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7,(3):36-43
学界以小说中的湘西作为认识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的根本,易以偏概全。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对自己从军期间参与苗民屠杀的记忆抵制与选择性遗忘书写想象湘西,回避了发生在湘西的暴力历史,随之施暴者的罪行和受害者的悲剧被遮蔽了,从而完成了湘西想象。这样的书写使得沈从文的创作以揭开湘西苗族同胞的苦难历史的名义开始,同时也以掩盖湘西苗族同胞的苦难历史告终。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一位出生于清末民初的苗族人.湘西苗族的社会变迁与苦难历史以及沈从文苗族血统的迷瘴,对于作为文化人与文学家的沈从文民族心理的形成及走势,构成了既潜在的同时又具有某些决定性的影响.而沈从文的苗裔血统,使得沈从文经常在文章中表露自我民族身份、夸耀自己健康的苗人血液以及对苗族人民所受的种族压迫而鸣不平.沈从文为文则要尽可能地表现出其笔下主题、题材、人物等等的民族属性,精心地营构健康的苗寨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于1925年写作起笔开始至1927年底离京赴沪这段时间内写作的乡土小说,建构了以一种“内部他者”身份的视角审视湘西苗族族群的“湘西记忆”。这一“湘西记忆”相对于“地贫民疾”或“香格里拉”的对湘西的偏缪认知而言,无疑是真实湘西镜像的一个侧面;而这一真实的湘西镜像在小说的叙事中得以生成,和沈从文运用民俗书写建构对湘西苗族族群认同的策略是分不开的。这即是说,在这一阶段沈从文写作的乡土小说中有着一条亦显亦隐的思致脉络:通过对湘西的民俗书写建构苗族族群的集体记忆,进而实现自我对苗族族群的“族群认同”,生成自我对苗族族群的一种心心相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实现对自我在都市早年生活中强,烈失根感的补救.  相似文献   

4.
苗族古歌鲜明地表现出苗族先民对光亮鲜明形式的喜爱,在先民的观念中美就是光亮的形式。虽然古歌文本涉及多种苗族先民喜爱的形式特征,但它们最终都取决于光亮鲜明的形式。而光亮鲜明的形式无非是苗人光明生活的对象化。因而对于苗族先民来说,美最终可以归结为以光亮鲜明为特征的苗人生活状态的彰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沈从文作品中关于人性生存形式的分析综述,表现沈从文为了寻求人类生存的真谛而进行的艰难的心灵探索与超越性回归过程。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一位出生于清末民初的苗族人.湘西苗族的社会变迁与苦难历史以及沈从文苗族血统的迷瘴,对于作为文化人与文学家的沈从文民族心理的形成及走势,构成了既潜在同时又具有某些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相当长久的人生道路上,沈从文为文则要尽可能地表现出其笔下主题、题材、人物等等的民族属性,精心地营构健康的苗寨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7.
在苗族作家沈从文的小说叙事中,作者对话语权利的争取是其最明确的特征。其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转换调整,都是为了确定自己在小说叙事中存在的地位,确定自己在叙事中的活语权利。这一切与苗族文化口传心授的传承机制有着相同的文化心理动因和外在表现形态。沈从文对苗文化的认同,对苗族人文价值观念的认同,导致了他小说创作相同于苗文化传承的叙事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具有苗族血统的沈从文,在其青少年成长和人格趋于成熟阶段,明显受到湘西苗族生活环境和苗族文化传统的多方影响.当后来的沈从文主动以文学方式反映他的故乡题材、以较理性的思维认知和评介本土文化时,湘西苗族文化作为他关照和反映的一个对象就显得十分自然.于是,沈从文通过自己的文章知识评介和文学作品建构,形成了对湘西苗族文化为主打的一种传播行为,尽管这种传播及其贡献在目的性、体系性、丰富性等方面同沈从文的整个文学世界创造与物质文化史研究成果相比较,显得不是特别突出,但对它作出必要的梳理和评价,就沈从文的研究视角而言,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讨.另外,对民族文化的一大传承前提就是传播,所以,沈从文对苗族文化的传播亦即是对苗族文化传承上的一种贡献,对于这种贡献人们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小说与苗族盘瓠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在湘西苗乡长大,且自身有着苗族血统,他的小说创作深受苗族盘瓠崇拜的影响。作为盘瓠崇拜实体的狗是沈从文描写得最多最鲜活的动物,他笔下的狗或是男女性爱的隐喻,借其雄强的生命力来对抗现代都市男性的“阉寺性”,或是湘西苗族文化的守护神,抵御外来文化对苗族文化的冲击。盘瓠崇拜赋予了沈从文小说以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汉文化的影响也是沈从文不可回避的,其对苗族盘瓠崇拜的叙写不同程度地涂抹了一层汉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对蒙古族作家萧乾来说,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是与苗族作家沈从文的倾心指导分不开的,对于萧乾亦师亦友的沈从文不仅在文学表现技巧上给予悉心传授,搭建了重要的文学平台,而且在文学创作思想观念上也给予了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反复叙事的手法运用的比较多,而在《长河》中尤其突出。《长河》中这种反复叙事手法的运用,体现出了沈从文所要表现的"常"与"变",表现出沈从文的国家认同、地方志书写以及对于湘西系列小说作总结的趋势,不仅如此,这种手法的运用,也构成他没能写完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湘西系列作品以鲜明的人类学叙事风格,对湘西社会的地域文化进行了一场民族志式的文化书写。以文学的语言之美表现人类学文化事象之真,其作品,既是一组展示文学语言之美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系列有关于湘西社会历史与文化事象的人类学的“深度描写”。  相似文献   

13.
湘西文化是原始楚文化的遗存,沈从文的湘西书写不顾自己的作品成为落后的表征,记录了湘西多神的宗教信仰、特殊的社会组织方式和民族性格,构筑了一个神性的乡土空间。乡土在西方中心的现代性知识透镜下,是一个被遮蔽和被同质化的空间,沈从文对"湘西"的神性书写,是在创作独特的文学世界,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生存多样性的维护。  相似文献   

14.
湘西题材小说作为沈从文创作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30年代普遍批判乡土世界的落后与衰败的浪潮中,反其道而行,为大家描述了遥远的湘西世界的自然风土民俗,苗族服饰以其极具自然美和装饰美的特征,为湘西世界披上了斑斓外衣。论文拟对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的苗族服饰描写进行探究,分析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湘西少数民族在文化上受到严重的妖魔化,比如被等同于"苗蛮土匪"。苗族作家沈从文对这一现象表示出强烈不满,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书写维度,便是祛妖魔化,即消除强加在湘西少数民族身上的辱称与恶名,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显示出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理解沈从文作品中所蕴含的与同时代不相谐调的另类因素。沈从文审美感受和审美表达的“原人”特色,代表了某种人类被都市现代文明磨损消耗以前的对待自然的本真方式。这不仅使他笔下的“长河”生态呈现出人与自然多层次和谐的生态美,而且还处处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智慧。生态批评对沈从文的追认,其合法性根源埋藏在苗族民间传说赋予沈从文平视有生无生的民族无意识。民族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基调,决定了沈从文的创作必然超逸出“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范畴,从而使沈从文作品的人道关怀表现出了有别于时代主流的别样面貌。  相似文献   

17.
阎连科小说中的乡土世界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它不再是沈从文、贾平凹笔下的美丽的乡村"乌托邦",也不再是绝大多数作家心目中那个贫穷却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阎连科以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书写将鲁迅式的"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式的"乡土恋歌"以及《古船》或《白鹿原》式的"文化秘史"送上了"上一世纪"。在他笔下,无边的黑暗和无尽的苦难笼罩着大地,贫穷和苦难成为乡村的底色,传统的诗意性描写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农民生存困境极端酷烈的展示。  相似文献   

18.
阎连科小说中的乡土世界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它不再是沈从文、贾平凹笔下的美丽的乡村"乌托邦",也不再是绝大多数作家心目中那个贫穷却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阎连科以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书写将鲁迅式的"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式的"乡土恋歌"以及《古船》或《白鹿原》式的"文化秘史"送上了"上一世纪"。在他笔下,无边的黑暗和无尽的苦难笼罩着大地,贫穷和苦难成为乡村的底色,传统的诗意性描写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农民生存困境极端酷烈的展示。  相似文献   

19.
1928年至1933年,沈从文写下了一系列“苗族传奇”,他取本位立场,用两套笔墨深描苗族民族性格的二重性:一方面深描出湘西苗民勇于追求的进取精神和追求自由自在、本真的生活状态的民族特性;同时深描出苗族忍让退却、封闭保守的性格劣质.“苗族传奇”凸现了苗民复杂的矛盾的民族性格,显示了沈从文作为苗族的自豪和无奈.  相似文献   

20.
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的冲突的思考与隐忧。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文化女神,爷爷是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