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前看过一个古代笑话:一个差人押解一个和尚,夜里和尚挣脱枷锁,悄悄地将正在熟睡的差人锁住,恶作剧似的给差人剃了大光头之后逃之夭夭。清早差人迷迷糊糊一睁眼,发现和尚没了,自己却套着枷锁,挺纳闷,一搔脑袋瓜乐了:还好,和尚还在,我上哪去了?!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晚期热情而混乱的欧洲社会的深深忧虑。哈姆莱特是一个失落了信仰、陷于困惑并寻找着精神寄托的“流浪儿”。他的犹豫与延宕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人们失去上帝,又失去个性自我拯救、自我解放的信念,失落了信仰,找不到新的价值核心,精神无所寄托时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之艺术象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的两住文学家加缪和贝娄对人之自我的寻找这一现代著名命题都进行了精深的描述和思考。加缪以形而上的体验确认人之自我与世界、与他者之间存在“荒诞的墙”,故强调坚持自我,承认并坚守人生自我的限度,可以说悲剧性地触及了人生存在的真实底线;贝娄则在社会文化层面注意到人之自我总会不期而遇他者的介入,寻找自我这一行动在精神上常常会演变成对他者的寻求,从而树立起某种超越自我的终极性追求。二者相参照,呈现出人生存在的复杂处境。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希望得到别人关注和赞扬的心理,如果过于严重,就会成为一个误区。这种学生在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许后,常常会有很大进步,而一旦失去别人的关注和赞许,又会感到老师、同学眼中无他,他的行动无足轻重,从而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学习就会一落千丈。这种心理是学生在家庭和亲朋的爱抚和关心下逐渐形成的。诚然,教师可以利用关注和赞扬去影响学生,鼓励学生,但最终还应能让学生掌握自己,有独立能力,敢于自我评价,走向心理成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的尤金·奥尼尔一生共创作了六十多部悲剧。他以天生的敏锐感受他生存的这个世界,以天才式的苦痛俯瞰复杂多艰的人生,又以他的如椽巨笔揭示了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乃至整个人类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真实。 奥尼尔的一生是在不倦的、紧张的精神探索和思想探索中度过的。他声称所有的戏剧就是为了探究“人与上帝”的关系,他相信尼采的论断“上帝死了”。《圣经》上说:人类伪始祖亚当、夏娃经受不起魔鬼的诱惑偷食禁果,触犯上帝被逐出伊甸园,因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乐土。二十世纪初的“上帝”之死又使得人类失去了自己的精神依托,失去了原始的信仰,也失去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人类不仅失却了物质的家,又失落了精神的家。奥尼尔以悲剧这种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揭示了人类对这双重家园的寻觅与追求。在他的剧本中,“家”的意象有二:从表层上说,是物质的家园。人们挣得一个安身立命之处,追求美好的、幸福的生活;从深层底蕴看,是精神的家园。即是寻找自我,寻找灵魂的避难所,寻找人的归宿。  相似文献   

6.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把握与感受。它不仅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决定着人们行为活动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方式,影响着人际交往以及对自我人格的构建。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7.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8.
作家赵丽宏的脑际萦绕着这样的一个想法:生活的道路决不是一马平川。青年人在逆境中,只要不失去信心,不失去毅力,不失去与困难搏斗的韧劲,就一定能茁壮地长成材。他很想把这点看法,写成一篇文章,倾吐自己的激情。可是,一提起笔,又不知从何写起。他在寻找,寻找一个爆发口,让自己的感情从这里奔涌而出;而一旦找到了“爆发口”,就会豁然贯通,铺纸落笔,兴会淋漓。  相似文献   

9.
安旺春 《教书育人》2011,(10):46-47
长期以来,在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对于一些实验,本应该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做,去体验,但由于教师只重视对知识本身的讲解,对科学知识获得的相关过程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淡化处理,使得学生极易形成科学课学习的障碍,进而对科学课学习失去信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及行为能否产预期结果所抱的信念。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只有人们预料到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者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这一目标时,他才会真正去实施这一行为。所以,科学课课堂需要体验,需要让学  相似文献   

10.
张晓慧 《海外英语》2022,(21):192-193
在《在家里》《季节的天气》和《女巫师》三部作品中,玛丽·恩迪亚耶通过塑造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主人公形象以及他们对自我身份的共同追问,揭示并探讨严肃而深刻的主题: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即自我的认知与他者的否定,该文将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解析在恩迪亚耶作品中主人公因他者的否定而导致自我缺失,自我寻找到自我迷失过程从而窥见被边缘化的人们如何实现自我抗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章立早 《吉林教育》2005,(10):44-45
“苏东坡效应”。古代有则笑语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了。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  相似文献   

12.
洪馨怡 《新读写》2022,(11):43-45
<正>复仇汪曾祺一枝素烛,半罐野蜂蜜。蜜在罐里,但他充满了蜜的感觉,浓,稠,嗓子里并不泛出酸味。他一生没有呕吐过几回。一生该是多久?我这是一生了么?谁都说:“我这一生。”就像那和尚,一定常常吃这种野蜂蜜。他心里对和尚有了一个称呼,“蜂蜜和尚”。蜂蜜、和尚,后面隐了“一生”两个字。当真叫他一声,他会怎样?他会称呼我什么?该不是“宝剑客人”吧(和尚一眼就看到他的剑)。他想象和尚去找蜂蜜。和尚站在一片山花的前面。和尚摘花。大殿上的铜钵里有花,  相似文献   

13.
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心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一个孩子即使再聪明,再有知识、有技能,但缺乏责任心和综合能力,他就是不健全的。若用纲与目来比喻的话,知识是“目”,责任心与其他的素质是“纲”,只有在“纲”准备好的情况下,才能运用“目”,正所谓“纲举目张”。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长此下去,孩子就会对任何事都没有责任心,丧失生活能力。因此,我们该从小开始,从小事着手,从小的习惯养成,让我们的孩子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一、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自我责任意识l.“一只手与…  相似文献   

14.
管理活动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某一岗位上,管理者越多,管理效率越低。对于这一现象,有的人从管理者的素质上寻找原因。有的人从机构重叠上寻找答案。我们在此从责任离散上分析一下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后果。 一、责任离散的含义 责任离散是与责任集中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所谓责任离散,又称责任分散,是指某具体任务由两个以上的人同时层次地负责,双方的责任范围重复,责任内容分工不明确,结果双方都不负责任。 中国有句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里,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责任离散的结果。担水的任务,一开始由一个和尚承担,责任集中他身上,他无推托责任的条件和动机。后来由两个人抬水,分工也明确,谁也无法推托责任。最后,由三个和尚担水,就出现了责任离散,同时为每个人推托责任提供了条件,结果相互依赖,谁也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15.
在中篇小说《人生》中,作家路遥让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高加林,在城乡交叉地带的环境中演绎了一出人生的悲喜剧。作为一个有着现代意识的作家,路遥试图对传统观念进行突围,寻找当下的自我;但作为一个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他对故土的依恋使他不得不回归这片传统的土地,在这里寻找自己失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自我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只有恰当地利用自我教育手段 ,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只有搞好自我教育 ,才能使人们不断地认识自我 ,克服自我的弱点 ,更新自我的观念 ,最终达到战胜自我、实现自我解放的目的。本文就自我及自我教育谈几点看法。一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多变的 ,甚至是难以捉摸的。人有时连自己干了一些什么事情 ,其后果如何 ,也会一无所知。当人们失去理智的时候 ,就难以控制自己 ,做出一些既不明智也不理智的事情。这与人平时缺乏自我教育或自我修养是分不开的。因此 ,人要全面发展自己 ,首先就应…  相似文献   

17.
一、单一原点思维创新与作文1 思维方法阐述明代瞿汝稷在《指月录》中讲了一个佛教故事 :从前 ,南京清凉寺里有个法号叫泰钦法灯的和尚 ,生性豪放不羁 ,不讲清规戒律 ,缺乏出家人应有的素质。因此 ,寺内许多和尚都瞧不起他 ,可惟独该寺长老法眼和尚却异常器重他 ,这当然会引起众和尚的不满。有一天 ,法眼和尚突然问 :“有一颗金铃系在猛虎的脖子上 ,谁能把它解下来 ?”众和尚面面相觑 ,无一能答。这时 ,法灯恰好从外面进来 ,不假思索即答 :“谁能把铃系上去 ,谁就能把铃解下来 !”众和尚闻之 ,都对他的智慧钦佩不已。其实法灯和尚用的就是单…  相似文献   

18.
王炤 《教学与管理》2005,(12):67-68
一、引言 Bandura(1986)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创造了社会学习理论,同时也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关于个人能力的判断,确切地说是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写作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具体任务上规划和实施获得预期作文质量的必要行为的能力知觉。当写作者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写作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全力以赴地进行写作。  相似文献   

19.
钟岩 《辽宁教育》2008,(4):16-16
很多老师都会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个孩子假若几次数学考试不及格.他便会认为自己没有学数学的天分.结果。他后来的数学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好,甚至于可以说比较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由人的自我意象所决定的。自我意象就是我们经常对自己持有的一种自我观念——“我属于哪种人”。它建立在我们的自我信念之上.是左右人的个性和行为的真正关键,是人类个性和行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读到《一个人的自我鉴证》,遇见一些不错的句子: 一切的不安静与不间断,随时都会令人经不起反问. 醒来才是这个世界上一件极为痛苦而又最为沉重的事. 任何一个智者的失败,最终仍会落在他的自我的渺小之上. 在与理性的永恒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具形象性的东西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眼皮底下.那是一个由思想力与意志力所控制、支配出来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