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觉传达是通过可视形式传播特定事物的行为,大部分依赖视觉,以平面设计、排版、绘画、色彩等二度空间影像进行表现。在国内,视觉传达设计被等同于平面设计,在高校专业划分里,视觉传达设计也就是平面设计方向的学科。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科学与技术大变革环境下,诸如动漫、数字媒体等新专业逐步拓展。这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的出现使视觉传达设计面临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要迎合受众需求就要走向创新之路,兼顾交互性、跨界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改革,迎合时代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满足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要求,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市场需求出发,明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能力要求,探讨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创新平台的构建,并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发展提出合理的要求,希望能够建立市场能力需求与高校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字体设计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视觉传达的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结合视觉传达专业教学需要,对字体设计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但是提高视觉传达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应结合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实际,对字体设计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切实提高字体设计教学质量,为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通过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课程的教学实践,系统的分析了当前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课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行视觉传达设计实践课与校外企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等具体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工作正在进行着不断地更新,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了培养优质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高职院校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教师也应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优化创新,从而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视觉传达设计和高校教学网站的概念、功能,针对教学网站的教育特殊性,将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应用于教学网站设计中.分析了教学网站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审美需求,结合读者在浏览信息时的视觉习惯,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对教学网站中的文字、图形、色彩、版式布局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教学网站中视觉传达各造型要素的编排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国家已将"视觉传达设计"提升为二级学科,但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泛滥且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教育部正在对所有高校艺术类专业办学情况进行检查。文章结合实例从找准办学定位、梳理课程体系、更新基础课教学思路、双师型师资配备以及如何扭转涣散学风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三本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危急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出了一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林岩 《教育教学论坛》2020,(12):108-110
随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在文化创意背景下,努力推进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积极进行设计类课程探索,对多元现代性背景下设计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适应时代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通过梳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发展历程,从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方法以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多个角度出发,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西育 《文教资料》2010,(21):216-217
广告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的重要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印刷设计及制作。使学生具备广告创意能力、广告的策划性,熟悉广告的具体操作程序,是广告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本文探讨了在高校教学改革大规模开展的环境中,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实施,并从实践的角度总结出新型教学模式给现代大学生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的信息传达媒体的日益更新,传统的设计专业已无法满足信息传播的需求,为应对现代设计发展的变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运而生。由于该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仍不成熟,各高校为更好地发展本专业,仍需不断推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当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课题制"教学模式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是实践教学模式的现代化改革的重要方法,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对课题制教学模式的应用作用进行了分析,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题制"教学模式的原则阐述了其具体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视觉传达专业中的许多教师都是由具有美术背景的艺术界人士转型而来,在教学中照搬了美术专业重技法的教学模式,对视觉传达艺术创作中功能性设计的教学重视不够,导致该专业的教学质量不高。本文在分析功能性设计在该专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在视觉传达专业中加强功能性设计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梁磊 《文教资料》2020,(1):193-194,163
大数据的信息工业革命使人和产品之间的交互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视觉传达设计不再局限于原有的静态传达范畴,而是利用更多样化的媒体手段,光电显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跨边界或自定边界的设计得到越来越多的展现。在该环境下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研究还停留在探索阶段,没有把当下的科技环境融入教育及课程改革中。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视觉传达设计应融入新媒体语境,这是一种创新与挑战,也是专业教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不断在更新,因此要求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也要不断创新.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只要求学生对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和数字技术的掌握,而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也只有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创新性设计理念和意识,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分类发展分类管理的教育环境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正面临着转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视觉传达专业如何培养具备社会需求的设计应用人才,一是要认真分析当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生源质量分析;二是深刻认识应用型人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三是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创新性,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深刻理解应用型高校现存的教学问题,积极探索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特色的新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6.
姚远 《文教资料》2013,(16):73-74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我国高校艺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专业方向,属于新兴学科,在专业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设计交叉性学科,受社会各领域、行业的重视。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仍在积极探索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兴趣,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学生的需求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本文将从教学方法入手探讨以上问题,同时结合视觉传达设计学生的特点,分析"教与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数字全球化的背景下,时代呈现出表现方式"多元化"、传达内容"个性化"的特征,同时也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新要求,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紧跟时代发展而即时更新完善的专业类别,数字化已经对视觉传达的"传达"这一主要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设计教学的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客观影响。据此,本文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数字化表达在数字媒介的传达方式及表现形式层面进行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商业社会的发展需要让高校相继开设更多样化的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其中一门较为关键的专业,其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创造性人才。而高校相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对这种创意性强的专业而言有着一定局限性。将"工作室制"引入到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突破。本文就对工作室制在专业教学中的意义进行分析,进而详细地阐述"工作室制"导入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邻霖 《广西教育》2022,(12):157-160
本文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相关背景和教学发展现状,论述以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根据市场需求更新优化教学技术手段及教学环境、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方式、重视学生设计作业环节等策略,以切实改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提高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操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市场的需要,我们要及时研究和调整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硬件和软件建设等,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