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新闻自由已成为各国法律保护的对象,然而如同其他任何权利一样,新闻的言论自由一旦遭到滥用,就必然构成对他人合法利益的侵害。 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类型,新闻侵权除应具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侵权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征。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 一、新闻侵权主体的复杂性及特定性。新闻侵权是通过新闻报道实施侵害的,而一则新闻的公开发表则必须有新闻制造者和新闻发表者,即作者和新闻出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官司不断,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作为被告的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也有少数是作家,业余作者)屡屡败诉,这一严峻的现实,将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推向了十分尴尬,被动而又无奈的境地,鉴于此,先是徐寿松先生提出了建立新闻仲裁制度的构想(见《新闻记者》2000年第6期),继而是曹瑞林先生提出了在记协内设立律师事务所的建议(见《新闻记者》2000年第9期),这些建设性的意见,表明了他们对新闻侵权和新闻官司的密切关注,将调解民事和产事急端的仲裁制度引入新闻纠纷领域,能否遏止住新闻官司的不断增加,尚难预料,也不属于笔者此文探讨的范围,笔者认为,在记协内设立律师事务所是没有必要的,也不太现实。  相似文献   

3.
案件报道的侵权方式和法律应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案件报道虽是属于社会新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它往往是曝光社会的假、丑、恶的一方面,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和震动。由于案件报道在新闻中的特殊性、重要性,在新闻实践中涉讼新闻侵权的案例比较多,有必要引起新闻记者和新闻传媒的注意。一、案件报道中不当公布未成年人资料涉嫌侵权案例:在案件报道中,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报道,由于记者编辑未按法律或者不熟悉法律规定,在报道中点了未成年人的姓名、地址、学校、家庭等,或从叙述中让人推断出来是该未成年人;有的违反规定将不公开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公开…  相似文献   

4.
努力减少和避免新闻侵权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不断增多,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急剧增加,新闻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稳步实施,全民普及法律知识教育逐步深入,我国公民和法人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于是,由新闻报道引发的新闻侵权纠纷屡屡发生。它已成为困扰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者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者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受众传播内容违法或失实的新闻,从而侵害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广义的新闻侵权包括因新闻侵权而构成的刑事犯罪行为和…  相似文献   

5.
新闻侵权诉讼中自我保护的十项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强调报道内容基本真实新闻必须真实,新闻媒体和记者对新闻报道内容负有审查核实的责任。但是,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在较短时间内对每条新闻的细节都予以核对,使之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法律对新闻报道内容只要求基本真实。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八条规定:“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这就是说,新闻报道只要内容基本真实,又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即使某些方面与事实有出入,也不认定为新闻侵害…  相似文献   

6.
曹阳 《新闻传播》2010,(3):28-28
近年来,因新闻侵权引起的民事诉讼案件时有发生,在这些新闻官司中,尽管不乏对媒介的不公正诉讼,但也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媒介记者采访作风不严谨、责任编辑把关不严等问题导致报道偏颇或失实而引发的。因此,有必要要求新闻从业人员用法律的尺度"望、闻、问、切",以有效应对新闻侵权事件,让新闻报道不偏离法制轨道,从源头上把新闻侵权的可能降至最低点。  相似文献   

7.
防止发生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司法实践中,新闻中涉及到的自然人或法人总是以"失实"为由提起侵害名誉权或诽谤的指控,也就是说,对"新闻官司"的判决一般总要先认定新闻失实,然后才能判定新闻侵权.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是新闻侵权中最重要的问题.新闻从业者只有熟悉、了解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才能够分清什么情况下构成侵权,什么情况下不构成侵权,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新闻侵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10年新闻传播法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仍需要加强对新闻权利的保障.而对知情权之类新闻权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对如匿名权、拒证权等方面的探讨,将有助于新闻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同时,针对新闻传播实践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个案研究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传播法理论的发展.因此,以上问题也是新闻传播法学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深入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试论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权力、社会公共政策及社会事态进行评说、揭露乃至批评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监督具有反应快、影响大、震动大等特点。因此,它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对保障和促进法律的实施有广泛和重要影响。新闻舆论监  相似文献   

10.
阎庚 《新闻前哨》2006,(7):45-45
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而其中的真实性则构成新闻侵权与否的关键所在。只要情况属实,一切报道皆不构成侵权。但在真实性的把握上,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因新闻侵权而引发的新闻官司急剧增多 ,其中以涉及名誉权的最为多见。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维护自身名誉、尊严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同时也因新闻官司的大量发生而带来一系列问题 ,引起新闻界和法律界有关人士的思考。一、新闻官司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新闻官司令涉案者深受其苦 ,众多新闻媒体和记者唯恐避之不及。但是 ,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新闻官司的正面影响 ,看不到由新闻官司表现出的社会发展中进步的方面。1、新闻官司总体上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我国的媒体属国有性质大多与党政机关有密切的联系。在涉及侵权的有关法律实施之前 ,…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新闻侵权纠纷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造成新闻诉讼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在行使新闻自由和舆论监督时,态度不严谨,采访不深入、不细致,导致新闻失实;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  相似文献   

13.
王英涛 《新闻知识》2001,(12):20-21
近年来,由于新闻侵权诉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官司的困扰,使得传媒的老总和编辑记者们大为头疼。于是乎,稿件中的南方某地、北方某市以及A、B、C、D越来越多,原来应该清清楚楚的新闻要素变得隐隐约约、残缺不全。尽管这样或许可以避免一些官司,但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且不说隐去地名、人名是否就可以不当被告,但没有具体人名、地名的新闻给读者的却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甚至是被阉割的事物。那么,我们能不能少惹官司、或惹了官司不输官司呢?以笔者多年从事政法新闻采编的经验而言,回答是肯定的。 一、常见的新闻官司及其…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公民、法人状告新闻媒体的侵权诉讼层出不穷,这一方面说明公民的法律观念,维权意识在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也表明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确存在不规范之处.防止新闻官司对当事人和新闻媒体均具有重要意义.避免新闻官司应从新闻媒体自身抓起.本文从甘肃纸媒体的几起新闻官司分析新闻侵权的产生原因及如何规避和应对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因新闻侵权问题被推上被告席的情况屡屡发生。新闻侵权,在我国目前来看有多种形式,但主要有侵害名誉权、侵害隐私权和侵害肖像权这三种。 一、新闻侵害名誉权 名誉,是指人们对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能及其他素质的社会综合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享有的对其品德、才能、作风等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要求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的人格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4款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根据这一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新闻信息,新闻信息传播的价值则在于引导舆论以影响现实。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传播新闻信息、反映和引导公众舆论的方式,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一切不合乎法律、纪律、道德的行为。新闻舆论监督是民主、法制国家的人民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权力和社会公共事务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方式,也是新闻媒体承担的一种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闻报道侵害人身权与财产权的情况越来越多,其中又以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尤甚。我国目前并未出台专门的《新闻法》,在《侵权责任法》中也未对相关问题作出特别规定,因此在发生新闻侵权行为时仍要适用《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定,忽视了新闻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导致对相关纠纷解决不当。为解决相关认定不清的问题,本文从侵权主体、侵权客体和侵权行为具体表现形式三方面来解读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通常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出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  相似文献   

19.
徐琼 《新闻前哨》2004,(2):42-43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出现失误或偏差,使报道对象在经济或精神上蒙受损失,产生负面影响,就称之为新闻伤害。所谓新闻侵权,是指通过新闻手段,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名称权及其他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一般认为,构成新闻侵权包括以下四个要件:新闻违法行为的存在;违法行为造成了损害性后果;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根据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发生了新闻引起的法律纠纷,除了根据法律可以新闻免责外,新闻单位和作者还可在法庭上依法答辩,在如下情况中也受到法律保护,依法不构成新闻侵害名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