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之后,如何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江西省的重要课题。为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集群这一措施,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得以快速发展,本文以开发与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的管理对策作为研究对象,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并且分析了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的可能性,从而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可以有效融合,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表面上是以"生态经济"为中心,实际上是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素质等诸方面同步发展的系统工程。相应的,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学术研究绝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经济,还应该兼顾其它。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内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涵、相关学术研究及实地调查均显示:要成功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重视大众体育建设,尤其是条件相对满后的农村大众体育。  相似文献   

3.
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本质内涵和特性来看,当前对生态建设人才有迫切的需求。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建设人才存在非匹配性、非生态性、非本土性,难以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在生态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师资、课程教材和实训基地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合格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4.
加强江西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在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挑战和机遇下,江西省党和政府应当从知、情、行三个方面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来大力加强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同时,在落实公民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江西公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各项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下,"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生态保护"是国家一再强调的重要话题,区域产业发展应当以生态经济发展为基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战略是一项重大工程,值得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如何将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融入到产业结构优化中,是关键点。本文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基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提出生态战略构想,以期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转型发展,加快其产业生态创新。  相似文献   

6.
李敏 《考试周刊》2010,(54):166-16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各项针对做大做强鄱阳湖生态经济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本文作者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实地考察,发现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体育市场的开发研究比较少,以期对鄱阳湖体育市场经济提供有关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生态足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经济最发达、生态最脆弱的昌九工业走廊的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地区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2.34548 ha/人),其中建筑用地和化石燃料生态赤字尤为严重,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从整体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圈进行优化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轻工业密集区的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关系极为密切。大力发展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做好职业教育的定位,关键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更新观念,在服务生态经济区建设中谋求发展。要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不断创新等举措来打造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是南昌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南昌正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位置,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其他地区更有条件对接东部发达区以及省内其它地区,南昌应充分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加强与其它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扩大开放领域,引进省内外资金和技术,进而将南昌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正在形成和建设的生态示范经济区,加强经济区内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必由之路。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存在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培训投入不足、人力资源参加培训意愿不强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加强经济区内基础教育、开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构建学习型新农村等,促进和保障鄱阳湖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健康、快速、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水资源在开发、利用、治理、管理(节约)与保护各环节即水权运营中,必须保证实现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近些年洞庭湖水资源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在水权(水资源)运营中保护水资源及水环境,加强洞庭湖水资源保护立法迫在眉睫。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合理科学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框架,是洞庭湖水资源保护及其立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作为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抚仙湖作为我国第二深水湖泊。水质逐年下降、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不容忽视,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抚仙湖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表面上看似比较完备,但在立法上存在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弱,在执法方面保护和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为实现抚仙湖水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完善《抚仙湖保护条例》和增强湖区环境执法的力度,实现依法治湖,从而维护抚仙湖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局部水域富营养化、水环境及水资源状况、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阐述三峡工程运行引发的洞庭湖生态环境变化,分析由此产生的湖泊生态安全问题的特征及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外源污染控制、合理调配水资源、强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开展生态监测与研究"等综合性生态安全防范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苏州具有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其整合应以休闲都市的城市休闲体系构建为基础,充分利用苏州休闲旅游资源的特色,构建环城市休闲游憩带,重点建设基于古城、小巷、特色街区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带和基于环城河、太湖、金鸡湖和阳澄湖等水上旅游休闲产业带。  相似文献   

15.
昆明城依滇池而建,水资源充足。清末民初,昆明城区供水为分散的人工汲取井水或河水。1916年昆明铺设了自来水管网,有了自来水供应,到1949年底全市已有21%的人口用上了自来水。随着昆明经济、城市建设的发展,近代昆明市政管理机构在饮用水、卫生用水、消防用水等城市供水和防洪排水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呈现了近代昆明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为做好保护洱海的工作,对洱海北部为洱海提供主要来水量的“两江一河”(永安江、罗时江和弥苴河)的水污染治理情况进行调研。针对其水污染严重的现实,在回顾以往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水污染治理中的制约因素、存在问题及导致水污染的原因,最后提出加强“两江一河”水污染治理的十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持,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能值分析法,测算饮用水源地生态资源与环境的经济价值,从而计算出云蒙湖饮用水的真实价值,作为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标准,提出合理的生态补偿方式。结果显示,2016年云蒙湖饮用水真实价值为1.8×109元人民币,单位水资源真实价值为4.75元/m3,应将其视为该年度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标准,综合采用水资源有偿使用、绿色金融、生态标识、基金运作等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将水源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8.
合理开发洪泽湖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苏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该文分析了洪泽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规划,加大资金投入;规范管理,引进人才;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生态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品牌旅游产品四个方面的措施,推动洪泽湖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衡水湖湿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降解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京津冀气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衡水湖湿地由于水源短缺,水体富营养化,以及人工养殖影响污染水体,已造成了生态环境退化.研究表明:通过完善规划体系,落实保护开发措施,实施生态补水,合理开发利用衡水湖生态旅游,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的有效途径,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由此认为,合理的保护和开发衡水湖是实现湿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范围涉及政府与高校权力的关系、财政经费、人事薪酬、招生入学等方面。借鉴德国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该改革高等教育投入体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扩大高校自主权,调整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改革高校人事制度,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高校招生入学制度,保障高等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