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庭筠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词的流派。温词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范式作用。温词人们关注最多也是存在争议之处,则是其词有无寓意与寄托。本文在阐释前人评说基础上进行分析,认为温词无刻意的命意与寄托。  相似文献   

2.
晚唐词人温庭筠在词的创作上,有其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情与景交融的意境特征;曲折跌宕、婉曲含蓄的结构特征。同时,通过温庭筠、韦庄对比,说明温词对两宋婉约词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温庭筠、韦庄同为花间派的著名词家 ,他们两人不同的生活遭遇 ,造就了两人不同的词风。温词“密而隐” ,韦词“疏而显”。  相似文献   

4.
<正>温庭筠是文人词的开山词人,对词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自宋以来,词论家对温词的评价,褒贬不一,而最有权威的是王国维的意见。他在《人间词话》中有三处谈到温词:“刘融斋谓飞卿精妙绝人,差近之耳。”“‘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晶似之。”“温飞卿之词,句秀也。”其实他说的这些意思,早被宋人说的“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见《苕溪渔隐丛话》)两句话讲清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说温词  相似文献   

5.
《望江南》是名极一时的西蜀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的一首小令。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也是当时作词最多,对后世长短句的发展影响极大的词人之一,《单江南》则是温词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的词有着独特的情趣,色彩艳丽、华美。从视觉艺术的色彩理论看温词的色彩。把握温词“朴色”原则运用的艺术效果,揭示温词艳而不俗的原因在于词中哀伤情感所构成的冷调的映衬。  相似文献   

7.
隋代及初唐的民间词即是当时的民歌,中唐以来文人词属于诗余性质。温庭筠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填词的文人。他生活在需要小词产生的环境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创作。温庭筠的作品代表性风格是设色浓丽,辞藻繁密;另一种风格是气韵清拔,格调高峻。温词是对齐梁时代美学精神的隔代传承。以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是一种介于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的并逐步向雅文学转化的过渡性文学样式。《花间集》中的词人围绕温、韦分为两派:一派以温庭筠为代表,可称为“伶工之词”;另一派以韦庄为代表,可称为士大夫之词。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派词人在文学自身以及历史发展的双重指向下,开拓了全新的诗歌之路。伶工之词在晚唐五代词稀⒗的发展期是不断进步的,由温庭筠到欧阳炯、顾,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变得越来越纯熟而自由,为词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温庭筠词中以描写女性的词最为突出,他运用精密温婉的意象,塑造了许多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由此奠定了其在词史上的地位。通过分析温庭筠词作中意象组合程式及创作视角来探讨温词的独特艺术魅力,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五代花间词题材比温词更狭窄。事实上 ,五代花间词题材多样。花间词人在开拓题材方面 ,比温庭筠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温庭筠诗词声韵的考察比较,发现其诗与词韵律具有相通的美学特征。温词的用韵明显受到其七言古体诗(其中大多是古题乐府)的影响,就是说乐府成为温词的声韵来源与产生基础;另一方面,两又有着各自的审美趋向,温诗尤其是近体诗格律工整严谨,古体亦是以人律为常,而词则更趋灵活多致,开后起词韵运用之先河。  相似文献   

11.
温庭筠是花间词的鼻祖,关于温词的研究成果非常宏富。温词代表了花间词的总体风格,又有其独特的景观。比如词中有画的艺术境界、色彩协调搭配所带来的动态感、精致意象的细腻表达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相似文献   

12.
温庭筠的词不仅在《花间集》中被尊为典范,在宋代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词人在创作时,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对温庭筠词进行借鉴与模仿,这种借鉴有的是字句的搬用和化用,有的是风格上的模仿和借鉴。在此基础上,很多宋代词人又能对温词有所超越,使宋词具有自身面貌的独特性和内容风格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3.
傅克斌 《学周刊C版》2010,(1):172-173
温庭筠词风格细腻含蓄,用语浓艳富丽:韦庄词风格粗犷率直.用语清新淡雅。这与他们不同的生活遭际密切相关。比较温词、韦词的差异,能够更好地理解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温庭筠词中的女性美实际上是一种女性的装饰美,这种美集中体现在女性的头饰、服饰及闺房之中,并且带有一种模式化、类型化。这种模式化装饰美的出现与词作形成的场环境和时人的审美标准以及词的发展有关。装饰美所具有的审美特征给予了温词女性的美感。  相似文献   

15.
温庭筠是词之为体的奠基者。从他开 始,词才独立于诗之外,成为一种新的体 裁;并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 境,从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这篇文章 我想从意象的形成、组合等方面作一探讨, 以对温庭筠词的艺术作进一步的了解。 一、温词的意象群 温庭筠是晚唐一位诗人,生活放荡, 薄行无检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 词"(《旧唐书》),日常出没于青楼楚馆之 中。因而,其词以描写妇女生活为主,开 晚唐柳词风之先河。自此时,其词笔也转  相似文献   

16.
运用韵系列表法和韵系数理统计法考察温庭筠词的用韵,将温词的用韵与初唐、晚唐、五代、宋的诗韵、词韵以及他本人的古体诗用韵进行比较,发现温词以诗韵入词,有一定的存古性。晚唐时词受到诗韵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后来的词韵格局。  相似文献   

17.
温庭筠的诗与词都以"秾艳"风格著称,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与温庭筠善于使用色彩词有关。在这些色彩中,温庭筠更偏爱于"金"色,金色在诗中出现110余次,词中出现28次,分别占到33%和43%,如此高的使用频率,当然不能仅用偶然一词解释。通过分析发现,金色不但显现了温庭筠建功立业的志向,更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奢华时代,而且对自身及后世的词风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温庭筠的词具有情景交融的词境,其形成主要通过两个手段:一是铺陈华丽的意象,一是组合跳跃的意象.温词意象华丽,在秾丽香艳之中衬托展现幽微的情感心绪,达到情与景的融合;温词意象组接具有较大跳跃性,其打破了时空顺序和逻辑顺序,用跳跃的意象组合来传达人的心情,营造不同的词境.因此形成迷离隐约的审美感受,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词境.  相似文献   

19.
温庭筠“士行尘杂”的天赋品行与创作“侧艳之词”的艺术风格,二者并不矛盾,它是在社会现实压迫下文人才子的主动选择和艺术追求。温词唯美倾向并非颓靡和放荡,而不乏“在严”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黎修良 《现代语文》2007,(4):119-120
晚唐词人温庭筠既创作了很多奇丽浓郁,辞藻华艳的词章,也创作了一批朴实淡雅、清疏明快的词篇,《更漏子》即为代表。通过《玉炉香》及其他词作的赏析,可以感受到温词笔调委婉含蓄、意境疏淡清真、情感哀怨恣肆的另类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