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资产阶级虚荣心“与“ 人性的弱点 “   教读莫泊桑的小说&;lt;项链&;gt;,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特征,我克隆了教参上的说法,说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是其内心深处强烈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   ……  相似文献   

2.
"小资产阶级虚荣心"与" 人性的弱点 " 教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特征,我克隆了教参上的说法,说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是其内心深处强烈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  相似文献   

3.
记得我高中阶段学习《项链》的时候,老师对其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作了这样的评价:她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虚荣心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代表形象。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爱慕虚荣就成了玛蒂尔德的代名词。如今重读《项链》,觉得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不仅仅是一个具有虚荣心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同时她也是一个具有诚实善良美德的劳动妇女。  相似文献   

4.
《外国文学研究》八○年第一期刊登了董星南同志的《项链三题》一文,认为我国解放后关于《项链》主题(“讽刺小市民或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的一般看法不够正确,应该是“对小资产阶级中少数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思想作了深刻的揭露,客观上反映出了他们的经济地位极端脆弱不稳,在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下,终究逃不脱破产的结局。”我认为这种观点仍然不够准确,不尽全面。《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普通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社会环境和她的社会地  相似文献   

5.
《项链》主题的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的主题,一般认为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认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可否认,年轻时的玛蒂尔德确实具有很强的虚荣心,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和玛蒂尔德命运的变化,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由微讽而转向同情。这种同情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行为和动作"中。  相似文献   

6.
玛蒂尔德作为《项链》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是十分丰富的,她既是充满虚荣心、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又有着不谙世事的单纯。十年艰辛历程让她发生了蜕变,她既是值得同情的命运的不幸者,又是值得赞扬的生活的勇士。  相似文献   

7.
是什么造成了玛蒂尔德的“虚荣”?课堂讨论时学生告诉我有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原因。接着追问:如何阐释你的观点?学生除了点出社会风气浮糜,资产阶级奢华的诱惑外,难以深入。看了很多资料后,发现对此依然还有再读再阐释的广阔空间。 阶级分析: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天堑。传统观点把玛蒂尔德定位为小资产阶级的一员。众所周知,“小资产阶级”这个称谓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不属于正式的阶级  相似文献   

8.
《项链》主题的新思考江苏/陈章明吴月清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传统的观点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不可否认,年轻时的玛蒂尔德确实具有很强的虚荣心,但随着情节的发展,玛蒂尔德命运的变化,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由微讽而转向同情。这种同...  相似文献   

9.
在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大师莫泊桑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玛蒂尔德这一女性形象长期以来始终是读者关注、争论的一个焦点.在常规教学中,一般对她的评价认为她是一个庸俗鄙陋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不安现状,爱慕虚荣,所以才导致了她最终的悲剧命运,并对她的虚荣心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以致玛蒂尔德其人竟也成了“虚荣“的代名词,始终受到人们的嘲讽.……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不朽之作《项链》,历经一百多年长盛不衰,其奥妙就在于主题的丰富性。长期以来人们用学功利主义和政治实用主义的观点评价它,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小说深刻地批判了玛蒂尔德特别强烈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这是造成她不幸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聂晓霞 《现代语文》2006,(7):112-112
每次讲授《项链》,我都产生为玛蒂尔德写点什么的冲动。这次终于下定决心,动笔写下我这些年来教授《项链》的点滴所得。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中国流行甚广,几乎每套版本的中学语课本都选它,可谓经典了。但是许多年来,对其中女主人公形象——玛蒂尔德的认识有失公允。以前常常从阶级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她是具有小资产阶级虚荣心最后导致青春丧失的悲剧形象,众口一词,  相似文献   

12.
《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一直以虚荣心极强而出名,我却认为她也有值得推崇赞扬的地方。人性中的弱点无法避免。人人或多或少都有虚荣心。玛蒂尔德“也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女人天性爱美,喜欢鹤立鸡群的出众和受人瞩目,但偏她又只“出身在一个小职员家中”,结婚后只有“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与她理想中的一切相去甚远。她还年轻,又聪明漂亮,换谁都有抱怨现实,渴求高贵生活的愿望。她追求美,这并没有错。相比那些只安于现状只任青春在岁月蹉跎中流逝的人,她有思想,有反抗现实,追求幸福的愿望,上进、不甘…  相似文献   

13.
吉春花 《文教资料》2005,(34):78-79
莫泊桑的《项链》是中学阶段的一篇重要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主题的理解新教材教师指导用书介绍了两种看法: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另外,…  相似文献   

14.
骆新强 《文教资料》2010,(20):54-56
现实生活中人有多面性,文学形象也是如此。以往有关《项链》的教参多从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等角度来批判玛蒂尔德夫妇,而如今教材则将它归入到诚实守信主题中。这启发了我们换个角度来欣赏他们:即使厄运来临,也要坚守诚实守信的高贵之心,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相似文献   

15.
浅谈玛蒂尔德的悲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蒂尔德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在短篇小说《项链》中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她是一个美丽动人且天真善良、诚实勇敢的姑娘,也是一个令人叹惋的悲剧人物。关于其悲剧的源起及其悲剧意义,历来的看法基本上倾向于虚荣心,爱慕虚荣使然之类的说法。这类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失之简单。因为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生活着各色各样的人物,每个人的命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轨迹,若以一个共性化的一般性的结论来界定具有鲜明个性的“这一个”,就会在貌似合理中有失公允。试想,在与玛蒂尔德生活在同一时代且地位几近的人们中,有虚荣心、爱慕虚荣者何其多也…  相似文献   

16.
重读《项链》,最让我感动的,是诚信。有人说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但我却说是玛蒂尔德、佛来思节夫人及路瓦栽先生的诚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诚信感动着小说中的人物,也感动着许许多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17.
“寻起根本来,也就是生命的自由的飞跃因为受了阻止和压抑而生苦闷,即精神底伤害。这无非就是从那伤害发出的象征的梦,是不得满足的欲求,不能照样地移到实行的世界去的生的要求,变了形态而表现出来的东西。”(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这位日本人以为,一切文艺都是苦闷的象征,是象征性的梦。“诗是个人的梦,神话是民族的梦。”那么《项链》也可以算作是莫泊桑的梦了,玛蒂尔德的项链也正是苦闷的象征。仅仅将《项链》作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未免失之肤浅,至少应当深入到人性的层面。“她丈夫从半夜起就跟三个男宾在一个冷落的小客…  相似文献   

18.
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以成功塑造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而蜚声全世界。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集中体现了她的强烈虚荣心,她出身低下,却向往着过高雅和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这一点,已成公论,毋需赘述。值得探讨的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其丈夫路瓦栽就不爱慕虚荣吗?  相似文献   

19.
对于《项链》的主题,权威的说法是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若是仔细阅读文本,可能会觉得这种单纯的阶级眼光难免有些狭隘和片面,因为“讽刺虚荣心说”仅仅只能解释主人公参加宴会前的一部分,而不能解释后半部分,况且,虚荣心也是人性的普遍弱点。“讽刺虚荣心说”是作品的局部意蕴,“对命运的思考和感叹”才是作品的初衷。  相似文献   

20.
庆淑梅 《学子》2004,(6):47-47
《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同学们几乎都读过。《项链》的主题一般认为是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我认为,《项链》的主题除了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思想外,还是一曲诚实守信的颂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