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上星期,金星上一片欢腾——科学家们成功地向地球发射了一颗卫星!眼下,这颗卫星停留在一个名叫纽约的城市上空,并正向金星发回照片和信号。由于地球上空天气晴朗,科学家们有可能获得不少珍贵资料。载人飞船登上地球究竟能否实现?——他们期待对这个重大问题取得某些突破。在金星科技大学里,一场记者招待会正在进行。"我们已经能得出这个结论,"绍格教授说,"地球上是没有生命存在的。""何以见得?"《晚星报》  相似文献   

2.
<正>上星期,金星上一片欢腾——科学家们成功地向地球发射了一颗卫星!眼下,这颗卫星停留在一个名叫纽约的城市的上空,正向金星发回照片。由于地球上空天气晴朗,科学家们便有可能获得不少珍贵资料。载人飞船登上地球究竟能否实现?——他们期待对这个重大问题取得某些突破。在金星科技大学里,一次记者招待会正在进行。"我们已经能得出这个结论,"绍格教授说,"地球上是没有生命存在的。""何以见得?"《晚星报》记者彬彬有礼地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4月20日,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潜水器"潜龙三号"在南海首次下潜,最深达3955米。4月21日,"雪龙"号科考船载着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返回中国极地考察国内极地码头。5月3日,"大洋一号"船完成2018年综合海试凯旋青岛。深海、极地,遥远而神秘,而以此为目标的海洋科学探索正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科学迎来春天后的40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从起于累土到九层之  相似文献   

4.
正6月4日上午,中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结束为期两个多月的南海试验性应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亚。本次南海试验性应用科考航次的圆满成功,也为"深海勇士"11月前往西南印度洋进行海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这是中国深海战略的目标指向。在任何海域深度科考畅行无阻,业内人士称之为"全海深"科考。"蛟龙""海龙""潜龙""海斗""海马""海燕""深海勇士"……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大海洋科考投入  相似文献   

5.
自从法国科学家1938年首次提出克隆的设想以后,科学家们就开始进行"克隆"实验.随后,"克隆羊""克隆牛""克隆狗""克隆猴""克隆鼠"纷纷面世;而今要克隆人,也已经不是什么难题了.  相似文献   

6.
高博 《教育》2013,(23):37-38
邱建文,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因随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赴南海,参与了为期40天的深海科考,并成为首位乘坐蛟龙号下潜的香港科学家。7月18日,他在香港出席了记者会,与传媒分享下潜经验和展示部分在深海取得的样本,超过30家香港媒体机构派员采访。向往深海的研究者"当初通知我有一个随’蛟龙’下潜南海的机会,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递交申请。"邱建文在下潜之后回忆  相似文献   

7.
“鹦鹉螺”号是一艘用于海洋考察的法国潜艇。科学家经常乘坐这艘“鹦鹉螺”号潜艇,探索我们星球最神秘的地方——大洋深处。现在让我们一起乘坐“鹦鹉螺”号潜艇,从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的葡萄牙岛附近海面,下潜到深海,进行一次精彩的海底漫游。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2005年4月2日电:今日11时50分,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起航,踏上远洋征程。这次大洋科考将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所以又叫环球航行,这是我国首次组织横跨三大洋的远洋考察。此次三大洋科考,"大洋一号"从青岛港进入太平洋后,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再沿南大西洋中脊经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最后穿过马六甲海峡,  相似文献   

9.
神秘的大洋、无尽的深渊、无边的黑暗、令人心惊肉跳的巨型凝胶状生物体……这便是困扰了人们上百年的"深海巨怪"之谜.这个庞然大物的出现,引起了无数人种种的猜想和臆测.从那一刻起,科学家们的探索之旅和争辩之声就始终没有停止过.终于,美国<纽约时报>向人们亮出了谜底.  相似文献   

10.
高峰 《课外生活》2011,(22):37-39
2011年7月1日,"向阳红09"试验母船运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按预定计划向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进发。"蛟龙"号此次行动是要执行为期约47天的5000米深海下的科学探索和试验。去年7月13日,"蛟龙"号在我国南海已下潜到3759米的深度,使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下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正>这几年,大数据(big data)的"出镜率"颇高。连带着,"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成为了新的高薪一族。人气、财气的提升也带动了士气,有人开始高估大数据的神通,仿佛只要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请"数据科学家"们坐在电脑前——就像福尔摩斯坐在太师椅上——敲一通键盘,各种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了。大数据真有如此神通吗?回顾一段小历史对我们也许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4月22日,中国的海洋机器人——"海马号"无人潜水器潜入海洋4500米深处,完成了深海试验。这是中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制的下潜深度最大的无人遥控潜水器。从从2014年2月20日至4月22日的海试中,"海马号"共完成17次下潜,3次到达南海中央海盆4500米海区海底进行作业试验,最大作业水深4502米。不久以后,"海马号"将搭载着各种传感器,伸着坚韧的机械手,代替人类去探索未知的海底世界。  相似文献   

13.
时事回放2004年7月,中德两国的科学家在一项科学考察活动中发现中国南海确实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此次中德科学家的合作项目是从6月2日开始的,科学家们乘坐“太阳号”科考船,在南海上展开了为期42天的勘测考察,7月15日,载有26名中德科学家的德国“太阳号”科  相似文献   

14.
走向蔚蓝     
正8月28日上午9点30分,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向阳红01"船从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起航,执行2017—2018年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航次。这是我国首次将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也是"向阳红01"船首次执行大洋和极地科考任务。据介绍,本次科考将历时260天,分为6个航段,将分别在中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中脊、南极半岛周边陆架、东南太平洋海盆开展资源与海洋环境综合调查。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是"蛟龙号"深潜器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一年,就在上半年,它多次下潜探索南海深处,那里黑暗无光,压力巨大,是一个地狱般的世界,却依然有生物顽强地生存着,展示着生命独特的魅力。深海奇观通常我们所见的海并非真正意义的海洋,那些五颜六色的海底世界只属于陆地边缘的浅海,由此继续向前,才会真正进入大洋深处。  相似文献   

16.
国际     
张启发院士获国际"杰出作物科学家奖"近日,在巴西举办的第六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获得"杰出作物科学家奖",以肯定他在作物科学领域做出的长期和原创性贡献。据悉,该奖项授予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卓越声誉的作物科学家,此次共有3名科学家获得此项殊荣。国际作物  相似文献   

17.
正3月底,国务院印发《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的消息在科学家群体掀起了热烈讨论。"我们身在国外的科学家听到《方案》出台的消息都备受鼓舞。"美国匹兹堡大学物理天文系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千人讲席教授韩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兴奋地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有重点选择参与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热核聚  相似文献   

18.
去年12月22日11时30分,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古沉船——"南海一号"终于随沉箱从30米深的海底首次浮出海面,"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极大的提高了水下考古的科技含量,是对国际水下考古的一大贡献,它开创了世界水下考古的新时代."南海一号"打捞涉及到相当多的物理知识,为了  相似文献   

19.
深海技术与太空技术一样,有重要的科研与应用价值,是各国政府极为重视的高新技术领域。"蛟龙号"的亮相,宣告中国成为第五个掌握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今年,"蚊龙号"的试验深度将成为当今"世界之最"——达到7000米。数千米的深海海底是地球上最宁静而神秘的地方,那里生存着古老的原核生物。然而,好奇心并不是海洋科学家探索深海的唯一原因,要知道,那里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它们对人类  相似文献   

20.
《少年科学》2007,(2):18-19
"鹦鹉螺"号已经差不多在海底了.科学家们将花4小时在从海底火山中喷出热液体的"喷泉"附近工作,这些是热液矿床的喷了口或是黑烟喷口.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大洋中最黑暗的角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