.34=20.4′;(2)再把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