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前年5月,《储瑞耕文集》出版,煌煌60余万言,收入作者1978-1992年间公开发表的文章400余篇。这些文章,除了20来篇为“溶进了杂文要素”的新闻、散文、小小说外。其余绝大部分为言论、杂文或有关创作方面的论文。储瑞耕的杂文,有些已为人们所熟知,如说“五十打蔫”》、《“骄傲”的紧箍帽)等,当时都产生过很好的社会影响,在杂文界也颇得“口彩”。不过,这一回当作者把比砖还厚的文集寄给我“教正”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问题是:这么多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据作者称,这400余篇文章还是从1100余篇公开发表的作品中选…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写得较好的体会文章。作者结合策划、组织《“医患关系为何这么紧张”系列报道》的实际,从选题、析题、解题三个方面谈了感受和体会。作者特别讲到,党报组织重点系列报道,要把政治眼光和新闻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点睛之笔。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党报的新闻宣传才能高出一筹。 感谢作者对本刊的信任,当《“医患关系为何这么紧张”系列报道》即将结束的时候,她马上想到要为本刊写一篇体会文章。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编发此稿,既表示对作者观点的赞赏,也是对源于实践勤于思考的作风的倡扬。  相似文献   

3.
作家牟崇光曾回忆过这样一桩佳话:50年代,他的第一篇小说《胜利百号地瓜》不知该投往何处,于是想到出版社是个出版文章的地方,就寄给了山东人民出版社。可是不久,他惊喜地发现——这篇小说奇迹般地登在了《大众日报》“丰收”副刊上。稿子明明寄到了出版社,为什么登在报纸副刊上了呢?——是“热心人”转去的。后来牟崇光调到省城工作,几次了解是哪一位同志做这扶持人的“份外”好事,可是没有人告诉他。这位热心处理作者来稿,不使好稿因投寄不当而被埋没、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新闻发现能力?《怎样发现新闻》一书的作者潘堂林认为:“发现是对事实传播价值的识别。”那么,新闻发现能力也就是对事实传播价值的识别能力。这里的问题是,这种识别能力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据范敬宜介绍,有一次,他和一个同志到兴城县一个生产队采访。深夜,两人在村头散步,忽然听到前后农家传出清脆悦耳的挂钟打点声,此伏彼起的钟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这使他们想到这个生产队因为贫困,成年过的是“白天看日影,晚上观三星”的不知钟点的生活历史,想到了这个村的变化。于是,成就了一篇被《人民日报》转载…  相似文献   

5.
这篇体会文章值得一读。作者详述消息《浙江有保有压破解发展瓶颈》从构思、写作到修改、发表的过程,从中领悟到“‘政策零距离’是头条的第一要素”。这一体会是真切的、深刻的,对新闻界同行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6.
魏魏 《军事记者》2001,(4):10-11
“名篇背后”这个新栏目本期与读见面了。此栏目主要是介绍新闻名篇的成经过和写作经验,以及未写入中的一些鲜未人知的事,既是对名篇的补充,又是“画外音”。首篇我们特选了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写作的体会章,如果读阅后从中得到某些启迪,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欢迎军内外作给本刊赐稿。  相似文献   

7.
我从60年代初涉新闻工作起,就与这全军唯一的新闻业务刊物“认了亲”。我一期不漏地读;也经常投个稿,至今共刊登了30多篇。凭这两条,我给自己“评”了两个“先进”:“热心读者”和“积极作者”。往事如烟,不堪悉记;但有一篇小文章,我却终生难忘。那是1981年,《解放军报通讯》第10期,刊登了我的写作杂谈《力求有一句自己的话》,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共237个字,是那30多篇刊稿中最短的一篇,而对自己在激励进取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和修养学风、职业操守等方面所起的自律作用,却是很大的。这篇小文章说的是,一篇文章,至少应有一句…  相似文献   

8.
近翻一家地区报纸,刊载一篇赴外地考察的文章,标题为《借来他山玉,雕琢我地石》。读后百思不得其解,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未闻用玉去雕琢石头之说。如果是意在创用,其意难通,因玉质细脆易碎,且又贵重,谁肯用贵重的玉去琢粗石? 如果是比作重人轻己、宽人严己,把他地经验誉为宝玉,把当地实践喻为顽石,从而拟出此题,亦使人感到不伦不类,难以成立。如此看来,是否作者编者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成语记错了?按理说,作者、编者对拟文章标题是要再三推敲的,因为这是文章的眼睛,是马虎不得的。由此,笔者想到在我们的报刊上、广播里,近年来对常见的典故、成语、人物、史实多有用错的  相似文献   

9.
现在,新闻媒体和新闻人最缺乏什么?耐心!不知何时起,大家普遍都缺了“耐心”,都不“安心”了,都不耐烦起来。这种状态,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也体现在媒体经营中。具体表现,大家静心想想会想到很多,看看本期“新闻观察”的文章也会有很多启发。或许,谁也不想这么过,太累,时不时还遭人骂。导致如此的原因,我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现实”、“环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可是,这“江湖”,自古以来,就有正邪道魔之分,就有不信邪、不怕邪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就有秉持真性情、不与流俗为伍的“高人”。“英雄”、“高人”,揭去武侠小说给他们罩上的神秘面纱,他们的“绝招”就仨字——“主心骨”。  相似文献   

10.
作者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的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透,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11.
刘飞锋 《青年记者》2007,(13):65-65
“不要钱,不要貌,我要老婆是处女”,这是广西某都市报2007的6月4日刊发的一篇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文章中的一节。单看这个标题,就让人大跌眼镜:这是在宣扬一种怎样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魏巍驾鹤西去了,新闻媒体刊发有关他的讣告性消息第一句话是:8月24日。曾创作文艺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著名散文家、小说家魏巍因病去世,享年88岁。紧接着见诸报刊和网络的许多回忆、怀念魏巍的文章中,几乎篇篇都说及他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可见《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大家不约而同地视为魏巍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他标志性作品.  相似文献   

13.
崔中文 《记者摇篮》2005,(12):24-24
“教育是吃人、吃钱的机器吗?”这是作者周凤琴在8月4日《辽宁老年报》上发出的责问。作者在历数所谓“教育产业化”所造成的种种恶果后.列举了甘肃一13岁少女为了给父母省下10万元的择校费留下遗书自杀的惨痛事例。“带血的百字遗书,让每一个有良知的、活着的人撕心裂肺.泪雨滂沱。”我相信,作者一定是挥泪写下了这篇檄文。  相似文献   

14.
新疆日报3月13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罗曼·罗兰的叹息……》的文章,它引述了“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而行”这句话,并且说这句话出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这是不对的。据我所知,这句话不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的名言,而是1793年被雅各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您好!在报纸上常见到“社论”和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这些文章是报社的人写的吗?一篇“社论”是怎样产生的?望贵刊能作一介绍。谢谢您了! 湖北宜昌读者 李 红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三月十七日一版《广州针织厂十台经编机投入生产的过程说明: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物的作用》这篇新闻,是篇好文章。好在什么地方?据我看,有这样几点: 文章短,内容丰富。全文不过一千七百字,却生动而深刻地说明了人的因素第一,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才最能发挥物的作用这个道理。作者通过对事情原委的叙述,通过前后对比,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了“物的因素第一”和“人的因素第一”这两种思想斗争这一主题。线索单纯,写得不拉杂。由于文章短,读起来费时短、收益大。主题思想鲜明,挖得深。这篇文章的主题鲜明地宣传了毛主席历来教导我们的人是决定的因素的思想。这就赋予经编机复活这个事情以很高的思想性。如果换了另一个主题,如说广州针织厂职工如何改装  相似文献   

17.
作者小注:这是一篇老文章,由于工作调动,尚未公开发表.记得那是在经济日报当副总编辑时,为了借鉴西方媒体的写作方法,提高报社记者写作能力,很想找个机会,写一写这方面的探讨文章.正好同事交来一篇人大新闻硕士成卫静写的论文,谈的就是华尔街日报记者是如何写特稿的.  相似文献   

18.
去年10月上旬,在一次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第一副总编辑张云声高兴地说:“《市场报》最近发表了一篇好文章。”他所称赞的那篇“好文章”,指的是我们共同采写的《道是反常却正常,渡过难关是阳关》(见《市场报》1989年10月5日一版)分析市场疲软的经济述评。文章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以三行大字标题作了转载。这篇述评发表后,引起了经济界人士和工商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他们说:“这是今年以来对市场分析最为权威的报道。”同行们评论:“这篇述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提出独自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去年10月上旬,在一次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第一副总编辑张云声高兴地说:“《市场报》最近发表了一篇好文章。”他所称赞的那篇“好文章”,指的是我们共同采写的《道是反常却正常,渡过难关是阳关》(见《市场报》1989年10月5日一版)分析市场疲软的经济述评。文章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以三行大字标题作了转载。这篇述评发表后,引起了经济界人士和工商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他们说:“这是今年以来对市场分析最为权威的报道。”同行们评论:“这篇述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提出独自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钱钟书在钱钟书的一篇《读伊索寓言》的文章中,我看到这一句话。我想,其中的“大作家”不仅仅代表作家,还代表着更多的人。但钱老或许没有想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就算你没死,照样有人靠你生活。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发表了多篇优秀的小说。由于名气大,于是一些人租一间破房子,扯上几张旧桌椅,找几本破书就成立了一个“金庸文学研究会”,四处招收会员,自然免不了交“会费”。再涂上几篇文字,凑到一张纸上,拿去复印,这样,一个“金庸文学报社”又成立了。或许有人说,武侠小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