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沈从文和王跃文是湘西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的小说《边城》和《漫水》,分别是现代乡土小说和当代乡土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和《漫水》同以地域命名,同以诗意的语言进行表述,通过书写小人物的命运来展现一方山水的风土人情。在写法上,王跃文继承了沈从文"乐园——失乐园——重建乐园"的桃源模式,以及"诗意追求——人性书写——重筑民族品格"的叙事策略,又在写作立场、写作视域、情感态度上有新的超越。考虑到这两篇小说的特点,以比较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表述,更能见出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乡土小说从主题到写法上的联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不论是选材还是人物都可称是其作品中的另类,但是对女性、人性、历史的深刻挖掘又彰显出这部小说的无穷魅力。小说中,宏大战争的背景与一群小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之间展现出人性的矛盾与冲突,极富张力。而其中正视民族的苦难历史、直面创伤记忆以及在叙事中寻求创伤"救赎"更是赋予了这部小说发人深思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发表于1847年,被西方文学界誉为"最奇特的小说",整部作品以诠释希刺克厉夫人性为主线,并由此展开一场关于"人性的冻结""人性的堕落""人性的复苏"的故事。本文就《呼啸山庄》作品中人物希刺克厉夫的性格特征进行剖析,并结合小说所圈定的特殊社会环境,阐释这部经典著作中有关人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小说《火印》运用"轻""重"的笔法,勾勒和描绘了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揭露了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并把高贵而美好的人性赋予了名叫雪儿的马,并最终选择让人性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5.
黄佩君 《英语辅导》2008,(2):150-153
毛姆小说《面纱》探讨了"冷漠"所导致的"背叛"与"赎罪"主题。讲述一则无爱的婚姻和一段婚外情,最后以悲剧收尾。毛姆用人性的冷漠来设置和揭开一张"人性"的面纱,并且把主题升华到人性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6.
《白鹿原》是新时期最厚重及最值得研究的著作,同时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的"枕棺之作",其一方面尽力在民族文化中寻找相对平衡的状态,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境间的焦虑。本文则探析小说中历史与人性的话语焦虑,以望对该小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成就了周星驰后现代主义喜剧大师地位的香港影片《大话西游》,一方面固然使用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方式破除了古典小说《西游记》的权威话语、颠覆了唐僧等人的传统文学形象,而另一方面它却也从更为人性的角度重新阐释了唐僧师徒取经的深刻意义,弥补了《西游记》小说创作的缺陷。本文将以小说和电影对取经主题的表述分析入手,从电影"孙悟空"形象的的塑造角度进行分析,去论述《大话西游》对小说西行取经主题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8.
《与你相依》是对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献礼,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要以人性之爱善对世界,勿令人之兽性侵蚀世间。本文认为小说以孤独者子庆寻找"爱"的历程为主线,经由抗战空间的转换和视角对接,叙写了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国人之大爱和日本侵略者泯灭人性无情杀害我国无辜百姓的历史,并从孤独地与自然之爱相依、孤独地与狼崽之爱相依、孤独地与爱欲相依三个面向探寻了这篇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饱受人间冷暖的作家毛姆毕生被人性所困扰,对人性的思考和描写始终是他的作品的焦点。毛姆无论是在小说《信》里描写看似优雅,实则邪恶的种植园主之妻,还是在小说《雨》里刻画牧师代表的宗教的伪善、人性的丑恶,作者都在不遗余力的表明人性丑恶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和《陈奂生上城》的共同主旨是探讨国民劣根性,虽然这种劣根性在两部小说中主人公具体的性格表现上有差异,但都具有共同的"受害—施害"的人性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之所以对读者充满吸引力,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里面的主人公——小姑娘和事情的叙述者和见证者——"我"基于复杂人性而表现出一种人性的光华,这种人性的光华照亮了别人,也温暖了自身。人性的复杂性本身并不是该小说吸引读者的地方,真正吸引读者的地方,是基于人性的复杂性而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光华,人性的真善美。抓住小说的这一特点并进行深入解析,我们就能揭示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非洲塞内加尔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最先提出以"黑人性"来关注黑人问题,后来,"黑人性"成为黑人文化运动的一个代名词,其目的就是为了将黑非洲文明发扬光大,让黑人民族能够重新站立起来。爱丽丝·沃克以《紫色》中茜莉的自我成长经历来强调"黑人性"文化在民族自信心中的重要作用,将桑戈尔的"黑人性"文化精华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3.
薛忆沩小说《空巢》从人性复归的角度,以"一天"的叙事容量包含了对于文革历史的重新解读,在极简洁的笔墨中展现出特定历史下的人性变化。本文试从中国古代小说中"大团圆"的模式反观《空巢》,从而分析薛忆沩笔下历史因素下个人向家的复归、人性的再觉醒以及历史的重构这三个角度,从个人的觉醒表现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相似文献   

14.
《人性的因素》(1978)是某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成熟期的一部重要小说,它集消遣小说与严肃小说于一体,熔间谍小说、政治小说、道德小说于一炉。表面看,它是一部消遣的间谍小说,写了国际之间的间谍斗争。间谍小说一般以情节取胜,属于通俗文学之列。但《人性的因素》却又不同于一般的间谍小说,它既侧重于对社会生活画面的展示以显其政治倾向,又侧重于人物惭心世界的剖析,以显示其精神道德力量。前者,构成小说的社会批判性;后者,更显示小说在形象刻划上的高度水平。二者合一,构成《人性的因素》作为严肃小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将军底头》与《奔月》都是优秀的历史或神话故事的重述,而两篇除了题材而外似乎没有关系的小说实际上有着很多可比之处,比如关于人性和悲剧。两篇小说在表现悲剧的时候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呈现出两种人性的状态。而二者的相同点也是更加值得注意的地方,即人性悲剧的内在性。  相似文献   

16.
萨基短篇小说《黄昏》的主旨意图清晰明确——从小说人物的"黄昏人生"折射人性堕落的"黄昏社会";但作品的情节构思则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本文通过分析《黄昏》的主旨与情节,探究萨基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把一般人不愿看也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通俗化为易懂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人性。这里通过几位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性恶、人性善以及善恶的交战,总结论证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红楼梦》广阔而宏达的叙事中,曹雪芹利用"神道设教"的民族叙事传统诗意地搭建了《红楼梦》的叙事架构,确立了多元的叙事权威,完成了人物设计和情节设计,传达了自己的生命感悟,使《红楼梦》成为抒情体小说经典。透过宗教叙事、诗性叙事,我们发现,曹雪芹关注的焦点是情性和生命。曹雪芹利用"神道设教"完成了小说的时间设置和空间设置,将所有人物聚集于大观园,将所有人物的生命律动聚焦于贾宝玉的诗意体验和悲剧感悟,通过"降凡"、"历劫"到"回归"这样一种心路历程,传达出作者对人性的掌控和对悲情的关怀。  相似文献   

19.
在电影《湘女萧萧》中,导演谢飞对小说《萧萧》的改编是一次个性化解读,既解读过去又倾注着当代意识与情感。影片在呈现出小说中对原始人性赞美的同时,将文化批评和道德批判有机结合在一起,用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道德关怀去审视人性与封建传统文化习俗,产生了与小说文本不同的语义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从1977年《色·戒》小说的发表到2007年《色·戒》电影的上映,其引发的讨论一直与政治历史叙述有关。由对小说女主人公王佳芝的精神分析入手,探究张爱玲在小说中如何用"人性"书写瓦解政治历史叙述,继而探讨张爱玲的政治历史观。可以看出,"人性"书写是张爱玲对政治历史叙述的逃逸之路,是另一种政治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