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广西扶绥县及周边相当多的地名在读音、含义、构成要素、构成方式等方面既反映出壮族文化的特色,又反映了壮汉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人文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地名是语言符号和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本文以云南省河口县的壮族语音译地名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地民族语地名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玉林市以汉族聚居为主,有少量壮族散居。2014年,"壮族三月三"确立为广西的法定节假日之后,节日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玉林市散居的壮族,通过参与"壮族三月三"活动,民族意识增强,文化符号融入生活。广西地方法定节假日的确立,有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散居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题中的"(山弄)",壮族称石山间的小片平地.广西有不少地名用"(山弄)"字,如"七百(山弄)"、"三(山弄)"、"(山弄)雷"等.(当地人现今一般写作"弄")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民族舞蹈是一块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瑰宝。广西壮族是我国第一大少数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灿烂优秀文明的民族,在这灿烂优秀的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舞蹈艺术文化。随着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发展计划,广西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分析广西传统壮族民间舞蹈的艺术文化特点,对于对外交流民族传统艺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从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功能与保护对此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6.
《广西教育》2013,(27):F0003-F0003
本刊讯每到周日,广西大学西校园一教学楼内,总是会传出"与众不同"的琅琅读书声,教室内身着壮族服饰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传授课程。自今年5月开始,广西"壮—布依文化"推广志愿者和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壮族文化协会的学生一同将壮语带入课堂,每周日免费开展壮语培训课。  相似文献   

7.
针对广西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开展壮族文化特色为龙头,打造壮族文化特色校园。通过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推动现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特色文化衔接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促成了文化的发展。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它作为马山壮族的传统民间文化,因适应当地社会历史发展而被传承至今。从文化生态的视野探讨了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存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而揭示其对壮民族社会生活生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商洛学院学报》2019,(4):35-43
以中国乡镇地名中的地形类、水文类地名为研究对象,利用GIS中基于核密度空间平滑法为支撑,输出专题图,从而进行空间分析,以期能客观、全面分析相关类型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形类地名7 561个,水文类地名5 784个,地形类用字丰富多样,共计54个字,水文类用字21个;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地形类地名在用字上的丰富程度说明了精耕细作的特点。在河流密集处水文类地名注重水文特征的区分,地名上精细化。地形类地名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征,且集中分布在第二、三阶梯上;水文类地名与中国的水文分布一致,且与400 mm等降水量线、"胡焕庸"线基本上相一致。地形类、水文类乡镇地名的分布特点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依山傍水"的生活理念。通过研究分析对今后地名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为地名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珠江流域是中国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壮侗语各民族是中国南方稻作文明的开创者。广西隆安县因其具有品优类全的野生稻资源、悠远凝重的大石铲遗存、源于古越语的那文化地名,使之在珠江流域"那文化"传承及品牌打造中,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广西壮族的山歌种类繁多,意境深邃,形式多样,有超高独特的创作手法,是一种独特的区域民族文化,兼具有文化价值和生产价值。在广西百色一带,壮族人民仍然保存着壮族文化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百色市壮族山歌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本文阐述了广西百色壮族山歌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崇左、宁明、隆安这三个县的壮族地区地名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归类,并对地名的中心词的内容进行试析:根据语言类型,壮族地区的地名大概可分为全壮地名、汉壮复合地名、全汉地名,经过分析发现,随着汉文化的渗入,壮语地名发生变化:在语言类型上,汉语词汇出现并逐步增多;在内容上,自然景观呈递减趋势,而带有抽象性质的人文景观地名、心理地名、方位地名不断增多,且大都以汉语的表达方式表达。笔者认为壮族地区地名的发展过程(全壮地名→汉壮复合地名→全汉地名),也可以看作为壮族人民理性(抽象)思维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即为汉文化不断融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广东“那”字地名大部分可以在广西壮族聚居区找到,这说明壮族先民曾在广东生活过.这些地名主要为粤西沿海一带的村级地名,说明当时的壮族已经脱离了城市中心区,居住于城市偏远地区.“那”字地名读音更接近粤语,应该出现于雷州话形成之前,可见,壮族也应该在宋代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14.
针对广西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开展壮族文化特色为基点,打造特色校园,开展壮族文化课程和民族体育课。此外,在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中采取对比教学、直接法和交际法,并且实施有效地教学改革,推动现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特色文化衔接,以使壮族双语教学真正实现、本土化、地区化。  相似文献   

15.
针对广西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开展壮族文化特色为基点,打造特色校园,开展壮族文化课程和民族体育课。此外,在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中采取对比教学、直接法和交际法,并且实施有效地教学改革,推动现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特色文化衔接,以使壮族双语教学真正实现、本土化、地区化。  相似文献   

16.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品牌的树立能带给壮乡人民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只有进一步强化这一民族品牌,用现代科技修复创新歌圩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建立歌圩生态保护区,培育歌圩传承人,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壮族歌圩文化。  相似文献   

17.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源泉,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其现代转型与价值重构,是振兴乡村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愿景不可或缺的一环。广西壮锦蕴含丰富的壮族文化内涵,其丰富的色彩调配、美丽大方的花纹图案、精致的织造工艺无不凸显壮族人民的智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忻城是广西壮锦发源地之一,壮锦织造历史悠久,织锦技艺精湛绝伦,历代土司对壮锦织造严敕不懈,明清时期成为皇家必备贡品。以传统壮锦文化充实现代乡村的价值内涵,融入土司文化、山歌、民间传说、彩调、师公戏等多种壮族文化元素,培育民俗文化、传统工艺、农业观光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把生产性传承与教育传承相结合,实现传统壮锦的现代转换与创新,是振兴忻城乡村经济的首选之途。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站在历史的角度,以壮族嘹歌发展历史的纵向研究为卷轴,对壮族嘹歌传承的历史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审视并把握了在社会文化发展与变迁中壮族嘹歌音乐传承的文化功能和发展脉络,从传承途径、传承方式等方面对广西平果县壮族嘹歌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为研究壮族嘹歌在文化转型后新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提供了可参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南宁壮族节庆文化五彩缤纷,内容丰富,以独特的表现形态展现,具有强盛鲜活的生命力。历经岁月的变迁,南宁壮族节庆文化逐渐成为壮族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发展壮族节庆文化对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提高群众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的作用。南宁是广西的首府城市,是壮族人群聚居区,研究南宁市壮族节庆文化发展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整个壮族节庆文化。  相似文献   

20.
广西凌云是我国壮族聚居地之一,而壮族文化中,巫调最具特色,所以广西凌云,是我国壮族巫调最多也最为丰富的地区。壮族巫调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更是我国壮族民族的特色之一,对于巫调的研究,关系到巫调的长久发展,更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针对广西凌云壮族巫调的研究是我国相关理论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跨国交流和国际传播已经成为今天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壮族巫调的发展也需要走向国际。同时,国外学者对于壮族巫调的兴趣不断提升,也迫切需要壮族巫调的跨国传播。面对这样的情况,壮族巫调的英译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凌云泗城壮族巫调》以凌云泗城的巫调为核心,对我国壮族民族的巫调做了精细研究,是整个国际上研究巫调的瑰宝,因此对《凌云泗城壮族巫调》的英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凌云泗城壮族巫调》的英译策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