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略论张爱玲的《金锁记》谢裕华张爱玲是一位四十年代就名噪上海的著名作家。1943—1945年是她小说创作的丰收期和成熟期,如《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都写于这一时期。《金锁记》是其中最好的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篇小说《金锁记》的成就获得高度评价.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将《金锁记》扩写成了长篇小说《怨女》.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篇小说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把《金锁记》置于现代小说的发展背景中考察,它的艺术价值脱颖而出:环境展现中隐潜着人的异化;把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打成一片,成就迄今无超越;故事流动中,技巧纷呈。把《金锁记》和张爱玲的其他小说比,它既集合张爱玲小说的特点,又超脱于其他小说;小说内容独一无二;悲剧美于苍凉气韵中;因宽容,小说湿润如玉。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著名的女性小说写家,在她一生的著作中,女性形象是主要的,也是塑造得最成功最亮眼的。众多的作品与人物形象中,张爱玲对《金锁记》与《连环套》是最偏爱的,文学界也特别关注这两部作品。夏志清在文学史上给张爱玲定位时,曾将《金锁记》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张爱玲在二十三年的沉淀之后,又重新提笔将《金锁记》改写为长篇小说《怨女》,可见她对《金锁记》恋恋不舍的珍惜。  相似文献   

5.
《金锁记》和《怨女》是张爱玲用同一素材创作的两部小说,但从《金锁记》到《怨女》不仅仅是篇幅的加长,更是张爱玲生活积淀的展现和艺术技巧的成熟。《金锁记》多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怨女》多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金锁记》和《怨女》做了比较性阅读:主人公七巧与银娣的比较;悲剧的比较,即从主要的人物悲剧到多重悲剧;主要意象的比较,月亮意象和镜子意象。  相似文献   

6.
晏淑君 《文教资料》2006,(20):81-82
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发展的顶峰当推《金锁记》。本文由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入手,分析了《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内涵,指出它对中国文学传统中月亮意象的继承与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7.
新批评视野下,文本的开放为新诠释提供可能。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题为"金锁",实为"情锁"。由《金锁记》与同题材改写小说《怨女》对比,可见女性情欲对曹七巧人生的深层主宰;由小说主人公七巧与季泽对比,可证"情欲"与"金钱"的强大主题性反讽张力。文章经由论证"情欲"为第一义的摹写赋予文本"阴性书写"的明显特征,从而演绎该小说一种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可能。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两部小说《金锁记》和《怨女》,是运用同一素材创作出来的但又迥乎不同的两个故事。《怨女》的主人公银娣相比《金锁记》中的"疯狂"的曹七巧呈现出"常态化"特征,这种改写反映了张爱玲对创作风格的自觉追求,是张爱玲一贯的苍凉文风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赵丽莉 《文教资料》2010,(35):14-15
莫瑞尔夫人和曹七巧分别是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和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母亲形象,本文从内外因出发探讨社会压迫及性格弱点共同造成了她们一致的婚恋悲剧。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创作的小说反映出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尤其是《金锁记》中的婚姻观,反映出在当时社会中人们比较普遍的守旧婚姻观。对《金锁记》中各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简要分析,揭示当时整个社会的婚姻观实质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是以女性的情爱生活作为源题材的,情爱心理是她刻画女性形象的基本视角。本文从张爱玲《传奇》里代表性小说《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介入,就其中女性形象的情爱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意象有如天山草原的蘑菇圈——俯拾皆是。其中月亮的意象负载的心理内容较为丰富。下面仅就《金锁记》试作分析。《金锁记》描写的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发生在姜公馆里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终生无爱,只图抓紧金钱的旧式妇女。为了生活,为了金钱,她甘愿嫁给姜家的  相似文献   

13.
正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1847年出版了《呼啸山庄》这部小说,1943年天才作家张爱玲出版了她的代表作《金锁记》。刚刚出版的时候《呼啸山庄》并不被评论界看好,甚至被指责为"恐怖的、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可是在20世纪30年代,《呼啸山庄》的作者却被誉为"三姐妹中最伟大的天才"。方平先生更是认为《呼啸山庄》"足以和莎士比亚的伟大的戏剧前后辉映"。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当时得到了化名为迅雨的傅雷的高度赞扬。一、形成孤独性格(一)出身卑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本文选取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作为分析对象,借助Wordsmith及AntConc的三个主要工具:Concordance、Wordlist和Keyword,对《金锁记》文本特征、遣词造句、人物塑造等进行语言学分析,得出只有将检索得出的数据和语言研究者的概括、推理能力结合起来,基于语料库的文学语篇分析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本文选取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作为分析对象,借助Wordsmith及AntConc的三个主要工具:Concordance、Wordlist和Keyword,对《金锁记》文本特征、遣词造句、人物塑造等进行语言学分析,得出只有将检索得出的数据和语言研究者的概括、推理能力结合起来,基于语料库的文学语篇分析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小说的艺术魅力和“张爱玲式”风格总是引起一次次的轰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带给读者说不尽的感慨和思索,而今随着遗稿《小团圆》的面世,新一轮的“张爱玲热”也相伴出现。同时纵观《小团圆》,不难发现它与前期作品存在着一些差异。今即从文字、意象和人生观察透彻方面人手,以《倾城之恋》、《金锁记》和《小团圆》为代表,初略地探讨半个世纪以来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变化和“花开花落”。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从形式上看,最像戏剧的除了《心经》、《封锁》,还有《等》和《相见欢》.此外,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和《琉璃瓦》等小说中也都穿插了一些类戏剧场景.张爱玲小说中的戏剧手法是张爱玲对戏剧艺术的敏慧借鉴,这既源于她自己的编剧经历,也因为其喜读萧伯纳、赫胥黎等作家的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18.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较为著名的悲剧.小说中以主人公曹七巧为代表,各色人物较具有各式的畸形性格.可以说这部小说将封建社会人性的扭曲描写到了极致.本文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9.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对张爱玲1943年到1944年5月的小说进行了批评。除《金锁记》之外,他认为张爱玲小说有肤浅、华彩胜过骨干、题材狭窄等毛病;张爱玲则以《自己的文章》予以反驳,阐述了她独具个性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二者之间的冲突,主要源于性格、人生观及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如今翻译界已广泛认同异化是文学翻译的发展趋势。张爱玲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在自译小说《金锁记》时集中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原作《金锁记》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在英文译文中得到充分展现。该文综合对比原文和译文,从颜色和声响、成语及俗语、中国文化特色词汇三方面具体分析了异化策略的体现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