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刚记事的时候,爹决定让我背点东西,锻炼记忆力。他问我,背π还是背诗?我压根不知道什么是"派",什么是诗,歪着头假装想了想,说,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爹念一句,我跟着念一句。这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我摇头晃脑地背"春眠不觉晓",背"蟑螂吃水清兮",后来才知道那是"沧浪之水清兮"。  相似文献   

2.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南北朝乐府诗可谓家喻户晓,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背。老师在讲解这首诗的时候,也总是抓住孩子们不明白的地方,讲"敕勒川",讲"穹庐",讲"风吹草低"。然后带着孩子  相似文献   

3.
一、课前谈话师:课前走在你们学校的行知长廊上,我看到一首诗"人有两个宝——"生:(接背)"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能会创造。"师:背得好,动手又动脑,才能会创造!如果给"两宝"再加"一宝",你会加什么宝?生:我会加"腿",因为有腿才能行走。  相似文献   

4.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刚开始板书"题西林壁",下面就有学生叫起来:"我已经会背了。老师,这首诗您不用教了。"又有学生喊道:"我连诗的意思都背下来了。"……其实,课前我已经从侧面了解过学情,知道大部分学生已把两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不动声色,把课题写好了  相似文献   

5.
背古诗     
这学期,我们学校为打造“书香”品牌,创办“书香学校”,设立了“书香班级”的评选活动,校园内古诗的诵读声不绝于耳。我们三年级选定了四十首古诗,要求学生背熟、背出韵味。一开始,全班学生劲头十足,有的一天就能背五六首。可是时间一长,背诗的积极性渐渐减退了,每天晨读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不是在真正地背,而是嘴巴老重复一两首,在那儿应付我呢。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出了很多对策,我让同桌俩比赛背,小组四人比赛背。后来决定谁背下一首诗就奖一颗红色小标志(老师的笑脸),但结果是奏效快,见效短,学生专为得到小标志而背,背得快忘得也快,背不出诗…  相似文献   

6.
如何选专业     
胡适 《教育》2009,(11)
选课、转系要以什么为标准呢?依自己的兴趣呢,还是看社会的需要?我年轻时候的留学日记有一首诗,现在我也背不出来了。我选课用什么作标准?听哥哥的话,看国家的需要,还是凭自己?只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我";一个是"社会"。看看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  相似文献   

7.
<正>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诗歌的复苏与繁荣,"口语诗"的概念被明确地提了出来。什么是口语诗?顾名思义,就是用平常的说话的语言写出来的诗。"长得像我/但是比我纯洁",这是赵旭如的《女儿》,它无疑是一首口语诗。诗人杨森君旅途中创作的《长途汽车上打瞌睡的人》,也是一首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口语诗——我紧挨着一个女孩坐着  相似文献   

8.
背诗的日子     
从前我和妹妹很喜欢背诗。因为没有什么课外书看。最喜欢看的书是语文书。语文书里,最喜欢的又是古诗。喜欢背诗,总会赢得大人的注目与夸奖。那时总嫌课本上的古诗太少了,让人想背也没有几首可背。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方法论和教学法. 本文拟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的教学为例,来阐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运用. 一、轻"拢"慢"捻",读懂跳动的雨 1.个性朗读,激趣. 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交流搜集有关诗人苏轼的资料,相机引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读读诗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有的学生抓住时间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六月二十七日是怎样的一天?诗人为什么在这一天写下这首诗? 有的学生关注地点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望湖楼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儿有什么让诗人诗兴大发?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请老师给我们谈谈古体诗都有哪些形式特点好吗?李白那个时期还有哪些诗  相似文献   

11.
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经在什么地方,读过一首诗。它很快就被我忘了,可是,诗的第一行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12.
《王风·采葛》究竟是一首什么诗,它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揭露朝庭“政事不明”的政治讽刺诗;有的则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甚至认为是一首“淫奔之诗”;还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怀友之诗”,是一首歌颂友谊的比喻诗,等等。归纳众说,主要观点大致有三人类:  相似文献   

13.
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经在什么地方,读过一首诗.它很快就被我忘了,可是,诗的第一行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给学生上古诗《苹》。这首古诗不难理解,很多学生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所以课前在备课时,我只粗粗地看一下资料,并且只备了一个简案。果然,课刚开始,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个说:老师,第一句诗我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个说:老师,这首古诗我早就会背了。从学生的情况看.似乎没有再讲解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15.
屠格涅夫 《良师》2010,(10):11-11
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经在什么地方,读过一首诗。它很快就被我忘了,可是,诗的第一行还留在我的记·眨.里:  相似文献   

16.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千古名句。每次教这首诗的时候我总是心存疑惑,"紫烟"真的是紫色的云霞(云烟)吗?为此我翻阅了大量的典籍,但发现目前大多数版本对紫烟的解释仍然是"紫色的云霞"或"紫色的水汽",有的版本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认为是"褐色的山石、太阳  相似文献   

17.
向宗来 《教育艺术》2004,(10):25-25
前几天,学校举行了一次背诵比赛。所谓背诵比赛,就是各班学生按顺序依次上台齐背某一首诗,规则很简单。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操作,我所教的班级竟然名落孙山,在3个班中排行第三。回班后,学生们纷纷用愤怒的语言渲泄心中的不满,有的说:“我们读的如此整齐,感情如此充沛,竟然没有名次,简直不可思议。”有的说:“我真不知道那些评委的标准是什么?我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给学生上古诗<草>.这首古诗不难理解.很多学生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所以课前在备课时,我只粗粗地看一下资料,并且只备了一个简案.果然,课刚开始,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个说:老师,第一句诗我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个说:老师,这首古诗我早就会背了.从学生的情况看,似乎没有再讲解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19.
登黄鹤楼     
"此处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能够让诗仙李白赞叹不已的,是崔颢的诗《黄鹤楼》。记得初学《黄鹤楼》是在小学三年级。老师介绍说,这首七律写黄鹤楼,极负盛名。我读完这首吊古怀乡的诗,觉得写得十分美,但那黄鹤为何"一去不复返",这成为我心中的一个疑问。诗人放眼古今,俯仰山川,面对此等美景,作者并不流连,却萌生了思乡之情,我又有些不解。再读《黄鹤楼》时,已是初中,经过老师细心讲解,我对《黄鹤楼》又有了更多认识。我体会到这首诗语言的清新流畅,民歌风味浓郁,不像有的诗读起来拗口,难以理解。从诗句中我领悟到岁月不再,仙去楼空,天际白云,悠悠千  相似文献   

20.
关敏 《人民教育》2012,(Z1):19-21
暑假里,学生打电话告诉我,博客里上传了他创作的新诗,请我欣赏:宁静致远起航帆,山高路坎勇向前。生强不息趣为尚,本自才华凌云间。这首出自三年级小学生之手的"藏头诗",让我爱不释手。这首诗的诗头是"宁山生本",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