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设疑启智,创造氛围,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在课堂上,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导演兼演员。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上课前教师最好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并与生活相关的问题,通过课前热身,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讲解课文时,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学…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上一直是没有争议的,是稳固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的“探索”,“合作交流”,“问题串”等少了些,“满堂灌”现象依然存在,本文通过一个课例再次展现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一、争议之一:感情过“度”课堂进行到教师引领学生品读“英雄泪”环节,学习《水龙吟》的一位同学自主赏析“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从“遍”“无人会”中品读出了辛弃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无人赏识的悲慨。教师补充“看了”一词的品读。品赏之后,请这位学生朗读。遗憾的是学生朗读的“味”儿不够,教师就来点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感悟。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的习惯。当前。我们教师在辩证评价“预设”和“生成”时尚存在争议。如何关注生成?如何通过生成教学激发课堂活力,激活课堂生命力?笔者想通过三个教学片段,来谈谈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一、开放式阅读教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在呼唤生成的课堂,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一一设计.为了“完美”地完成既定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师生步步为营,短兵相接,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卡壳”或“争议”时,就急于把所谓的“标准”答案“抖包袱”给学生,殊不知这是在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期待、独特体验吗?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在孙建峰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中,他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堂上学生举手发言众说纷纭。其中一个争议就是对“举,还是不举”的讨论。绝大多数老师是喜欢学生举手的。有的甚至把举手人数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要素之一。在课堂上,如若小手如林,教师则喜形于色;如若应者寥寥,则惴惴不安;如若无人举手,则面红耳赤,度日如年。一时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表情木然,教师则手足无措,大汗淋漓。终于有人打破僵局,如答非所问,则气氛更趋紧张;如若正中教师下怀,则如释重负。为避免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教师提完问题总喜欢加上一句:“想好了,请马上举手。”或者不断地暗示、“启发”,…  相似文献   

7.
目前,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大多基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往往忽视了教师群体的整体提高,致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个体行为。同时,学校教育往往聚焦于显性的学生课堂。其实,学校除了有显性的学生课堂,还存在隐性的“教师课堂”。“教师课堂”是支撑学生课堂,促进学生发展的支点。为此,我校通过构建“教师课堂”,努力把校本研修课程化。  相似文献   

8.
经常有这样“精彩”的公开课,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滴水不漏,与教师配合得天衣无缝。学生“—猜就中、一试就准、一列就对、一验就灵”将思维过程全部掩盖了,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神秘的魔术。如果偶有学生不幸发言出错时,教师立即“快刀斩乱麻”,或是一个“请坐”堵上学生的嘴,再走马灯似地换学生回答,直至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我认为错误是学生真实的流露,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宽容错误的存在,要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资源,让“错误”成就真实的课堂。一、呈现错误制造争议如果我们能将错误呈现,让学生在“尝…  相似文献   

9.
“生命课堂”是针对教师“独角课堂”来说的。教师争分夺秒、自导自演的“以讲为本”、“以考为本”催生助长了“睡觉课堂”、“池塘课堂”。“生命课堂”旨在展示教师的“导演”才能,体现学生的“自演”天性,调动教师“育人为本”的创造性,引发学生求知欲强烈.是生动、活泼、主动的“互动课堂”。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课堂生活不利于教师、学生的发展,“生命课堂”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关注教师、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生命”活力。从增强课堂的人文性,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关注过程性评价三个方面来建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力图建构一种关注学生生命的课堂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模式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实质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组织者,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纷纷倡导和实践“将课堂还给学生”,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导,学生讲”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对师生课堂互动中的艺术鉴赏。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提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并且明确了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因此,我们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纠正“为了课堂热闹好看”的浮华,真正体现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卓越课堂”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要认真学习“卓越课堂”计划精神,贯彻“卓越课堂”计划要求,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本文对“卓越课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探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1何谓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师专业发展”有两种涵义:一是指教师个体的内悟性、实践性的专业发展,二是指教师群体的互动性、实践性的发展。本文中指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指用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课堂,教师专业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素养等。当然,这里的课堂涵义很是广泛,一切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都可以称之为“教师专业发展课堂”,包括教师关于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班,关于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教师个人的教科研等。然而,这些课堂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否有效,就不得而知了!何谓“有效”?教师的专业确实发展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确实有效了。这样的观照其落脚点便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学生的发展。2教师“专业发展课堂”的历史发展观照自教师由“职业”变为“专业”以来,人们就一直强调着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虽然,至今依然有着些许的争议。但此时,人们的目光已经早已超越这一问题的本身,替而代之的是教师专业的发展问题。此问题的产生大致有两种:一是对教师本身的批评,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出是由于教师的专业不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二,大多教育专家和教师还是认为并接受着教师专业发...  相似文献   

17.
建构“让学课堂”不是让教师“无为”,而是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赋予学生。在建构“让学课堂”的过程中,只有教师“让”得巧妙,学生才能“学”得深刻。“让学课堂”是一种开放性、主动性、深刻性的课堂。建构“让学课堂”,要求教师打开“学”的动力源,打通“学”的障碍点,打破“学”的边界线。构建“让学课堂”是对学生学习权利、学习时空、学习能量等的多维度赋予。  相似文献   

18.
朱龙梅 《湖南教育》2004,(17):36-37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是天经地义的.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否定的。但是.有的教师喜欢打断学生的说话、干扰学生的思维。因此.很多人提出在课堂内教师应尽量少讲。这个观点虽然存在争议。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教师的讲如果对学生的思维没有积极作用.就应该少讲为妙。所以,在课堂内教师应该管好自己的嘴巴还是很有普遍意义的。本刊特请朱老师以案例的形式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爽 《学周刊C版》2010,(10):71-71
课堂是教师的“讲堂”,更是学生的“学堂”,是教师和学生协同作战、攻克知识堡垒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设计师”,如何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学习,把积累性的学习转变为探索性的学习,从而具备自我知识更新能力,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点,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感到创建一个拥有良好环境的课堂很不容易。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喜爱争议,活拨好动的天性决定了创建良好课堂环境的困难重重,教师必须要树立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