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天,是烤白薯、煮白薯应令之时。 清光绪间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谓:“京师食品,亦有关于时令。十月以后,则有栗子,白薯等。……白薯,贫富皆嗜。不假扶持,用火煨熟,自然甘美。较之山药、芋头,尤足济世,可方为朴实有用之材。”本世纪80年代,张醉丐《戏题烤白薯》道:“白薯经霜用火煨,沿街叫卖小车推;儿童食品平民化,一块铜钱售几枚。”徐霞村《北平的街头小吃》更说:“下雪天围着炉子吃烤白薯,是住在北平的人一桩享福的事。”此皆述烤白薯者。记录煮白薯的文字,同样不少,仅举民国间佚名  相似文献   

2.
放学走出校门 ,吆喝声、车铃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 ,像一首没有指挥的大合唱。这时 ,总会有一种浑厚、悠长的叫卖声夹杂着一股浓浓的香味随风而来 ,我们常常禁不住诱惑来到那位卖烤白薯的老伯面前。老伯的脸部爬满了又深又密的皱纹 ,可他的脸色却是黑红黑红的 ,看样子身体还很硬朗。烤白薯整天都要与煤炉打交道 ,容易弄得浑身上下都是灰。这位老伯却总是头戴白帽 ,腰间系着白围裙 ,胳膊上戴着白袖套 ,显得十分干净 ,让人看了觉得他的烤白薯也一定很干净 ,都乐意去买。他每天总是早早来到这里准备好一切 ,把白薯烤熟 ,然后仰头朝四周…  相似文献   

3.
冰糖葫芦     
小时候,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着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经常来我们这里卖糖葫芦的是个老北京人,据说他是卖糖葫芦的世家,他祖上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了。所以,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  相似文献   

4.
周末回老家,去童年好友家玩。她正在家里哄孩子。我们边聊天边在炉火上烤白薯,她3岁的儿子也伸手要吃。她顺手把一个烤好的白薯扔在炕上,我嘴上说着“烫”,却没来得及制止。小男孩用手去拿,但立刻被烫到,把手缩回去。好友笑嘻嘻地说:“烫手了吧,宝贝。”我以为她会帮孩子掰开白薯让孩子吃,没想到她没心没肺地笑笑,继续吃自己的。那个小男孩也不哭不闹,不停地用嫩藕般的手指小心翼翼地碰碰白薯。  相似文献   

5.
王跃波 《教师博览》2022,(29):74-75
<正>立秋至,暑气消,凉风有信,一叶知秋。小时候,最喜欢秋天,也最怕过秋天。秋天一到,煮玉米棒子、煮花生、烤白薯、烧蚂蚱、蒸老南瓜……地里有的,都能吃。卖了粮食,有了余钱,就能买肉吃,秋季学期开学前也必能买上一套新衣服,下一次再买就要等新年。可秋天也太累了,收麦、割草、浇地……大人干啥,孩子干啥,没有闲工夫。10月以后,忙碌更甚。掰玉米棒子、种白菜、拾棉花……半大的孩子和大人一样使,没多有少,再不济,也要老老实实在家里剥玉米棒子。晚饭后,一家人坐在晾台上,点着灯。  相似文献   

6.
烤白薯与烘山芋是一码事,北边叫烤白薯,江南叫烘山芋。 这是一种最大众化的食品。这是一种颇受孩子们欢迎的食品。 北方人常笑话南方人精打细算,说地上若丢一分钱的钢铺儿,北方人不愿弯腰去捡,南方人急急捡起,好派用场。如今南方人听到嗤之以鼻:别说一分两分,角票元票也不想捡了,除非孩子们学雷锋拾金不昧。但那时,可以到“老虎灶”泡开水,到马路口买一只烘山芋。 小时侯冬天上学的早点常常是这种烘山芋,刚出炉,烫手,包在手帕里,先暖手然后饱肚。  相似文献   

7.
玉米人     
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烤玉米的人。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沃尔玛超市和工人文化宫,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  相似文献   

8.
出什么事了?出什么事了?他们都不想在我里面煮,非要到微波炉里去!它有哪点比我好?我都用了上千年了!微波炉是利用微波使分子共振产生热量,让我们从里到外同时受热,哪像你,把我煮得外热内冷,难受死了!我也是,我还经常被水汽闷着,都快闷成稀饭了!铁锅,别太介意,旧东西总是会被淘汰的嘛!微波炉,铁锅,你们不能打起来啊!铁锅,你想害死我是不是?微波不能穿过金属,要是你进去,微波炉就没命啦!铁锅大哥,你来煮我吧!虽然微波炉很好,但是我是需要慢慢煮才好吃的。你们各有所长,要做好朋友哦!铁锅和微波炉@雅雅 @流星~~…  相似文献   

9.
图一: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消费场景。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衣衫上都打着补丁。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艰难。由于没有人来买烤白薯.卖者只能拿着烤白薯独自取暖.而没有钱的买者,也只能“望薯兴叹”,“口水直下三千尺”。  相似文献   

10.
那天,街上很冷,阳光淡淡地照着,薄得如纸,母亲引着8岁的我走过清冷的街道。我吸溜着鼻涕,一只手拉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烤白薯。烤白薯冒着缕缕热气,香味飘散到空气中,阳光,也仿佛染上了诱人的香味。  相似文献   

11.
秋的气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进去买。  相似文献   

12.
秋的气味     
正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条街——西单牌楼。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近去买。  相似文献   

13.
正三爷比我小一岁,叫三爷这么沧桑的名字不是因为他成熟,是我对他"三少爷"的简称。1北风呼啸的冬天,我和三爷过天桥的时候看见了卖糖炒栗子的摊位。那天我没带钱,于是主动跟三爷示弱。我说:"你给我买份栗子,我这个月都不会无缘无故骂你。"  相似文献   

14.
凤凰展翅     
军休所前面的街道两旁,排放着好多小推车,卖饰品的人推着红红绿绿的小车“吱吱”地来了;卖炒冰的一边吆喝着,一边将苹果、香蕉拿上来吸引顾客;卖珍珠奶茶的用汤匙敲打着铁片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不过,最有趣的还是卖糖人的。  相似文献   

15.
秋的气味     
秋天采了,很自然地想起那条街——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首当其冲,就不由得就近去买。  相似文献   

16.
上法律课,讲刑法,老师说:"我们今天讲一下主犯——主犯,可以用电饭锅煮,也可以用铁锅煮……好了,别闹了,什么是主犯呢?主犯就是,把米放锅里,然后加点水……哈哈哈……"然后他自己靠墙乐去了,留下我们在下面凌乱。  相似文献   

17.
锅巴粥     
早年用比较原始的炊具做饭,其中的铁锅和鼎罐,就是极易产生锅巴的.锅巴是贴在锅底的,吃到它时,坚硬无比,江南人家喜欢将锅巴捣碎,加水煮成锅巴粥,居然香喷喷的,比正常米饭好吃.锅巴中的极品,则是用柴革灶铁锅焖饭焖出来的锅巴,金黄色泽,脆而不焦,加米汤来煮,吃时只需几根成萝卜条,是令人胃口大开的.今时也有专门的酒店制造锅巴,用米汤来煮,这是一种波普制作,像网络文学,然其味道也佳.  相似文献   

18.
正陌生人,你有没有觉得秋天很容易令人安静下来?这个季节的微微凉意,令我理智克制。天空是空旷的蓝和大朵的云,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回家路上的街角有刚炒出锅的栗子香,还有烤番薯的甘甜味,每当这时,我总是会想起那部老旧的电影《滚滚红尘》,也是在街头,林青霞和张曼玉扮演的韶华和月凤馋猫儿似的分一包糖炒栗子,月凤总是欢天喜地地倒满整只口袋,嘴里剥着,还不住地对韶华说:"来吃,我口袋里有!"  相似文献   

19.
家长会结束了,我心情郁闷地和爸爸走出了教室。爸爸似乎一点没有察觉到我的不快乐,他指着路边的烤白薯小摊说:“孩子,爸爸给你买一个你喜欢吃的烤白薯吧!”我手一挥,恼怒地说:“不吃!”爸爸惊讶地望着我,一脸困惑。我突然冒出一句:“爸爸,您怎么不会写作?我们班陈小树的爸爸是一名作家,陈小树的作文写得很好,老师常常表扬他,说他爸爸辅导得好!”  相似文献   

20.
"傻"爷爷     
"卖糖葫芦喽!卖糖葫芦喽!"每当听见卖糖葫芦的老爷爷叫卖的时候,我都要跑出去买一串。那一串串的糖葫芦,在温暖的阳光下,是那样的玲珑剔透,很是惹人喜爱。它有时还会滴下一两滴"汗",仿佛走了很远的路。这时,我不禁想起在老家卖糖葫芦的"傻"爷爷。"傻"爷爷是一个个子很矮,满脸都是皱纹的瘦老头,他总是面带微笑。只要他一走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