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曼 《华章》2012,(25)
昆曲《牡丹亭》经由白先勇团队主导演出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青春版《牡丹亭》踏上海内外征程,形成《牡丹亭》热潮,将昆曲至高无上的美学意义呈现在当代社会.本文以青春版《牡丹亭》场上演出为例,研究白先勇团队的昆曲艺术创新,对于欣赏和传播昆曲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名剧经典《牡丹亭》有多种古今中外版本的改编。应验了接受美学的读者介入的文学史理论。文章以接受美学方法论为维度。就白先勇《牡丹亭》的策划、制作和传播进行缕析,探索从文学经典到戏剧演绎的接受历程,探索作为读者的白先勇到作者的白先勇身份转换,探索西方现代理论对中国古典名剧改编的适应度。  相似文献   

3.
昆曲《牡丹亭》问世之后,从明代至今为止,出现了诸多不同的版本。本人主要以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为例,先探究青春版与"旧"版相较之下,在创作(剧情、音乐)方面的创新,进而阐述出青春版《牡丹亭》中所蕴含的"美"。  相似文献   

4.
人们所熟知的白先勇,一是台湾知名的小说散文家,二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然而今天他却携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而来,他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昆曲,他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最美的艺术。昆曲,似上瘾的“毒药”一般让白先勇嗜戏如命。为此,他四处奔走,埋首伏案,终于圆梦。由他策划制作的昆曲《牡丹亭》青春版在两岸三地上演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甚至引发了两岸三地年轻人对古典风尚的重新认识,也有学者把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称作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次胜利”。今天让我们走近甘愿做“昆曲义工”的白先勇。  相似文献   

5.
从台湾到大陆,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有六百年历史的昆剧在E时代掀起了轩然大波,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其中很大一部分竟然还是年轻观众,如此成就令人惊叹。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是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其取得的杰出成就缘于方方面面的精心设计与策划。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作为中国戏剧结构体制--脚色制发挥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2004年至2008年,白先勇联合苏州昆剧院相继推出"青春昆曲"系列: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昆剧《玉簪记》,实践了其"昆曲新美学"原则。这两部新编昆剧继承了昆曲"尚情"的艺术传统,尤其是《牡丹亭》很好地处理了舞台表演效果与情感表现的关系,达到了形神兼备。《玉簪记》则在对情感的细致描摹刻画和演员内心对主人公的体察与观照方面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7.
2004年11月的上海,寒冬的气息渐渐弥漫,而一场名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昆曲演出却在大剧院的舞台上掀起热浪。在金碧辉徨的剧场里,人们为动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而感动,更为一种曾经面临衰落,如今却青春焕发的传统艺术而喝彩。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的策划和制作者,白先勇欣慰地看到他那个美丽的“青春念想”正在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由白先勇先生领衔制作的全本昆剧"青春版"《牡丹亭》充分利用了现代传播技术,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共融与成功嫁接,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本文拟从传播模式的整个传播过程即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来分析这部昆剧,是怎样借助现代传播技术来传播它的古老文化和精神的。  相似文献   

9.
刘璐 《文教资料》2014,(33):12-13
《牡丹亭》是明代传奇剧作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也是明代传奇的杰出代表。《牡丹亭》在语言运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重点讨论《牡丹亭》对双关这一辞格的使用情况,讨论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牡丹亭》中双关修辞格的类型;《牡丹亭》中双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牡丹亭》中双关使用原因。  相似文献   

10.
白先勇是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第五个孩子,出生于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后来他成了著述颇丰的著名华语作家。2004年,白先勇先生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由于他策划主持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湾、香港、苏州、杭州、上海、北京的隆重演出,“昆曲热”在中国大地掀起了高潮。无独有偶,9月份在北京举办的北京文学节上,白先勇被授予“北京作家最喜爱的华语作家”,言称他“多年来以其精湛的小说艺术为中国白话文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值得回忆和不能忘怀的是他的童年生活,那么,他走过了怎样的成长之路呢?请看…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一剧产生于明代晚期,由于时代和个人原因,使得《牡丹亭》文本上呈现出儒、道、释文化结合的趋势。本文立足于《牡丹亭》文本,从儒家文化即先秦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儒家的"尽情至性"观建构了《牡丹亭》"至情"的境界;道教的重生观念,建构了《牡丹亭》人本主义的思想内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建构了《牡丹亭》生死转化的艺术情境。  相似文献   

12.
青春版牡丹亭自上演以来大获成功,其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和良好影响为古老的昆曲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媒介多样化、新媒体和新新媒体当道的今天,昆曲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魅力、延续其生命是一个重要而急切的话题。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横空出世给昆曲如何在新时代发展给出了一个良好的回答。这部剧的大获成功开启了古老剧种焕发崭新生机的密码,在美学理念、跨文化传播、呼应市场等方面给予了昆曲创新和创作多方面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周日早上,我守候着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白先勇教授主讲“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具体介绍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校园的情况。很多人知道白先勇,因为他是作家,也因为他是白崇禧的儿子。这几年,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和昆曲联系在一起。昆曲艺术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至今惟一完整保留原演出形式的戏剧艺术,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明成化至嘉靖年间(1465年—1566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评定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非物质遗产第一次宣布,评了19项,昆曲是首项,第一名。昆…  相似文献   

14.
<正>有没有这样的时刻,那一瞬间,你彻底地沉醉于某件事物当中,并被它的美好深深感动?我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白先勇先生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的视频。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舞台上,男女主人公穿着非常精致的衣服,把两个人的纯真与相爱的执著表现得淋漓尽致。至  相似文献   

15.
<正> 对《牡丹亭》的悲、喜剧性质的认定,是近年来《牡丹亭》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与《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均未收《牡丹亭》,于是,有人不解,为什么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未能入选?当然,倘若《牡丹亭》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纽约客》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文文学的力作。细读《纽约客》可以发现,白先勇在《纽约客》中为我们书写了人和文化的命运选择的三种模式:抗争、妥协、遗忘与麻木。从这三种模式中,不仅可以看出白先勇对人的命运与文化的命运的双重焦虑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白先勇小说独特的哲学价值与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牡丹亭》、《长生殿》是明清传奇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创造了明代传奇戏曲的一个高峰,《长生殿》在继承了《牡丹亭》创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这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比较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牡丹亭》、《长生殿》都以情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实质,"大旨谈情"是两部作品的最大共性。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8.
选取白先勇短篇小说代表作《台北人》进行色彩分析,具体从白先勇之所以偏爱色彩运用的背景、色彩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花色的象征意义或对主题表达作用、色彩运用的规律、《台北人》中富有色彩感的意象群落对于整本小说主题的作用、色彩与书写白先勇心灵痛楚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色彩感对《台北人》影视变体独特作用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色彩在白先勇短篇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均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一经推出,即轰动四方,与汤显祖同时代人沈德符道:"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诸多雅好文墨的女性读者对这部剧作钟爱有嘉,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牡丹亭》的评点。吴吴山三妇就是这些女读者中的杰出代表,三人前后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女性评点《牡丹亭》的杰作——《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相似文献   

20.
《牡丹亭》中《闺塾》一出,后称之为《春香闹学》,剧情并不难懂。明代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牡丹亭》一剧“笔笔风来,层层空到”。就《闺塾》一出,细细读来,则可见其笔笔层层奥妙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