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张新闻函授学员登记卡:姓名:夏远锋。性别:男。年龄:19岁。职务:战士。文化:高中。民族;汉。学号:13208。邮编:350503。通信处:福建连江32366部队政治处。备注:第7届第2批报名。起初,除了这张简单的卡片外,我们对这位学员便一无所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书信和习作的频频传递,夏远锋的轮廓在我们的脑海里从无到有,从虚到实,逐渐勾勒出来。我们记住夏远锋这个名字,是从一次戏剧性的误会开始的。1995年6月,小夏报名参加军报新闻函授。3个月过去了,他没有得到一点口音。战友们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函授学员高强报道:12月中旬,济南军区某团在“新闻报道总结大会”上,给7名战士报道员颁发了“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荣誉证书。这7名报道员都是解放军报社新闻函授中心的第十二届学员。一年来,该团为提高报道员的新闻采写能力,积极鼓励报道员参加解放军报的新闻函授学习,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机制。团里先后有12名报道员参加了函授学习,并且实现了人人见稿的目标。一年来,该团先后有180多篇稿子见报。参加新闻函授,成效显著,团领导要求报道员再接再厉,政治处又做出决定:凡参加2003年第十三届军报函授的报道员,团里为其报销一…  相似文献   

3.
在第八届函授学员开学之际,我愿同新学员谈谈心。谈什么呢?谈个老题目:实践出真知。我之所以要谈这个题目,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新闻函授中心已举办七届了,已有35000多位学员领取了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结业证书。这个结业证虽不是通讯员的合格证,但起码说明学员们通过一年的函授学习,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新闻写作知识。可为什么有些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志仍然不能胜任通讯员工作,在写作上进步不大呢?我看不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个重要因素。新闻写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无论你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多么深多么广,它最终要落实…  相似文献   

4.
军报新闻函授中心从创办之初就定下一条规矩:教务处的老师一年至少要给每一位学员写一封亲笔复信。所谓“亲笔”,自然不是统一格式千篇一律的打字复印件,而是钢笔、毛笔、圆珠笔的手书。这些复信,根据学员的来稿来信情况,有简有繁,或长或短,我们不敢说,这些复信对学员们的新闻写作有多大帮助,但是,能读到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地伏案凝神亲笔写的复信,至少会有一点亲切感吧。教务处老师与学员们的这些书面对话都成了私人信件,并不曾横向交流过。只是在1993年第五届新闻函授期间,我们编发过一本辅导材料,书名是(…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报道:军报第11届新闻函授学员、68067部队政治处干事邱流,挤出业余时间刻苦钻研函授教材,并利用下基层检查工作调查研究等时机,积极采写基层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邱流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台上稿20余篇。日前,由于成绩突出,他受到上级通报表彰。函授学员邱流成绩显著受表彰@王家行  相似文献   

6.
经过近12个月的函授学习,解放军报第12届新闻函授班即将结束。这期函授学员,从分布上看,覆盖面很广,大部分是驻全国(除台湾省外)32个省、市、自治区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基层官兵以及一些军队院校学员,还有少量地方学员。从年龄结构上看,多数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有80岁的老人。这反映了函授学员们对军报函授的信任和重视。这对我们函授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来说也是鼓励和鞭策。我们感谢广大学员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从阅读学员习作和来信中看,他们的学习是认真的。学员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完全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特别是地处…  相似文献   

7.
我们曾经说过,一年一届的新闻函授学习班,好比是小学一年级,是新闻专业的基础课、启蒙课。年年办函授,年年是一年级。十年来,我们函授教学的基本教材,虽然作过几次增删,但基本框架和章节没有大变;教学方法每年虽然略有变化,但基本上大同小异。所以,我们经常对学员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意思是,上了一届函授,弄懂了新闻ABC,跨进了新闻的门槛,学员们就可以放“单飞”了。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一年的函授学习,对你的工作和生活,多多少少总会有些帮助。假如你有机会进入新闻专业的行列,有一年函授“垫底”,也有…  相似文献   

8.
及时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对于各种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函授学习尤其如此。函授学习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弱点和难点)是师生互不见面、学友彼此分散。这就给教与学带来许多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讲,函授学习主要靠学员自修。正所谓‘狮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这样说,决不是推卸或减轻函授教学的责任。事实上,十年来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多给学员们一些东西。为了少走弯路,多寻捷径,增强学习效果,在第9届新闻函授结业之前,我们发动每位学员写一篇学习心得。这些心得体会,是广大学员~年来…  相似文献   

9.
编后小议     
宋功山 《军事记者》2005,(10):69-69
看了这则消息。很兴奋,也很感动。新疆军区某部对军报新闻函授学员进行培训的做法.不仅为所有函授学员的所在部队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们新闻函授中心的工作人员上了难忘的一课。  相似文献   

10.
第7届新闻函授在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中,增加了一项新内容——学员评改习作。1995年3月15日和6月15日,我们在《函授通讯》先后登出了4篇学员的习作《谭长俊写的消息《搬出沙发请回木凳,某高炮团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边立波写的通讯《腊八粥》、秦泳写的言论《也不妨“倒过来想一想”》、曹少龙写的调查报告《战士探家心态录》。我们把这4种新闻体裁称为最常用的“四种武器”》,要求学员们评政。教务处在按语中提出:学员们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就稿改稿,也可以重新结构另起炉灶;如果感到素材不够,可以虚拟情节。但必须划清界限:新闻…  相似文献   

11.
(一)沈阳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一名叫冯义华的战士给函授中心负责同志写了一封信和两篇言论习作,要求对他的习作给予评改。笔者受领此任,试作评改如下。先看这封信。XX:您好!我是一名业余爱好写作的基层小战士,工作之余总爱舞文泼墨,自己解除了苦闷,也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收获。一年来在函授学习中我严格按照教材提纲中的规定,认真学习了教材的内容,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可以说是受益非浅的,在每期的函授通讯中我都仔细翻阅,也打至阿零的突破。但是却没有给函授中心写过一篇稿子,刚收到的第11期函授通讯看到有一篇函授学员李志写的…  相似文献   

12.
我是连续4届的老学员。本来参加3届新闻函授学习之后,我基本上掌握了新闻的写作规律和技巧。但每参加一届函授,都使我感觉到:投入中心,受益无穷。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第六届新闻函授,开始了函授生活的第4个年头。新年伊始,随着新春的到来,我却进入采撷新闻成果的季节:被省军区、军分区、吕梁地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工作者,而且收到《解放军报》、中国民兵《钦州杯改革大潮中的民兵先进典型通讯征文》三等奖证书,《战友报》社“大同杯”后备军风采征文二、三等两个获奖证书,以及《山西日报》通讯征文一等奖、《国防时报》…  相似文献   

13.
刚刚送走了学习结业的六届函授学员,现在又来迎接参加七届函授的学员。暑去寒来,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们的函授已经越过了七个年头了。累计起来,参加函授的学员已经有三万四五千人了。我们不能把每个参加学习的同志在新闻工作上所作出的贡献,都归之于函授学习,但是,正如许多学员发自肺腑的来信中所说的,函授学习的的确确给他们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前进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负责地对你说,亲爱的学员同志,只要你踏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习,你总是会有收获的。按照惯例,每期学员开始学习之前,我们总是要把…  相似文献   

14.
1997年,我们引为高兴的是,第九届学员和我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切磋,共同提高,顺利地完成新闻函授教学,在这个世纪之交留下一份圆满答卷。针对新闻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函授中心从创办之日起,就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贯彻到历届教学的全过程。近十年的实践反复证明,这样做,真正把握了新闻教学之本,拓宽了新闻成才之路。今年3月份,我们看到新闻函授教学,出现了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好现象:许多学员经过前一阶段学习悟出保证学有成效的诀窍,即既重视理论学习,又重视实践,实行两手抓。我们认为,这是抓住了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建辰参加了9、10两届新闻函授。两年来,由于他潜心钻研新闻理论,刻苦锻炼写作能力,在同期的学员当中,可算是一个进步较快的“尖子”人物。为了检阅学员的新闻鉴别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为了检查函授教学的效果,910两届函授,每年都围绕消息、通讯、言论、调查报告4种新闻体裁,组织4次改写和撰写习作活动;教务处从学员的大量来稿中,筛选出较好的作品,刊登在《函授通讯》上,供学员们交流写作心得,探讨新闻业务。最近,我们回顾并总结了这项练笔活动,惊喜地发现,这两年共8次改写和撰写的结果,李建辰的习作竟有5次被选用(去年选用…  相似文献   

16.
看看这两幅照片,就想到和彭泽成同志一起到部队采访的情景。彭泽成是解放军报驻海南的记者。他对部队很熟悉,每到一处,不但认识那里的干部,还认识许多战士,见面之后,谈工作,谈生活,十分亲热。开始,我以为是海南地方小、部队少的原因,不久就发现,绝不仅仅如此,而是因为他能同战士打成一片,并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因此战士们喜欢他,有的喊他“彭记者”,有的则直呼“老彭!”一天到机枪连去。我们和战士们一起吃过晚饭后,几个战士就叫阵要和彭泽成打篮球。彭泽成也不推辞,脱下外衣上了场,战士们都无拘无束地拚抢,仿佛彭泽…  相似文献   

17.
向困难挑战     
刚刚送走了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第七届学员,现在又来迎接第八届函授学员。我们的函授中心已经办到第八个年头了。时光流逝,八年的时间不算太短,可是,我们函授中心的工作人员却依然像刚刚着手创办函授时一样,始终是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生怕把这件事办坏了,对不起领导的委托,辜负了学员们的信任。我们总在努力试着作些改进,帮助热心学习的学员,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多地掌握一些新闻采写的知识和能力。不错,过去的七年里,在我们这个函授中心学习结业的学员已有三万多人,他们中济身于新闻战线,并且已经卓有成绩的人,也可以开列出一个…  相似文献   

18.
函授之页     
《军事记者》2004,(2):66-66
函授学员生活为参加军报新闻函授的新战士开绿灯本刊讯许军报道:连日来,南疆军区某部新兵营新兵报名参加军报第14期新闻函授学习的热情一浪高于一浪。这是该部鼓励新战士走新闻成才之路,为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的新战士一路开绿灯带来的效果。该部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工作,每年都是南疆军区的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为营造群众性写稿氛围,使新闻报道工作后继有人,保持新闻报道工作的优势地位,他们狠抓了新战士的新闻函授学习工作,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新战士报名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学习。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第14期学员招生简章一到,他们就复印下…  相似文献   

19.
一稿两写或多写并不是新问题。这几年,我们在《函授通讯》上曾多次采用一稿多写的方法,组织学员评论并改写习作,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第3届新闻函授期间,一个学员写了一篇短新闻,标题是《野火无情人有情》,原文如下:本报讯1月14日上午,驻周村某部四连二班的同志在训练中,发现黑山山腰有一团山火正以猛烈的火势向山顶延伸,全班同志在排长王林同志带领下奋力抢救,迅速十「灭了山火,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上午10点多钟,忽然有人呼喊:“失火了!快救火哪!”急促的喊声,惊动了此时在山下训练的二班全体战士。“停!救火主…  相似文献   

20.
心得体会更值得称道我们认为,董少伟半年函授学习的经验,要比他写的那些新闻作品更值得称道。不久前,他应约寄来了半年来学习新闻采写的心得体会。他写道:“回顾半年来自己走过的路,有鲜花也有荆棘,感受颇深。”踏过鲜花与荆棘之路,他理出了哪些心得体会呢?我们把它列成条条,转述如下:一、妥善解决工学矛盾,是业余写作的前提。他参加函授时,工作有了变动,从打字员改为放映员。面临电影机操作技术、美术字刻写技法、会议音响操作与维修等许多生疏的专业,他本来就有些怵头,还想着函授学习,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见缝插针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