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收藏大卖场     
《收藏界》2006,(11)
在景德镇千年的陶瓷历史文化氛围中,古陶瓷修复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景德镇众多行业中的一朵奇葩。本工作室在继承景德镇前人遗留下的宝贵的古陶瓷修复技艺基础上,结合最新科研工艺,研制出红外线修复技术,经修复后的古陶瓷可  相似文献   

2.
《收藏界》2006,(4)
在景德镇千年的陶瓷历史文化氛围中,古陶瓷修复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景德镇众多行业中的一朵奇葩。本工作室在景德镇古陶瓷修复前人遗留下宝贵的古陶瓷修复技艺基础上,结合最新科研工艺,研制出红外线修复技术,经修复后的古陶瓷可恢复原始完整风貌,达到完好如初的效果。本工作室旨在推广发扬这一传统技艺,愿向有志于从事古陶瓷修复的朋友传授技艺,并承修各类破损残缺的官、民窑古陶瓷。《本工作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承诺包教包会,学会为止。本广告长期有效。)  相似文献   

3.
正由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市文物局、陶雅网联合主办,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美术博物馆和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承办的"第四届古陶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0月27日在西安美术学院召开。研讨会围绕近年考古出土的新发现、新收藏和持续性的陶瓷艺术研究,对中国古陶瓷考古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深人探索。研讨会分三场论坛,22位学者代表做了主题发言。学者代表从各自研  相似文献   

4.
《收藏》2011,(2)
[重要看点]为动态保护古窑,传承明代葫芦窑的古法技艺,由景德镇市文化部门主管、景德镇市古窑历史博览区、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古柴窑研究保护中心推动,著名文博专家周荣林,亲率9位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组成全面系统的百人复烧团队,恢复传统纯手工制瓷松柴烧造,完美复烧明代《斗彩帝王杯》,以其举世瞩目的烧造高度,必将再一次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5.
韩涧明 《收藏》2012,(14):56-61
"景德镇感怀:只见商业,不见文化;只见工艺,不见艺术;只见重复,不见创新;只见大师,不见品牌!景德镇所代表的中国陶瓷精神在何处?千年打造的景德镇品牌价值荡然无存!只剩下浮躁、吹嘘、炫耀和赤裸裸的商业……"就在2012年端午节前,被称为"中国文交所设计师"的彭中天上传一则批评景德镇陶瓷创作现状的微博,吸引上千次转发及网上激烈讨论,而紧随其后,彭中天提出的景德镇应打造"中国奢侈品之都"的想法更是触动了很多人。实际上,彭中天"炮轰"景德镇并非一时冲动,这位一向以文化产业化为思维方式的思考者,已经拿出了一份重新打造"中国奢侈品之都"的设计方案。那么,这是一份什么样的设计方案?这份方案能否像当年的文交所方案一样,引发强烈的社会实践呢?本刊就此采访了彭中天先生。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1,(4)
古窑复烧传承系列——【重要看点】为祈福2011盛世华诞,动态传承中华陶瓷遗产,世界瞩目的清代镇窑破例柴烧,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古窑复烧专家团总主持、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亲率九大传统手工制瓷代表性传承人,组成空前系统的创作团  相似文献   

7.
《收藏》2007,(10):3-3
新仿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中华瓷王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全球仅一件,从未对外公开展示。由于独特崇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古陶瓷研究中心,于2007年故宫兴建600周年之际,特全球绝版限量发行80件,以再现国家特级文物的华瑰风采。  相似文献   

8.
张少华 《收藏》2015,(5):91-95
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的古代御窑厂是14~19世纪生产宫廷御用瓷器的最重要的中心区域,其明清官窑产品代表了当时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确立了景德镇在当时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制瓷手工业中心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御窑厂的考古研究向来是古陶瓷研究的重要课题,备受学界和民众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金溪窑探密     
吴定安 《收藏界》2011,(2):52-55
江西金溪蕴含着丰富优质的瓷土资源,有悠久的制陶历史,两宋时期的金溪窑属以景德镇湖田窑为龙头的青白瓷窑系,冯先铭先生编著的《中国陶瓷》教科书已有涉及。四川大学陈德富教授编著的《古陶瓷收藏与鉴赏》(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对金溪窑也作了专门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从事古陶瓷专业研究人士和收藏爱好者们在解悟、分析与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窑系,不同品种制品中,常常会遇到不同时期的各类古陶瓷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部分烧造缺陷,直接会影响到古陶瓷制品的艺术效果、产品质量和成品率,也不可避免地留下某些时代特征,成为鉴定古瓷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引言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宫廷用瓷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以后历代官窑都写本朝年号款成为定式,只有明代正统(1436—1449年)、景泰(1450—1456年)、天顺(1457—1464年)三朝未发现官窑款识瓷器,而有断代价值的民窑瓷器也很稀少。因此,这段时期的瓷器面貌浑沌不清,扑朔迷离,陶瓷史学者称之为"空白期"。近些年来,随着海内外陶瓷考古发掘(陆地和水下)的进展,有关"空白期"瓷器的资料逐渐丰富起来,有学者进行过分类、排比研究,初步勾画出"空白期"瓷器的轮廓特征(见王志敏《明初景德镇窑"空白点"瓷》,载《中国陶瓷》1982年第3、4、5期)。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混淆不清,也未曾探讨"空白期"瓷画的艺术特征。本文以各大博物馆馆藏和著名收藏家珍藏的陶瓷、考古发掘出土瓷片为素材,结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陶瓷馆复制元、明初青花瓷研究的成果,包括笔者参与其中的心得体验,分析"空白期"青花瓷的彩绘工艺和艺术特征,兼与元、明初青花瓷装饰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辉柄 《收藏》2010,(5):22-28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明清时期以江西景德镇为全国烧瓷中心的格局已经形成,景德镇出现了“官”窑“民”窑并存的大发展时期。“空白期”指明宣德以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1436~1464年,以下简称三朝)的瓷器。由于没有发现其中任何一朝带官窑年款的瓷器存世,因而提出“空白期”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雨岚 《收藏界》2012,(5):42-42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宋李清照《醉花荫》 多年来,研究古陶瓷的人都执着地认为,被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称为“玉枕”的其实是一件宋代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枕,理由何在?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扬州博物馆、扬州市佛教文化博物馆联合召开的"2008年度青花瓷鉴赏研讨会"于11月2日~3日在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召开,历时两天。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荣誉会长叶文程,副会长张浦生、袁南征,秘书长王莉英,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马希桂,还有中国科技大学、中  相似文献   

15.
曹建文  邱新倩 《收藏》2008,(6):62-65
“海峡中国瓷”这一慨念,对很多收藏家和古陶瓷研究学者来说可能部是陌生的。因为它产生时间较晚,流行区域很窄,加之它们都是晚清民国的日用瓷器,故长期以来不为人们重视。但是当我们参观以后,发现很多“海峡中国瓷”其实做工相当精细,技艺水平并不低,不但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景德镇日用瓷的较高水平,而且反映出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和外贸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衰落后,有过一个较人复兴,因此值得收藏爱好者和贸易瓷研究者了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卢伟陶艺     
《收藏》2008,(6):199-199
卢伟,字瓷奴,1967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文学学士位。“昌南道友”之一。现就职于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为中国古陶瓷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联谊会副秘书长,景德镇政协委员,景德镇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其作品在全国、省、市各级工艺美术展览上共获得一、二、三等奖50多次,  相似文献   

17.
与众多土生土长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不同,韦毛华的陶瓷艺术"血统"并不"正宗"。本为广西柳州壮族后裔的韦毛华,起步于广东佛山石湾,成长成材于陶瓷圣地景德镇,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辈子会与陶瓷结下缘分。  相似文献   

18.
郑炯鑫  王德槐 《收藏》2012,(7):48-55
2011年11月2日上午,由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省文物局、德化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11中国瓷都·德化窑学术研讨会在德化隆重开幕,来自德国、法国、美国、英国、荷兰、韩国以及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70多名国内外博物馆馆长及从事陶瓷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齐聚瓷都,进行主题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的研讨活动,同时举办"故宫博物院德化瓷精品展""德化古窑址标本展""德化窑民间收藏展"以及"博物馆馆长论坛"等活动,以共同推动德化窑陶瓷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11,(5):107-107
3月27日,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与中原民间瓷苑标本中心在河南省文物局大力支持下,邀请全国近百位古陶瓷收藏家与民办博物馆馆长雅集中原郑州,进行陶朋瓷友·中原雅集——河南古代陶瓷与民办博物馆建设理论研讨会,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20.
【日常保健】最近,国家技术监督局再次曝光了一批不合格陶瓷制品,其质量问题令人忧虑:有的建筑陶瓷含有的放射性物质严重超标,有的餐具陶瓷表面铅污染严重……不合格率高达70%!数字令人震惊!媒体的报道进一步指出,那些粗制滥造的贴花陶瓷的危险性更大!陶瓷是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用品,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大,因而也成为一些商家盯住的“来钱道”。自80年代开始的陶瓷大战,至今仍硝烟滚滚。据了解,80年代之初,著名的瓷都景德镇不过3家陶瓷厂。随着市场的放开,这里到处点火、到处冒烟、到处开工,如今景德镇陶瓷厂家已经超过300家!陶瓷大战在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