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古代诗人们讲究炼字,留下了许多佳话,如"推敲"、"一字师"、"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我发现诗人们对"空"字很有好感,运用的机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2.
咏秋诗话     
人们多以"金"饰"秋",诗人们热爱秋景之美,在诗作中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辋川别墅,就在终南山下,一场秋雨后,恰逢黄昏,山中显得空旷而宁静.诗人以画家的彩笔,把明月、清泉、竹林、荷花,以及喧笑晚归的浣女、顺流而下的小舟有机地镶嵌在一个画面里,有声有色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写意山水图".杜牧有<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相似文献   

3.
<正>"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一个时代的精神情感常常会浸润熏染个人的诗文风格。正因为如此,以文见史、文史互见的方法成为我们解读一个时代、一个诗人的常见方法。仅就单单一个"秋"字而言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对它却有着不同的感受。曾有借助淅沥的秋雨、哀鸣的秋蝉、枯黄的秋草、零落的秋叶,这一派凄凉萧瑟之景倾泻出一怀愁绪;也有从劲吹的秋风绚烂的秋色寥廓的秋空催动出的一腔豪情和由衷的喜悦。这两种意识  相似文献   

4.
巧用“数”字赋诗,能传神、表情、达意,这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累见不鲜。然而,诗人用数,各有巧妙。如: (一) 纪晓岚的“一”字诗: 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这首七绝,句句用数,一数复用,通串全篇,画活了江景,写活了人物。诗中十个“一”字,读来不  相似文献   

5.
"空"字是古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字,可以想见这个字诗人是比较喜欢的,也是非常入诗的。"空"字在诗中一般可作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作名词的"空",常指天空,或空旷之地,主要营造一种辽远空阔的背景,常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对“空”字极为青睐。“空”不仅可以描绘多种具体物象的形貌、状态,如天空、山空、水空等;还可形象地传达抽象的心理情绪,如心空、思空、志空、禅空等。  相似文献   

7.
蝉是占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笔下的蝉有的是诗人化身,有的是报秋的精灵,有的则是借蝉鸣衬幽静,有的则渲染了悲凉氛围和满怀愁绪……  相似文献   

8.
初唐诗人王勃有一个关于“空”字“一字千金”的趣闻。“闲去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口自流”,口即是“空”,此处着一“空”字,境界天成。不仅是令当时在场的人钦佩不已,即便是现在想来也是妙不可言。事实上,在古诗文中关于“空”的妙用远不止此。“空”字在古诗中的出现不仅频率高,而且效果也颇佳,文人墨客如此钟情于它,我们不防来探究一下吧。  相似文献   

9.
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笔下的蝉有的是诗人化身,有的是报秋的精灵,有的则是借蝉鸣衬幽静,有的则渲染了悲凉氛围和满怀愁绪…… 诗人的自况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蝉居高枝鸣叫,饮露水生存,诗人喻其高洁、尊其品行,借以自况,委婉含蓄表达自我情感. "尊其品格"以蝉自况的诗词,虞世南的《蝉》就是著名的一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独特的视角蕴含着独特的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自能声名远播,这恰恰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相似文献   

10.
"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如纪晓岚的一首诗: "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  相似文献   

11.
小语第七册《古诗三首》中的《鹿柴》,是王维的佳作。诗人以恬静愉悦的心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鹿柴附近的茂密山林在夕阳的馀辉返照下的幽静景色,寥寥四句二十字,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空山静趣图”。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为了突出幽静的意境,着  相似文献   

12.
盛唐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其佛教的“空”观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充分的展现,主要集中一个“空”字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自然之“空”间接表达佛学禅意;二是以禅意之“空”直接体现自己的“空”观思想。“空”乃佛学之精髓,也是王维心灵追求的终极觉悟。  相似文献   

13.
暮江探究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一诗中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暮江,表达了一种天使般的热情。我的学生们在孜孜不倦的探究中含英咀华,收获甚大。"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动地再现了"残阳"和"水"的关系。而反映这一关系的"铺"字够迷惑人的了,不然,为什  相似文献   

14.
"季节"是穆旦诗歌的基本意象,贯串了诗人的整个创作过程,融入了诗人关于人、自然与生命的精神体验。在诗人的创作中,"春""夏""秋""冬"既是自然季节的更替,也是人的生命流程的转化。在对自然意象的选择中,诗人表达了个体内面的矛盾和痛苦,挣扎和反抗,以及由生命体验产生的自发自觉的哲思。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有一句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言确实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古今中外一切写景状物文章之真谛。"情"和"景"两个字,可以说是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无景即无情,有情方有景。古代诗人将这  相似文献   

16.
悠悠古诗情     
常言说,诗言志,诗言情。诗人往往用诗歌来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那么,诗中必然会倾注诗人的强烈情感。在浩如烟海、蔚为大观的古代诗歌当中,诗人们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怎样的认  相似文献   

17.
孙先昌 《考试周刊》2014,(26):28-29
<正>中国古代诗人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选择和锤炼,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廷让的"吟安一个宇,捻断数茎须",皮日休的"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荀鹤的"曲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曹雪芹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等等,这些诗句正说明了诗人们为了更充分地发挥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辞警意丰、笔无虚设的境地,在遣词用字方面讲究锤炼、费尽心思。  相似文献   

18.
李白笔下的黄河、长江是两个巨大的艺术意象符号。黄河意象在整体上始终给人以雄浑、奔放、壮阔之美,充满了生命的动感;长江意象则主要体现为空远、清秀、幽静之美。这是长江、黄河所处的南北自然环境在诗人心理和情感上和谐折射的结果,更是南北文化对诗人才情和气质影响熏陶所致。  相似文献   

19.
如何引领学生鉴赏课外诗歌,并在考试中科学作答?笔者认为在重视对课本古诗的复习,加强理解与记忆的同时;还应注重积累,掌握技巧,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一.知作者,明主题。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我校2011年三模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相似文献   

20.
一、把握关键字词,彰显求异思维之妙 无论古代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特别讲究"练字",古人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人们常提及的宋代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好就好在形象生动:不仅把春风吹拂、草绿花开,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描绘了出来,而且含蓄的表达出诗人对春意盎然的喜爱之情,达到了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艺术效果,也勾起了人们的想像与联想.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既写出了富有可爱、热闹情趣的初春,又含蓄而不动声色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特别喜爱之情.再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大"字,足以体现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一望无垠.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只有那黄河横贯其间,唯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所以在赏析时把握这些富有代表性的文字,会感受到诗词中作者富有创造性的思维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