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声屏漫议     
在过去的一年里,“声屏”世界和全国各大报刊新闻网站上,源源不断地涌动着爱心、善意、自强、励志、理性、分享,用正面典型来传播爱心、善举、正义、励志精神,……这一股股正能量,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感动着身边的你我他,网民纷纷拿起鼠标,在各新闻网站开辟的专题、专栏里,给心目中的网络正能量点赞,为希望呐喊,为梦想加油。我们不禁为之“点赞”!  相似文献   

2.
初夏时节.当众多的学子历经千辛万苦跨过高考独木桥后.一部分贫困学生“考得起学读不起书”的问题又一次摆在社会和媒体面前。如何开展好爱心捐助贫困大学生活动.让众多的好心人慷慨解囊.共创和谐社会?武陵都市报今年暑假期间对此进行了新的尝试.即用“青春励志故事”来感动读者、激活爱心,织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纽带.使社会新闻传扬更多的人文精神。从7月底到9月初的短短40天时间里.我们先后在社会新闻版“爱心捐助贫困大学生”专栏上,刊发“青春励志故事”40余篇.收到爱心捐款30余万元.使40多名贫困大学生筹足了第一学年的学费.顺利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3.
新书推荐     
作者:(美)富兰克林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年12月 定价:39.80元 这本书封面上赫然写着“一本励志的魔法书”。和中国一样,励志图书在美国也一直风行。  相似文献   

4.
调查与排行     
目前公众对手机的使用情况如何?调查显示,近九成被调查者对手机的依赖比较强烈,手机功能应用前三位是收发微信、收发短信、拍照,新闻客户端安装前三位是新浪新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励志、情感、养生等非新闻类内容更受欢迎,新闻类别中的社会新闻较受欢迎。  相似文献   

5.
周萍 《山东档案》2013,(1):34-35
励志教育是以教育激励为手段的信念教育。“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目标。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理想信念、人生志向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以育人为本职,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对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重任。在对大学生的励志教育中,高校档案是不町或缺的生动素材。  相似文献   

6.
李姗姗 《传媒》2016,(17):68-69
“励志”话语的表述是激发受众的思想意愿,促使其进步创新的外部因素。“励志”话语多以真人生活经历、传记故事激励社会公众为实现个人价值而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以知识理念、科技研发、学术研究等智力成果和各领域劳动成果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日前,台湾知名女作家,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作家张德芬第二部力作《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在京首发,记者了解到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领衔打造的心灵励志图书品牌“心灵书坊”系列也就此拉开帷幕。张德芬是该书系的旗帜作家兼主编顾问,此次发布的身心灵励志小说《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是“心灵书坊”系列的首部问世作品。  相似文献   

8.
袁莉 《新闻窗》2014,(1):83-84
很多人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刷新微博,看看各种励志微博、早安词或者是新闻头条,看看这个世界在我们睡着时又发生了点什么;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任何一支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军队,无不斗志旺盛、气势如虹。有鉴于此,古今中外之兵家,在军事实践活动中,十分重视发挥文化的“励志”和“鼓气”功能。  相似文献   

10.
因为寒假,又加上中间一个春节,有了较多时间在家里欣赏电视里播放的电视剧与电影。看了几部电影后,有了比较,感到电视台多播一点“励志”片,是很有必要的。“励志”片一般都有人物、有故事,甚至有原型,通过主人公奋斗、拼搏,最后成才,做出成绩。这种片子对青年人和我们这类老年人都颇有教益。  相似文献   

11.
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 如果说,当年“软新闻”的走红,补充和延伸了报纸的功能,是当时条件下新闻改革的“外围战”;那么,今年“硬新闻”的升温,则是由外延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打响了新闻改革的“攻坚战”。 新闻竞争何以从“软新闻”转向“硬新闻”呢?一是“硬新闻”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构成公众舆论场的兴奋中枢。二是“硬新闻”是“新闻纸”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拼抢的主战场,显示报纸的综合新闻实力。三是“硬新闻”是机关报的强项,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 从“软新闻”到“硬新闻”,这不是对“软新闻”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 如何强化“硬新闻”,真正使“硬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之策: 第一,大信息量,规模化供给。没有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丁莹 《新闻三昧》2001,(11):28-29
解释性新闻也称分析性新闻或背景新闻,是深度报道的主要表现方式。在我国,报纸上常见的“新闻分析”、“新闻述评”、“新闻综述”、“观察与思考”、“瞭望”及“平民观察”等栏目都属于解释性新闻。对什么是解释性新闻有多种说法。综合各家意见,解释性新闻是介乎纯新闻与调查性新闻和新闻评论之  相似文献   

14.
所谓“农家新闻”,就是报道农户家庭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的新闻。研究县市报的特色,不可不研究“农家新闻”。地市县报和各级农民报都十分注重采编“农家新闻”。即使是中央、省级党报也不乏“农家新闻”的一席之地。作为最接近农户且真正能“飞八寻常农户家”的县市报,更是把“农家新闻”请为“座上宾”。“农家新闻”的特征毫无疑问,“农家新闻”应当具备新闻的共同属性,讲究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倪久芳 《新闻战线》2022,(11):99-101
寻找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的前提和基础。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产”新闻,从节日及季节性工作中“捉”新闻,从上级宣传任务中“吃”新闻,从来信来电来访中“集”新闻,从文件资料中“掘”新闻,从新闻媒体中“借”新闻,从重大会议中“挖”新闻,从通讯员来稿中“寻”新闻,从“道听途说”中“拣”新闻,从基层调研中“跑”新闻,从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中“追”新闻,从朋友圈、网络平台中“捕”新闻,都是新闻线索采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侯利强  施露 《今传媒》2006,(9):61-62
新闻故事化和娱乐化已是老生常谈,四川卫视“新闻连连看”(以下简称“连连看”)却将新闻彻底走向故事和娱乐。“连连看”在新闻竞争同质化,民生新闻和娱乐新闻崛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栏目自称是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之后的“第三种新闻”,扯起“新闻连连看、看完就吃饭”的口号  相似文献   

17.
所谓“隐形新闻”,指表象内隐的新闻。比如,隐含在会议材料中的新闻,生活琐事中包含的新闻,以及社会日常生活浮象下不易被人察觉的新闻……等等。这些都是“隐形新闻”。 要想及时发现“隐形新闻”,必须具备非常强的新闻敏感才行,从这个角度说,能发现“隐形新闻”,能让“隐形新闻”显形,这是新闻工作者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何让“隐形新闻”显形呢?  相似文献   

18.
在采访与写作过程中,由于时间把握得不好,或是在当时此新闻还不适于公开发表,很容易造成一些好的新闻白白浪费。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过时”的“旧闻”变成适合于当前主题的新闻呢?无数的新闻采访实践告诉我们:把“旧闻”变成“新闻”是可能的。关键是看你怎么把握住新的“新闻根据”。 “新闻根据”又叫“新闻由头”、“新闻引子”,大多为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骏德教授、刘海贵教授所著《新闻心理学》一书中就提到了新闻根据在使“旧闻”变“新闻”中的重要性:“新闻根据寻求、…  相似文献   

19.
知识之窗     
类别:新闻学史编号: “新闻”一词的来历英语“新闻”一词,源于希腊。德语“新闻”一词,是由德国北部的俗语“报道”演变而成的。十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新闻信”。我国“新闻”一词的出现早于西方。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闻”字,“新闻”两字连用,则见于唐朝:“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新唐  相似文献   

20.
宋万林 《新闻知识》2006,(12):24-26
新闻传播学博士不会写新闻消息,这是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悲哀。它反映出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实践的“两张皮”;新闻教育之“学”与“术”的严重脱节;高等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惊人错位。21世纪需要高水平的新闻人才,传统的新闻教育对此捉襟见肘。超越与突破传统新闻教育之桎梏,建构全新的新闻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模式是当务之急。“复式专才”的新闻人才培养目标,是当代新闻实践的总结与前瞻结果,在“四化”体系的支撑之下,它将使当代中国新闻教育重现生机。一、“复式专才”的内涵“复式专才”即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指21世纪的新闻人才应该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