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强,走进博物馆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博物馆的服务也面临着严峻地考验.因此,博物馆要充分发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职能就必须在探寻服务对策方面多下工夫,本文就这方面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博物馆事业受到社会更大的关注和挑战。博物馆作为非营利组织,也应该以参观者为目标,以参观者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展览和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从博物馆营销的含义入手,分析了博物馆营销的必要性,提出了博物馆的营销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全国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近5亿人次。《博物馆条例》的颁布对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进行重点突出,博物馆在快速发展的法治保证下,应积极发展转变工作重心,制定能够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作用的发展战略,为社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本文从展陈、社会教育、社会合作、社会动员、社会推广等多个方面对博物馆的发展战略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教育公益性机构,具有收藏、科学研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教育、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社会功能。观众既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了解观众、熟悉观众、服务观众、满足观众是博物馆的根本宗旨。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如何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更好地为观众服务,让观众处处感受到博物馆的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表达,既契合了人们对于社会和生活方式的衡量标准,又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主体生存的核心关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人的时代书写,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个人道德的完善以及社会公平与秩序的实现,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美好生活的伦理向度主要表现为在人的现实需要中刻画美好生活的伦理现实性,在社会有机体中描绘美好生活的伦理整体性,在历史演变中凸显美好生活的伦理具体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相比,"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需求体系。美好生活仍然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基本维度,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却与日俱增。作为美好生活的基本内容,精神生活不足成为实现美好生活最大的短板。补齐这个短板,是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一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要紧紧抓住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要以高尚道德为追求美好生活奠基,以理想信念为追求美好生活赋能,以文化自信为追求美好生活凝神聚气,以文化精品为美好生活提供精神养分,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7.
志愿者是指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不为物质报酬、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如今,国内很多博物馆都已经开始对外招募志愿者。善用志愿人员,既可提升博物馆的服务品质、扩大服务层面,又能发挥关怀社会以及服务民众的特点。在当前形势下,高校中的博物馆应该如何应对志愿者工作的问题也是高校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美好生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出现,在主要矛盾中明确提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需要全力完成的目标,"美好生活"概念的提出引发人们的思考。本文阐述了"美好生活"的相关追问,指出权利正义是"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及在纵深方向拓宽"美好生活"。首先提出什么样的"美好生活"才是真正真实的、有意义的,接着论述关于"美好生活"的具体问题;其次,从权利正义角度,深入分析权利正义诉求与"美好生活"密切相关,在社会纵深方向提出增强"美好生活"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最后指出对权利正义诉求的满足是"美好生活"的价值期许,也是探寻"美好生活"的必然实践途径,在发展的基础上,使"美好生活"更加充实。  相似文献   

9.
随着文博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功能日益凸显,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效益、推动社会文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博物馆教育及服务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了博物馆教育与服务在农村地区的缺失。使博物馆教育惠及农村地区,把农民纳入博物馆教育视野,是博物馆工作亟须改进与努力的方向,它对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闲暇时间是人们劳动之外的休闲时间.闲暇教育是组织公众利用休闲时间进行学习的教育模式。博物馆是公众进行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博物馆闲暇教育体现在利用其特有资源,营造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组织大众能够参与的多元化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公众生活品质,发挥为社会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博物馆是人们终生教育的殿堂,也是广大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以宣传辨证唯物主义,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为宗旨的自然类博物馆,是通过对动物、植物、古生物和天文地理等标本的展示,科学地揭示自然现象,从而启发人们去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凸显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着重从自然类陈列对青少年智力开发的作用、形式和创新方面作粗浅探讨,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更加重视。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它的发展是博物馆事业社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社会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给博物馆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我国博物馆教育如何适应当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环境,如何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如何融入到当代社会的实践之中,如何拓展新的服务功能等等,这些都是当代我国博物馆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在为社会服务以及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做好馆内基本陈列及宣传的基础上,大胆走出馆舍,迈进学校,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另外,通过采取免费参观、送展上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了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一、增加居民收入,建设美好生活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增加居民的收入。尤其是在其他条件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博物馆应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探索新型的管理与经营体系,要借鉴国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立足国内实际情况引进企业管理范式,从博物馆体制的改良、生存能力的培养、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发挥博物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功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人本思想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博物馆发展的思想依托。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十分真切的话是对全党同志们说的,对全国教育战线和教育工作者也非常适合。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否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是否在为学习者一生的幸福生活服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回答的非常严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美好生活作为当前中国社会的热词,反映着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所需所急所盼;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变的人民立场和初心。美好生活作为古今中外人类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理解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内涵尤为重要。通过梳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中“劳动-闲暇”这组核心范畴,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的意涵。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劳动-闲暇”的解放在于实现生产力的极高度发展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美好生活的根本目标;“劳动-闲暇”的贯通意味着二者共同作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对象化本质力量的活动,体现着美好生活的合理内核;“劳动-闲暇”的共享表明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劳动,同享闲暇,这种“美美与共”状态的实现是美好生活的最终旨归。  相似文献   

18.
高校博物馆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去,充分发挥其教育与服务功能,是高校博物馆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博物馆规范的制度、严格的管理可提高大学生未来社会竞争力;志愿讲解工作可全面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在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高素质的大学生讲解员也能更好地促进博物馆完善教育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9,(6):45-48
桃花源是寄托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家园,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想,二者都反映出人们对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同时在文化思想上表现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都体现着和谐的美学思想,平等的社会理想以及为人民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移动化的信息时代正悄然改变着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在此背景下,数字化博物馆应运而生。构建体验式在线漫游虚拟博物馆对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延伸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采用虚拟技术开发在线漫游仿真博物馆的经验,在简述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博物馆相关理论基础上,阐述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博物馆网络科普仿真展示的设计思路与关键技术,总结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在线漫游虚拟博物馆的意义与价值,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