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从编辑记者走过来的,期间也获得过中国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但那时没有获奖者集中交流的研讨会.现在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这也是中国记协为新闻界提供服务的一种进步.作为两奖评委会成员,我不能说无一遗漏,把所有最好的新闻作品、最优秀的编辑记者都评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我是凭着信念、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工作的,而不是为了受表彰获荣誉工作的。然而,党和人民给了我极大的荣誉;1984年,授予我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95年,授予我第二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1998年,又授予我第三届韬奋新闻奖。我知道,我是幸运的,我是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报纸编校工作者的代表,所以,这荣誉应该与大家分享,而我自己,只有  相似文献   

3.
阮观荣 《青年记者》2008,(16):51-52
当我准备写韬奋新闻奖的纪实时,正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8周年的国庆假日.我翻看了13年前即1995年我参与编辑出版的<首届韬奋新闻奖文集>.  相似文献   

4.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设立“韬奋新闻奖”,标志我国新闻奖励体系日益完善。首届评选结果,10名在新闻岗位有突出成绩的编辑和通联工作者获韬奋新闻奖,30名优秀编辑和通联工作者获提名荣誉。我们国家现在有了三个新闻大奖。“中国新闻奖”,奖励各种体裁的优秀新闻作品,涵盖所有新闻单位;奖励作品,当然也就奖励作者。“范长江新闻奖”,奖励记者,即新闻界通称的“外勤”,侧重奖励青年记者。新设立的“韬奋新闻奖”,奖励编辑、通联、评论员,即新闻界通称的“内勤”,以及新闻研究、新闻教育部门的现职新闻工作者,首届评选对象是编辑和通联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阮观荣 《青年记者》2008,(11):51-52
有了范长江新闻奖,还有必要设韬奋新闻奖吗?为什么不用“邹韬奋”的姓名而用“韬奋”笔名设奖?邹家华副总理能给用他父亲“笔名”命名的“韬奋新闻奖”题字吗?本文讲述了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设立“韬奋新闻奖”;标志我国新闻奖勋体系日益完善。首届评选结果,10名在新闻岗位有突出成绩的编辑和通联工作者获韬奋新闻奖,30名优秀编辑和通联工作者获提名荣誉。我们国家现在有了三个新闻大奖。“中国新闻奖”,奖励各种体裁的优秀新闻作品,涵盖所有新闻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评选9月12日揭晓。121名德才兼备的新闻工作者获此三项殊荣。其中,于芳等10名记者荣获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冯并等10名编辑荣获韬奋新闻奖,皮树义等101名新闻工作者荣获第四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范长江新闻奖是我国中青年记者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受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由中国记协主办的韬奋新闻奖是我国新闻编辑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是奖励我国新闻记者、编辑、新闻评论员、通联、校对、新闻性节目主持人、新闻性节目制…  相似文献   

8.
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评选8月26日揭晓,本届共评出9名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8名韬奋新闻奖获得者;100名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范长江新闻奖是我国中青年记者的最高荣誉奖;韬奋新闻奖是我国新闻编辑的最高荣誉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是对我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奖励。  相似文献   

9.
25年:与灯相伴精作嫁衣─—记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金福安陈忠标,夏定先,吕学东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金福安,25个春夏秋冬,默默地为他人作嫁衣。如今,他第一次从幕后到台前亮相。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为中国新闻事业贡献青春的编辑,给了他中国新闻界...  相似文献   

10.
“搞新闻工作千头万绪,我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两件事,一是作文,一是做人,作文重要,做人更重要。”这是陈贤德在2002年8月获得第五届韬奋新闻奖后所说的一席话。而他正是在这两点上,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文——写华采篇章;做人——称时代豪杰。陈贤德,《解放军报》高级编辑。  相似文献   

11.
《新闻记者》2008,(5):46
陈振平是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英国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学院新闻研究中心硕士。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论文奖、中国新闻版面奖多项奖项,出版《报纸设计新概念》等专著,曾获上海市韬奋新闻奖称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2.
最近参加“韬奋新闻奖”评选,有幸阅读一百多位新闻界同仁的参选材料,如入宝山,深受教育。默默奉献,呕心沥血,甘为“人梯”,不求闻达,许多同志的敬业精神和“黄牛”事迹,成为我国新闻界乃至全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广泛宣扬,让社会认知,供同行学习。 有位同志特别注意总结工作经验,特别善于积累业务资料,引起我的高度注意。五十年代后期大学毕业,到报社当编辑,三十多年,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这是一位有心人,每天编辑事毕,总把全天工作回想一番,发生了什么新闻,自己如何处  相似文献   

13.
精耕细作操劳不息──记全国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广州日报副总编辑黄景仁叶丽菲黄景仁获得“全国首届韬奋新闻奖”的消息传来,广东新闻界举行座谈,无不认为他获此殊荣是“实归名至”,无愧于这一称号,并在新闻界中掀起了向黄景仁学习的活动。这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9月22日晚上,妻子看"新闻联播"中有我获得韬奋新闻奖消息时,兴奋地来呼唤我,而当时我正在网上看经济学家们就"郎咸平、顾雏军之争"展开论战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话说老朱     
老朱并不老,四十来岁,五十不到。但说起他来,人们总是一口一个“老朱”,特别亲切。也许,这个“老”字多少与他的资历有关,确实,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1978年在南京栖霞山上建调频台(广播电视两用)开始就参加建台工程,而至今仍留在山上的“元老”,只剩老朱一个人了。或许,这个“老”还与老朱给人的老实、踏实、吃苦、肯干等等“老黄牛”式的感觉相吻合。不管怎么说,这些确实是老  相似文献   

16.
同事们看见我给报社写稿十投九中,以为我和报社的编辑混得熟.其实我认不到几个编辑,这多亏了《宜昌日报》社给我找了好“老师”——《新闻前哨》.  相似文献   

17.
"只要我做档案工作一天,就没有理由不把它干好."这是共产党员朱宜安同志说过的一句话. 1986年,朱宜安从哈尔滨调回北京,来到市公安局十一处任内勤,在这十年间,老朱干事业那股全身心投入的劲头儿、工作细致认真不惜力的作风给大伙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1996年处里成立综合档案室时,她成了处领导物色档案员人选时的首选对象……  相似文献   

18.
我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已13年了,每每想起往日的摄影日子,那一张张相片给我留下了一件件难忘的故事,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使我魂牵梦绕,感动不已。第一套西服1991年10月17日,我领完当月工资就回家,母亲从衣柜里拿出一套新西服,对我说:“海春,你长大了,平时上下班总是穿着工衣,咱家穷,但你在单位也得讲究形象了这是妈给你买的新西服。”当时我每月收入才200元,除每月留下50元生活费,余下的150元全拿回家中供母亲和两个弟弟生活上学之用。80多元钱的一套西服不知是母亲和弟弟们艰苦了几个月才攒下的。我有了第一套西服,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当天下…  相似文献   

19.
我是农场广播站的播音员,一九八一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写稿.刚开始,我连续向报刊、电台投稿上百篇,却只被采用了两篇。这时,有个同志对我说:“你不给编辑抹油,还想多上稿?”真是这样吗?新闻干事老吴却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某农场一名年轻的报道员为了多上稿,特意拎了一桶豆油,专程赶到一家报社向编辑“请教”,受到了编辑部的批评.还有许多老通讯  相似文献   

20.
邓咏秋 《图书馆杂志》2007,26(10):89-91
做为一个专业出版社的编辑,我有机会在图书面市之前阅读到作者的大量书稿.身为图书馆专业图书的编辑,我每天都在阅读这些新鲜而尚未出炉的图书馆专业书稿.但坦率地说,咱们这个行业有趣的书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