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国家公布2010年要发行《梅兰竹菊》邮票后,极限集邮爱好者就想到要制作极限片。梅兰竹菊被历代文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们在人们心目象征高洁、清逸、气节、淡泊,深受人们的喜爱,制作《梅兰竹菊》极限片也就成为极限集邮爱好者翘首期盼的重头戏之一。  相似文献   

2.
妙语     
《集邮博览》2010,(11):15-15
1.郭润康、姚树人、林衡夫、周治华是中华集邮文化主流的代表,他们和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一批具有人格之美、君子之风的集邮家,共同撑起了先进集邮文化的旗帜。他们已经成为发展集邮文化的中流砥柱,他们就是中华邮苑的梅兰竹菊。(摘自《湖北集邮》2010年第5期总439期)——王新中先生以邮票话邮人。  相似文献   

3.
潘文协 《收藏》2014,(4):80-86
宋代以后,格物之学兴起,影响了花卉画的全面兴盛。花卉画的主流为皇家画院画家,以工笔写生为应物赋彩之能事。而同时,自苏东坡等提倡文人画以来,文人画家往往喜写枯木竹石与梅兰竹菊,其以水墨写意而寄托胸中之逸气。文徵明大有花竹之好,自家停云馆之前后,有竹、有梅、有兰、有菊,吟咏之不足,则形之于绘画,凡工笔、没骨、写意、双钩,皆各擅场。  相似文献   

4.
郎绍君 《收藏》2013,(7):I0130-I0134
在古代文献、诗词和士人生活中出现梅兰竹菊,可谓历史久远。《易·系辞上》有“同心之言,其奥如兰”;《诗经·卫风·淇奥》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陶潜《归去来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绘画中出现梅、兰、竹、菊的题材,约在唐代,在文人之间流行并达到形式上的成熟,约在宋元。宋末的赵孟坚著有《梅谱》(佚),将四者编在一起,以画谱的形式传播,则始于明万历年问黄凤池辑的《梅兰竹菊四谱》。而称它们为“四君”、“四君子”,则是陈继儒以后的事了。  相似文献   

5.
郎绍君 《收藏》2013,(13):324-327
在古代文献、诗词和士人生活中出现梅兰竹菊,可谓历史久远。《易·系辞上》有"同心之言,其奥如兰";《诗经·卫风·淇奥》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陶潜《归去来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绘画中出现梅、兰、竹、菊的题材,约在唐代,在文人之间流行并达到形式上的成熟,约在宋元。宋末的赵孟坚著有《梅谱》(佚),将四者编在一起,以画谱的形式传播,则始于明万历年间黄凤池辑的《梅兰竹菊四谱》。而称它们为"四君"、"四君子",则是陈继儒以后的事了。  相似文献   

6.
白守爱 《中国收藏》2020,(5):134-135
“梅兰竹菊四君子”诗文民俗钱币是典型套子钱。此钱一套四枚,有大小两种版式,大版尺寸在55毫米左右,小版在45毫米左右。其铜质精良,工艺精湛,穿口精修并打磨成“鱼脊”,面文、风格成系列,为清朝四川官炉铸造。  相似文献   

7.
饶晓晴 《收藏》2012,(1):177
珐琅彩瓷,宫廷风韵,万分彰显皇族气派此套"君子碗"纹饰取材于花中"四君子"之纹饰,并有皇家宫廷画风的神韵,使其具备了典雅高贵的气质。梅兰竹菊是中国传统的寓意纹样,以其自身清雅淡泊、幽芳逸致的品质,被赋予一种人格的力量,显现出清高拔俗的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君子碗"分别以红、黄、监、绿四色作为绘画底巴,选用上等珐琅彩料纯手工绘画完成,釉上珐琅彩与工笔宫廷画风格相结合。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绘画完美再现了雍正珐踉彩瓷的风貌,在灯下一照,整个器体宛如一颗颗彩色的夜明珠般透亮,给人以清新高稚的艺术美感。著名瓷器专家曹新民表示,"君子碗"使得君子之风淋漓尽致地体现于皇家御用之物上,  相似文献   

8.
《集邮博览》2010,(9):88-88
2010年9月28日(暂定)和10月18日(暂定),中国邮政将发行《孔庙、孔林、孔府》和《梅兰竹菊》和两套邮票,又适逢中秋和国庆两大节日,北京市邮票公司特别设计并制作了"四季旖旎君子风范"系列邮品、"儒家文化"系列邮品、"两节邮礼"系列邮品。  相似文献   

9.
笔者几年前收藏到一套四枚诗文钱样,该钱为紫檀木精雕而成,制作十分精致,钱面分别用真、草、隶、篆四种书法精刻成四句诗文。钱背装饰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犹如四幅美丽的图画。现分述如下: 1.梅花诗文钱(图1)形制为方穿圆钱,真书诗文:“而今未问和美事,先向百花头上开”。2.兰花诗文钱(图2)  相似文献   

10.
东方晰 《收藏界》2014,(10):90-94
清末,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画坛也发生了急剧变化。怡情养性的士大夫文人画日见衰微,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需要,书画作品在题材内容、风格技巧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形成新的流派。画家们继承陈淳、徐渭以来的水墨写意花卉传统,并将书法、篆刻的用笔融入绘画,以苍劲酣畅的笔法,淋漓的墨色,鲜艳强烈的敖彩,创造出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开拓了文人画的新途径。此时一直到民国,社会上流行一堂四屏的画轴,即花鸟四条屏、山水四条屏、人物四条屏以及梅兰竹菊四条屏等,这种绘画形式一直到今天仍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06,(3):174-175
柳咏絮简介 1937年生,江西玉山人,教授,退休于沈阳师范大学,现为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日本神奈川第五届国际儿童画展评委,政协辽宁省委,五、六、七届委员,1053年参加全国美展。出版个人画集、文集,国家级教材数十种,近几年其作品先后辑入《新芥子园画传/水族篇&;#183;鱼》(人美社)、《名家花鸟画艺术》(辽美社)、《全国梅兰竹菊中国画作品集》“兰卷”“竹卷”(天美社)、《中国画牡丹画库丛书》(河北美社)、《国画家》等专业刊物、电视媒体多次介绍其人其画,荣宝斋出版社、辽美社为其出版技法书。部分作品被国家级单位收藏并获奖。她是当代女画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2.
孔德 《武当》2014,(1):49-52
(接上期)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释解】天下最根本最伟大者莫过于道,天下最仁慈最具功用者莫过于德。然而道与德不是互不相干的两码事,而是宇宙本来之物的一体二面。道包含着本原的信息、能量、物质和规律法则,德则是发挥信息、能量、物质和规律法则有益作用的过程行为。德从本体  相似文献   

13.
李虎 《精武》2011,(1):86-86
体之左右,一侧为轴势,其余是轴势的半轮之势,如旗杆与旗面,左右互换皆然。农家之碾子、辘轳等比喻较恰当,然本体性能太死硬,又不能万向所转换,故只能取其整体架势为之拳用。轴之半轮,似旗面之鼓荡,是除一侧腿如轴立所通天外,其余的整体都是半轮之旗面。  相似文献   

14.
李欣宇 《收藏》2011,(12):78-85
纸白如玉,墨色如漆;光彩如炬,触手如新。这是吉籍版本爱好者对精善书籍的一种赞叹和欣赏,书籍的优雅外表不言而喻。每个时代的书籍版本是各不相同的。每一种版本,版式风格各异。宫廷书籍,其书墨之幽香、纸张之韧挺、雕版之细致、字体之遒劲、书品之精美、装饰之华丽,自有一种皇家所独有的特殊风韵,这是任何版本都无法媲美的。其彰显的是宫廷书籍的版本之美和华贵之美。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借鉴绘画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魏华 《收藏界》2014,(6):128-135
他是黄河母亲最痴情的儿子。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举世闻名的黄河作为绘画母体,他对母亲充满热爱和崇敬,呕心沥血,倾尽全力,施展旷世才华,把黄河母亲的宽阔之美、雄浑之美、壮丽之美、神秘之美、深邃之美、灵动之美、玄妙之美、磅礴之美、博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7.
王永胜 《收藏》2018,(7):106-107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天马是龙马,是乘之飞升而到达仙界的凭借;仙山是不老之境,隐藏了长生不老的秘密。自秦汉开始,历代皇帝就开始在道家方士的协助下,寻求长生不老之秘。仙山是彼岸,天马是到达彼岸之舟,天马仙山实际上在秦汉开始就成为一种精神的图腾。  相似文献   

18.
卢艳彬 《武当》2014,(5):28-30
“探劲”不仅是磨炼虚实之势、进步之能,还是调动周身整劲之功,激活丹田之气之法。  相似文献   

19.
鸡赋     
佚名 《收藏》2013,(13):288-297
贵为神鸟,史叫崇明,拥五彩之羽翼,得天地之馈顾,享万民之宠敬,受天子之钦仰,并凤凰而不卑,遇百鸟而不亢。一鸣雄厚,天下清明,朝霞曼溢,觉醒城邦。项披赤冠,宛若百禽之皇。颈系红缨,应接蛮荒金戈。遇志怪而勇斗,是谓武德。于米粟而呼伴侣,是谓仁德。先帝炎黄,辅之膏汤,黎民山野,伴之水乡。无帝王之扈秉,无水草之贱灭。  相似文献   

20.
吴保华 《收藏界》2010,(6):53-54
清代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型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朝所未有的。玉器千姿百态,品类层出不穷,借鉴多种表现手法,圆雕、浮雕、镂雕、俏色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